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與法規的推動下,台灣生醫產業爆炸性成長,商機逼近兆元!連日本企業也跨海搶食,瞄準長照、CDMO到再生醫療,不僅設廠,更計畫IPO(掛牌上市)。台日生醫聯手,能擦出什麼火花?
台灣在日本311大地震後的各種幫助,日人感念在心,促成各種「台日友好」情誼。其實,除了急難救助,台日在生技醫藥多年來的密切合作與交流,早已成為業界的慣例與佳話。
日前,日本新藥開發公司「瑞格國際生技」宣布,看好台灣生技資本市場及產業環境,決定將營運總部遷至台灣,並登記為台灣的生技公司,成為新藥領域首例,未來更有意在台掛牌上市。
此前,鎖定台灣的長照、再生醫療、新藥開發等領域的蓬勃發展,日本的元氣集團、日立集團、JCR等知名企業,都有計畫在台IPO或入股台灣的生醫公司。
台灣生醫產值將破兆!台日合作與日俱增
根據政府統計,台灣生醫產業的產值在2021年已經達到7000億元,突破兆元近在咫尺。
而日漸攀高的產值之外,台灣究竟有何吸引力,讓日資企業如此看重?
這可以從10多年前,衛福部食藥署與日本厚生勞動省合作推動「台日醫藥交流會議」說起,當時兩國由「台灣日本關係協會」及「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簽署「台日藥物法規合作框架協議」,成立藥品及醫材工作小組,每年輪流辦理研討會,開啟雙方的學術及產業交流。
而後,日本知名藥廠大塚2013年入股台灣醣聯,成為台日生技公司合資的首例,足見日資企業相中台灣生醫技術發展的信心。
專家認為,台灣近年來提早佈局長照,陸續做出成績,加上再生醫療雙法即將通過,未來勢必推升生醫產業發展,增加台日合作案例。
瑞格國際董事長暨執行長小須田建三就提到,公司以台灣為基地,揮軍國際新藥市場,與三福化(4755)子公司三福生技簽署協議,將自體免疫小分子新藥「RGI-2001」的亞洲主要國家開發和商業權利,授權三福生技,將聚焦預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aGvHD),更計畫明年初興櫃,明年下半年申請上市。
此外,日本老牌長照集團之一、年營業額高達數百億元的「元氣集團」,旗下「善友控股」也預計在台掛牌,藉此建立知名度,吸引照護相關人才,除了布局台灣的長照市場,還要進軍中國、東南亞。
至於隸屬日立集團的台灣日立亞太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台灣的三顧集團合資成立「樂迦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募資並正式成軍,預計打造亞洲最大的CDMO細胞製造廠,邀請前台大醫院院長何弘能出任董事長,期許成為生醫產業的台積電。
日資對台灣市場的信心與決心可見一斑,熟稔台灣生醫產業發展的生技中心產業發展處長劉韋博分析,台灣擁有三項優勢,吸引日本來台投資。
優勢一:生醫產業思維創新
日本生醫藥的科研實力深厚,但科研機構與大型藥廠間有明顯斷層,中小型企業發展較為薄弱,創新能力有限,無法充分技術轉移並發揮商業效益。
劉韋博表示認同,或許是日式文化使然,勞動力進入職場後,傾向久待大公司,而台灣鼓勵新創發展,技轉案例多,相較日本,台灣產業更創新。
優勢二:製造成本較低
劉韋博說,日本生醫產業雖然發展成熟,但製造成本高居不下,許多藥品仍委託台灣生產,甚至將工廠設在台灣。
他也提到,一旦日資企業發現台灣的生產品質不錯,而日本當地也找不到適合的合作伙伴,甚至會直接入股台灣的生醫公司。例如JCR去年就入股提供生物藥CDMO服務的永昕生醫(4726)。
優勢三:台日生醫互動頻繁
劉韋博認為,台日文化與居住環境相近,合作氣氛相較其他外資,比較沒有過渡期,加上兩國時常舉辦生醫領域的交流會議或參訪,人才培育、知識與技術的應用也有許多前例可循。
他以自身研究經驗為例,早在2015年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就開啟國內首次應用新興細胞治療產品的契機,衛福部當時核准日本已上市、台灣尚未核准的自體培養表皮細胞(JACE),提供嚴重且大範圍燒燙傷的病人緊急使用,創下台日再生醫學國際醫療合作首例。
近年,日資生醫業者接連來台,不僅設廠,甚至有意IPO,無論是長照、再生醫療或是新藥開發領域,為台灣的技醫藥產業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