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運動企業認證說明會
0421(三)運動企業認證中區說明會
中州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工程技術碩士班,部分畢業碩士論文似與機械工程、工程學門無關,有的是研究保全人員工作壓力、夜市服務場景、社區志工滿意度,甚至有國中教師的幽默感與創業教學關係研究。學者表示,這不是個案,不少科大都有類似情事,「是高教界亂象」;教團表示,少子化,許多大學為了招生,讓學生容易拿
今年8月,俄羅斯喀山第45屆國際技能競賽,中華隊獲得5金5銀5銅23優勝,總排名第三,是有史以來最優異成績,顯見台灣技職教育的成果。其中,麵包製作項目更刷新紀錄,由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管理系三年級的謝協益掄元,他是如何爭取到台灣史上的首面金牌?對謝協益來說,兩個月前,才在俄羅斯喀山拿下國際技能競賽麵包製
來自日本、86歲的鋼琴家藤田梓非常愛台灣。出身大阪望族的她,父親是糖業大亨,與台灣有生意往來;哥哥則曾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現總統府)工作,讓她從小對台灣有憧憬,說什麼都想來台灣看看。1960年,她來台演出四場獨奏會,認識當時國立藝專校長、小提琴家鄧昌國,兩人相戀、結婚,從此來台定居,在台灣推廣鋼
台灣經濟結構走到十字路口,但人才資源豐富,加上厚實的文化底蘊,正是台灣能進一步擴張的「軟實力」,更是追求經濟成長等硬實力的強大後盾。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提出,指出一個國家的軍事、經濟是硬實力;而文化、生活品質、價值觀等,就是軟實力。自1
「高教退場」不是新聞,但崩壞速度是你難以想像!教育部預估,十年內台灣將少掉9萬名大一新生。《遠見》發現,未來一年還有40所大學可能退場,令人措手不及。10月中旬一個週間下午,照理說,校園裡應是一番眾聲喧嘩的熱鬧景象。但走進位於高雄市的和春技術學院,實況卻大異其趣!迎面首棟紅白相間、氣勢雄偉的十層樓高
服裝是每個人的必需品,也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但台灣的時尚產業為何始終上不來,問題癥結點或許在於一般大眾對於本土設計接受度不高,不僅既定印象認為台灣設計師所做的衣服就是浮誇,懷抱崇洋媚外的心態,甚至是以價錢高低來衡量這件事。但對《Harper's BAZAAR》國際中文版總編輯廖秀哖而言,她表示,「時
今年奪得國際技能競賽「平面設計技術」金牌的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系三年級學生廖羿婷,回想整場比賽過程,還是心有餘悸。在出發前,廖羿婷很篤定:「只要有一台筆電,到哪裡都能練習!」於是和指導老師,特地提前一週出發,希望盡早將自己調至最佳狀況,偏偏天不從人願,四天賽程裡,第一天就電腦當機,整個賽事現場更和台灣安
本屆技職奧運,汽車噴漆國手、北科大產學訓專班學員楊婷喻,不只替台灣在汽車噴漆項目奪得史上第一金,還被大會選為「國家最佳選手獎」,成為全場焦點。眾人都不禁好奇,她憑何能耐,讓台灣破蛋?一介英「雌」,又何以能在陽盛陰衰的汽修領域技壓群「雄」?只見楊婷喻停頓了一秒,「因為我年紀比較大,」之後又賊賊一笑:「
台灣的技職實力比你想得還厲害!有「技職奧運」稱號的國際技能競賽,台灣隊拿下5金5銀5銅23優勝,總獎牌數排名世界第四,連日本、德國與英國都望之興嘆。「Chinese Taipei!」一聽到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頒獎典禮現場,司儀最後喊出台灣代表團的名字,汽車噴
在報上看到一位讀者說她在念國中時,學校對面是第一志願的高中,她的導師每天中午吃完便當,便帶全班到校門口,排好隊,對著該高中大喊「我的學校!我的學校!」我看了好生驚訝,這實在太誇張了,難怪我們的升學主義打死不退。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在牛津大學念的是最冷門的古典希臘和拉丁文學,畢
即便冬天還沒遠離,週末午後的布里斯本依舊豔陽高照。來到華人聚集的森尼班克(Sunnybank),一位技工一邊揮汗如雨安裝冷氣,仍不忘親切叮嚀屋主注意事項。他是今年40歲的吳冠霖,畢業於世新傳播管理系,曾分別在全家便利商店、美商留蘭香擔任店長、業務,2008年因失戀到澳洲打工度假療傷。「本來家裡很反對
鳳凰花開嫣紅燦爛,陽光灑落,坐在對面的22歲年輕人曬得一身黝黑,他是今年剛從南部某所工科大學畢業的材料系應屆畢業生。「畢業後有什麼打算?」「先等當兵,然後再去找工作,這段時間看能不能找個短期打工。」 「沒有想過去考研究所嗎?」「完全不會耶!」「為什麼?大家不是說理工科有碩士學歷比較好找工作
科技、製造是台灣的產業命脈,當社會討論碩士學位是否貶值之際,工程學群研究所依然吸引三到五倍的學生來報考,搶手程度可見一斑。機械為工業之母,從電子公司、航太工業,到汽機車產業等都不乏機械工程師的身影。近年工程領域又搭上全球產學研發最紅的人工智慧,新題材加持,讓需求更旺。2017年科技部訂下五年計畫,預
「懂實做的研究生,比單純發表論文更占便宜,」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說,很多企業在實務上常常批評學用落差,覺得碩士比博士難用,這是因為很多研究型大學的指導教授,只是把學生當成完成專案的研究助理,學生們看似讀完了碩士、發表了論文,卻依然只會紙上談兵。能夠把實務與理論結合的「實做型」研究生,才是未來最有用的工
張力中,從台灣嘉義北漂到北京工作的高階經理人,目前是北京奧倫達集團經營管理處總監,負責規劃2022年冬奧度假村,以及集團在各省的文創小鎮。兩年前,他是承億文旅品牌長,帶起台灣各地「一館一故事」文旅風潮。張力中是品牌策劃、風格設定、規劃成本營收的關鍵人物之一。30多歲就負責操刀整個集團品牌定位,張力中
這是研究生的告解室:「老師,我適合念研究所嗎?」「今天和教授鬧翻了,嗚嗚」「研究生活好孤單,該如何排遣?」當政治大學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半年前,在臉書貼出匿名提問的網址後,研究生的疑難雜症如雪片般飛來。能讓研究生對他敞開心房,在於紀大偉從不吝嗇分享。旅美回台第9年,紀大偉從一個研究生、小說家,蛻變成以
1989年彭明輝從英國劍橋學成回台,那年冷戰剛結束,世界加緊在亞洲獵才的腳步,他所落腳的清華大學,搭上了時代噴射機,師生們見證了台灣加入全球科技產業鏈,也讓本土技術勞動力,一舉躍上國際舞台。 科技人才在全球炙手可熱,台灣學術圈扎實的訓練,功不可沒。當科技公司想突破技術門檻,往往找上學術界。
「十年來,每天我都想是不是乾脆放棄了!我是全場最老的畢業生,但是我做到了。」汪慧瑜穿著博士袍,牽著讀小學的兒子幸福合照。三年前的6月,她的頭銜,除了高中老師、孩子的媽,還多了一個教育博士。十年前,汪慧瑜讀博一時,兒子出生,想到家裡還有房貸,在職進修成了唯一選項,但壓力大到讓她一度休學。其實她的處境並
108學年度教育部最新公告,大學有103個研究所停招或裁撤,但在招生困難的逆勢中仍有34個新系所成立,大部分是跨領域組合,且專業領域僅在研究所招生。近幾年,產業對多元人才的需求殷切,《遠見》盤點近五年成立的新興系所,從高教跨域整合的趨勢中,提供考生另一個選讀的新思考。首先,最吸睛的跨域組合就是強強聯
每到了年底,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在思考明年畢業後,該何去何從?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攻讀研究所,才能讓職涯鍍金?根據教育部統計,攻讀研究所碩士的人數已連九年下滑。不少研究所老師都認為,目前已經進入「該讀卻不讀」的窘境,許多學生先投入職場,卻忽視研究所帶來的正面效益。《遠見》深入剖析最前端的研究所趨
約莫十年前,讀研究所開始成為國內大學生畢業後的優先選項,他們擔心若沒有碩士學歷,日後就業會不會就矮人一截。此後研究所不知不覺成為許多企業徵才的基本門檻,因而帶動研究所就讀人數在民國99年時衝上將近19萬人的歷史高峰。然而,產學落差的問題並沒有因學歷提高就解決,愈來愈多企業主感嘆「碩士生沒有比較好用,
鳳凰花開的7月,自106年起獲教育部補助1億1,500萬元經費挹注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在產業創新園區建構的「前瞻鐵道機電技術人才培訓基地」正式啟用,這不僅是國內首座以鐵道機電為主的教育訓練場域,更揭開了我國邁向鐵道國產化的里程碑。全國首座以鐵道機電為主的教育訓練場域 「政
南臺科技大學辦學認真,深獲各界認同,《遠見雜誌》「2019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技職大學排名全國第7,大學分類排行「文法商大學類」繼續維持科技大學第一;「在學學生參與競賽論文出版」全國排名第四,全國科技大學第一。2019年Cheers雜誌「企業最愛大學生」全國科技大學第六,十度榮獲私立科大第一。10
台灣是科技島,工業發展不斷革新,人才的競爭力也要與時俱進。強調學用合一,課程學習以實務實習為核心的明志科大工程學院,讓學生擁有21世紀最具影響的科技實力,成為各產業的搶手人才。「因應半導體科技、精密機械、電動車輛、節能科技等領域的發展需求,工程學院以實務實習為核心、用職能導向規劃了200多張學習地圖
亞洲大學全面推動AI教學,透過人工智慧學院,結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各系所老師帶領碩、博士生帶動AI研究風氣,如以AI成功達到洗腎病患血液透析的智慧化與精準化;成功辨別東方美人茶產地真偽,確保茶農行銷;開發結合人工智慧與區塊鏈技術,長期追蹤觀察網路成癮患者加以防治…等不少成果,嘉惠社會。亞大師生組AI
新科技為產業環境帶來劇烈轉變,各領域界線逐漸模糊。在跨領域將是未來職場最夯人才趨勢下,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以下簡稱北商大)研究所致力強化未來人才所需的跨領域能力。校長張瑞雄表示,北商大走過百年,除延續技職體系良好的實務特色外,在課程設計持續走在趨勢前端,把產業界最需要的知識帶進課堂,打造學子知行合一的
「品水」在近十年逐漸興起,尤其礦泉水大興其道,產地不同而風味各異。台灣也搭上此熱潮,培訓出全球第二多的品水師,背後的祕密推手是誰?你聽過喝水也可以當職業嗎?近十年來全球正興起一種新職業「品水師」(Water Sommelier)。由於取得認證的人數太少而需求逐漸增加,在國外,優秀的品水師年薪待遇可達
汪俞瑩,從私立中學轉進開平餐飲國際班,原以為進到一所沒有課本的學校,接下來三年就是一直在廚房實做料理與烘焙的開心日子。結果上課了才發現,在開平不只是學技術,更有許多活動要跑,考驗各種統合與溝通能力。這種體制外課程如何讓她找到自己?進入開平國際班前,我在私立金陵女中讀自然組。我讀自然組並不是數理強,而
《實驗教育法》上路五年,非傳統導向教育愈來愈受重視,但有何利弊?教學現場又是如何?《遠見》深入現場,一同檢視改革成果。2014年台灣《實驗教育法》上路,各種非傳統升學導向的實驗教育學校,就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傳統教育重視的是考試成績,但實驗教育大多不看分數,而是透過自傳、作品等書面資料審查與面試篩選學
網路團購界的知名名人486先生,在七月時,看見了一篇報導。而那篇報導,也讓他決定出手捐助文中的女同學,更進一步捐款到教育部的「學校教育儲蓄戶」,將愛心分給更多學子。究竟是怎樣的一篇報導,讓486先生決定做此善舉?6月底,《遠見》臉書粉絲團上,推播一則六月號〈葉沛嫻主攻跨域課程 同時扛起家計與課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