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勝利,必然伴隨著一批鄉村的消失,縱觀全球城市發展,振興鄉村是必然的一環,同樣也是一場城市化侵襲下的自我拯救與逆襲。然而在人口總量相對恆定與自身資源限定的先天條件下,並不是所有的鄉村都能振興,當前我們團隊的解方,就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配置到有優勢的鄉村中,充分發揮強者作用。
本期,就同大家分享我在中國福建省「鐘山鎮」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
鐘山鎮作為仙游縣東北部山區的中心片區,四周山地起伏,中部為平緩盆地,素有山中小平原的美譽。南亞熱帶疾風氣候影響下鐘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得益于此鐘山鎮農業生產尤為發達,人丁興旺、才俊輩出,自唐宋時期就小有聲名。
隨著城市化進程,鐘山鎮如同其他未能激發自身內在活性的鄉鎮一般,年輕人進城工作,老人留守鄉村,逐漸沒落。基於詳盡的田野調查,團隊與鐘山鎮決定從地方創生的出發,重新啟動鐘山的內源動力,讓出走的年輕人回歸這一座千年鄉村,繼而使得鐘山重新煥發活力並走向不斷自我賦能的新未來。
創生+旅遊,做好祈夢聖地文章
鐘山境內,福建三絕之一的祈夢聖地九鯉湖,全年客流量高達百萬人次。如此龐大流量紅利,如何借勢賦能鐘山?實地勘察中,團隊與鐘山鎮達成共識,利用景區中閒置的商業街區,開設在地產品如鐘山大米、鐘山果蔬、鐘山文創等直營店,利用大流量平臺集中展銷鐘山產品的同時,助力鐘山形象塑造與傳遞。
結合自身農業生產的優勢,鐘山鎮積極開拓不同的旅遊項目,春賞油菜花,夏觀薰衣草、秋享田趣,四季總有新鮮的項目,引來周邊城市的遊客,絡繹不絕,雖大多是短途旅行,卻也能為周邊村民,提供多樣化的不匪收入。
創生+農業,區域公共品牌賦能
鐘山大米是鐘山鎮致力打造的區域公共品牌,如何利用好這個優勢?團隊祭出稻田+的組合拳。以鐘山鎮南興村為例,為提高“田效比”,村裡將空置的稻田統一收攏,並規整的集體農田與共用農田。
集體農田有村中安排專人種植,統一包裝販售後盈利收歸為村財,用於村內各項建設發展。共用農田,則是由企事業單位、學校及個人進行付費認養,由村中統一安排管理,實行二十四小時線上直播,收成後統一運送至該認養人,期間認養人還可以來到田野間,進行耕地犁田、插秧除草、收割等活動。
同時,鐘山鎮利用自身獨特的地理風貌,讓鐘山的土地積極開拓出更多可能,如與大型公司合作,開設傳統蔬菜種植的農場;利用優勢政策,引入台農進行特色水果培育與種植等等,通過各種角度,做大做強產業,為地方村民增收。
創生+互聯網,電商與直播助力
中國人的理想與現實最融洽的形態,或許可以稱之為“落葉歸根”。根據農業農村資訊中心發佈的報告,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比2019年增加160萬。農村電商,成為許多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的主要選擇。
這樣的信心,源自於互聯網時代,高流量的展銷管道、完備的物流體系和利好政策的多重保障。在2022年9月23日的農民豐收節上,年輕人們穿梭于集市與鄉野之間,各展神通:有一部手機就能直播的“獨立”直播人;也有畫著精緻妝容,專業的攝影收音和後勤管理人員組成的直播團隊;還有村書記、幹部親自上陣帶貨。無論是哪一類,都是村民們擁抱未來和時代的縮影。
鄉村振興的意義,于人的意義在於讓“落葉歸根”的情懷不再昂貴和遙遠。于自身的意義,是立足自身優勢、激發內生動力主動出擊,才能實現自我的拯救。在透徹瞭解自身之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握在地差異化特色,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讓自身從內而外地活泛起來、發展起來,能夠有力量抵擋住長期發展下的回退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