本章探討的大師與其他大師迥然相異。他沒有在任何大學教過書,事實上,他連大學文憑都沒有拿到。他的著作不豐,也沒有四處演講,他只寫過兩本書與少數幾篇文章。儘管如此,他對商業趨勢的觀察,對這些趨勢如何改造人類生活的見解,深深的影響了全世界。事實上,他的影響力可能超過本書其他大師的總合。
他就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他是最富有的,因為他不只談論未來,更幫助世人塑造未來。他是最富有的,因為他不僅瞭解科技如何運作,更明白市場如何運作,甚至智取電腦巨人IBM(註:微軟Microsoft與IBM合作發展OS/2軟體時,旗下一群研究人員繼續研發視窗軟體,最後發展出Windows3.0作業系統,拿下大部分市場占有率,使IBM黯然落敗)。最後一點,他是最富有的,因為他的意見發自內心,他看到一個新世界正在成形,發現它能帶來許多益處,因而對這個世界滿懷真心與熱情。
好的管理者必是好老師
將蓋茲列入本書的大師名單,部分原因是他對未來的觀點,他在談論此事時,表現的自信超過其他大師;另一部分的原因是他是另一種大師的傑出典型,這種大師不仰賴言詞,而是藉著行動傳播想法,實現從經驗歸納出來的理論。本專欄一開始就提到,我們需要管理學大師,需要他們來傳播好消息,讓我們知道哪些作法有效、哪些趨勢即將會出現。有一些大師不僅有本事創造好消息,還擅長將好消息散播四方。
不久前宣布退休、卸下美國奇異公司(GE)董事長職位的威爾許(Jack Welch),是另一位透過工作成果傳播觀念的大師。威爾許的第一本書不久前問世,他在書中回顧工作生涯,坦述自創的管理方法。
威爾許和蓋茲都是偉大的老師。他們教導員工,教導過程又增強自身的能力,讓他們能清楚說明自己的觀點與信念,引導員工追隨實踐——這就是我們向蓋茲學習的第一課:好的管理者必是好老師。他們花費許多時間與部屬談話,傾聽部屬的意見,回答部屬的問題。蓋茲並未仿效其他大師,在全球各地發表多場演說,但他每日大多數時間都用來教導別人,無論是發出員工熱愛的電子郵件,還是與員工見面談話,無論在公司內或公司外,教導都是他的要務。
領導就是傳播夢想
或許你已熟知蓋茲的經歷,聽過他從少年時代起就為電腦著迷,與好友艾倫(Paul Allen)一起玩電腦。讀大學時,他與艾倫偶然發現一份銷售小型組裝電腦「Altair 8800」的廣告,兩人立刻決定為它寫一套程式。他們有了一個美夢,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便宜好用的電腦,對社會產生全面的影響。大三那年,蓋茲離開哈佛,試圖實現這個夢。兩人稍後成立全球第一家微電腦軟體公司,他們為它取名為「微軟」。公司成立於1975年,正是世界即將產生巨變的時刻。
今日觀之,這些經歷看來平凡無奇;但在那個時代,電腦是必須保存於定溫室的巨大機器。那時電腦有自己的語言,必須學會這些語言,才能與電腦互動。儘管本書還沒有談到蓋茲的觀念,我們仍可向蓋茲學習第二課:就是勇敢建立夢想。夢想看來雖遙不可及,但絕對有機會美夢成真。
每個偉大的領導者一直在把夢想傳給其他人,好讓他們振奮起來、賣力投入。沒有人能獨力完成大事業。蓋茲可能是頭一個承認自己不是科技天才的人。他指出,他需要別人分擔這個部分的工作。蓋茲的長處是熱切追求社會創新,從危機中汲取靈感,勇敢迎向巨變。
看見敵手忽略的世界
在建立一家如微軟這般成功公司的過程中,不可能沒有敵人。蓋茲有許多敵人,包括他在崛起過程中拋下的諸多競爭對手。美國聯邦政府於1998年以違反反托辣斯法控告微軟壟斷市場。該案讓蓋茲面對一項新挑戰,即他竟然是「不受歡迎」(unpopularity)的。蓋茲的回應是,停止日復一日對公司的控制,對他與妻子梅琳達(Melinda)共同創辦的大型慈善基金會投注更多心力。誠如蓋茲所言,當世界許多角落的大批兒童面臨飢饉,即將死去,更容易取得網路服務幾乎是無關緊要的事。這就是管理者的另一項功課:永遠記住還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過於執著眼前的問題,就有可能脫離社會,失去大眾的支持。然而蓋茲不太可能就此不再涉足電腦軟體業,畢竟這個產業是在他的協助下成長茁壯,他對這一行的感情超過一切行業。
失敗中啟動進取力
以下將介紹蓋茲教導員工的內容,說明他對數位革命的觀點,以及數位革命如何塑造企業與管理的未來。
蓋茲的第一本書《擁抱未來》(The Road Ahead)於1995年出版,世界隨著他的觀點迅速變遷。該書前言描述的未來社會,今日看來已成司空見慣的現象。不過該書有些預測並不正確,眾所周知的不看好網路就是一例。蓋茲稍後說:「網路最初是學者與技術人員使用的網絡,當時我們並未預見,今日網路會擴展成全球性網絡。」我還是要給他滿分,因為他及時察覺錯誤,將金錢與人力大量注入微軟,以便迎頭趕上。這是一個從失敗中產生進取力的優異範例。
經過這次教訓,蓋茲的第二本書便以網路及其影響為主題,那就是《數位神經系統》(The Speed of Thought)。書中,蓋茲就兩個重要面向說明未來社會的發展,即「網路工作型態」(Web Workstyle)和「網路生活方式」(Web Lifestyle)。網路工作型態指因網路而生的新型商業作法;網路生活方式則指新世界中企業與客戶間的關係。
攀在首席玩家背上
創業之初,蓋茲就開始實行他的觀念。IBM公司1980年找上羽翼未豐的微軟,希望微軟為它的祕密新產品,也就是個人電腦,研發新的軟體。當時蓋茲與艾倫手上只有一種自行研發、名叫「BASIC」的電腦語言,但IBM詢問微軟能否提供作業系統時,蓋茲與艾倫表示沒有問題。事實上,兩人當時沒有這項產品,不過他們認為,當地一家名叫西雅圖電腦產品(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的公司可能會派上用場。於是兩人以5萬美元買下該公司的一種作業系統,再以8萬美元給予IBM永久使用權,且承諾不收權利金。IBM無法拒絕這項誘人的提議,微軟因而擊敗兩個競爭對手,與IBM成交。
IBM沒有發覺、或者發覺了也不在意的是,微軟保留了將這個作業系統授權給IBM以外所有公司的權利。當時IBM並不看好個人電腦,認為它的用途最多不過是家用玩具,但是蓋茲看出個人電腦擁有驚人的市場潛力,決心及早進入這個市場。他所採取的第一步,就是攀在這一行最大玩家IBM的背上一躍而入。就像他在《擁抱未來》中所言,「在個人電腦革命的第一階段及早進入市場,簡直是一生難求的良機,我們抓住了這個機會。」
創立組織以實現觀念
觀念正確是一回事,創立組織來實踐觀念卻是另一回事。當時蓋茲沒有經驗、沒有企管碩士學位,也沒有啟發他的恩師,但他創造出一種新的組織,他把這種組織稱為知識公司(knowledge company)。知識公司的原料是智能(brainpower)。你要雇用最優秀、接受最佳訓練的員工,提供讓他們創造最佳成果的環境,還要建立體系,讓員工創造的知識成果融入組織的肌理。然後你就能將這些成果加以包裝出售。
微軟的總部位於西雅圖附近的瑞德蒙(Redmond),有人說那裡像大學校園,如果微軟是校園,必是一所精明的大學。這裡只有一個高於一切、清晰明確的目標,就是讓全球每個家庭、每個人的書桌都擺上一台個人電腦。儘管蓋茲沒有明講,這項目標當然包括所有人都採用微軟的產品。
蓋茲描述了微軟員工的工作方式,「我們閱讀,提出問題,探索考察,去聽演講,比較大家的筆記與發現……我們詢問專家,做白日夢,腦力激盪,提出假設並加以檢測,建立模型,進行模擬,交換彼此學到的東西,練習新的技能。」
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數位神經系統(DNS,Digital Nervous System,註:指數位時代必須發展的數位基礎設施,能像人體的神經系統一般,將資訊井然有序的送達適當單位),也就是新世界的電子郵件與電腦系統,此一系統可讓每個人學到自己需要知悉的一切訊息。
這作法聽來美好,但它並未說明決策過程。
明確的用人政策:活力5E
微軟成立之初,一切決策都出自蓋茲或艾倫之手。儘管兩人絕頂聰明,終究無法以個人力量掌控迅速擴展的公司。太多的缺失在悄悄成形,Windows NT在市場上走下坡就是一例。因此蓋茲於1999年著手改造公司,將重組計畫稱為「VV2」(Vision Version 2)。這項計畫將公司關注的焦點從個人電腦擴張為所有形式的資訊軟硬體,要求員工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作法。該計畫將微軟劃分為八個享有一定自主權的部門。這些部門的區分方法仿效通用汽車(GM)前執行長、也是蓋茲心目中的英雄史隆(Alfred Sloan)的作法。史隆發現,傳統式管理理論的確有其功用。
這些結構背後所包含的明確用人政策,使微軟產生強大的活力。蓋茲將活力的表現歸納為「5E」,即豐富化(Enrichment)、授權(Empowerment)、強調表現(Emphasis on Performance)、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與電子郵件(E-Mail)。
豐富化指公司應吸引才華洋溢的年輕人加入。蓋茲透過員工配股措施,讓多位表現優異的員工成為百萬富翁。微軟每年對員工表現進行兩次評估,評分範圍為一到五分。一分代表出局,四分代表傑出。儘管微軟的深層氛圍緊張忙碌,從員工的輕鬆舉止仍可看出這裡的平等主義作風,電子郵件的交流也隨處可見。不過公司上下都明白是誰在當家作主,是誰做出重大決定,為公司規劃長遠的未來,那就是蓋茲。蓋茲從不談論領導或管理,因為他要避開他認為不清楚的概念,然而他絕對是一位無與倫比的領導者。很少人的成就能與他相提並論,不過我們仍然可見賢思齊,跟他學到許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