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IMF)調低了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為3.6%,不但遠低於2021年的6.1%,也比1月的預測再度調降0.8個百分點。另外,高盛CEO David Solomon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聯準會為打擊通貨膨脹而加速緊縮貨幣,很可能讓全球經濟陷入經濟的衰退,未來12至24個月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達到30%。
事實上,4月28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第一季度美國GDP已經下降了1.4%。難怪美國聯準會面臨檢討的聲浪愈來愈大,那,經濟衰退真的來了嗎?我們又該怎麼看待它?
事實上,自1900年以來,所謂的經濟衰退機率大概每10年會有一次。 可是疫情爆發讓2020年才剛剛經歷了一次所謂的全球經濟衰退,誰料到不過兩年,又一次的經濟衰退兵臨城下。
烏克蘭戰爭引發了糧食和能源的上漲,打擊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中國的封城擾亂了全球的供應鏈。 各國央行只能拚命升息來抑制兇猛的通貨膨脹。 對全球經濟的擔憂還進一步震動了金融市場。 整個情況確實讓人們如坐針氈惶惶不安。
衰退風險幾何?
從金融市場看,很慘。從經濟學家臉上看,很糟,但從數據上看,現在仍有理由保持謹慎於樂觀。經合組織OECD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確實低於疫情爆發時的水準。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也跌到了10年來的最低水準。
但目前為止,人們說什麼和做什麼好像仍然是兩回事。預訂網站OpenTable上的訂量比疫情爆發前還高。在美國,飯店入住率正在改善。不只有錢人,即使一般人也因為口袋有錢蓄勢待發準備消費。企業看起來也韌性十足。
JPMorganChase發現全球資本支出同比增長7.6%,是2021年底的兩倍。但我個人覺得美國肯定是必須特別觀察的重中之重,如果俄烏戰爭繼續延宕,如果中國繼續封城,如果全球央行升息動作越來越大,情況就隨時可能逆轉。
我看見5月15日,Goldman Sachs的研究團隊決定調低今明兩年的美國經濟增長預期,還一口咬定美元高估了18%。我還看見5月18日,美國財長Janet Yellen更在德國波昂公開表示,糧食與能源價格的飆漲讓全球面臨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已然成形。
那,現在大家最想知道的是衰退機率多大以及衰退將持續多久?
《華爾街日報》認為美國第二季度經濟能不能恢復溫和增長非常關鍵,如果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將被視為陷入技術性衰退。
經濟衰退又將持續多久?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指出,2007年經濟大衰退維持了大約18個月。國會研究處(CRService)則指出,美國從二次世界大戰到新冠疫情爆發的數十年中,經濟擴張平均維持約65個月,經濟衰退平均則持續11個月左右。
其實現在的美國人也很矛盾,表面看起來經濟不錯,不過通貨膨脹飆升加上金融市場動盪,搞得大家也是七上八下的。
歸根結底,所有指標證實了美國這麼一個看起來熱呼呼的經濟體要翻車常常也是猝不及防:如果美國聯準會想在不引發衰退的情況下緩和價格壓力,將需要足夠的技巧和夠好的運氣。
我最希望的就是美國FED和全球央行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糟糕日子後可以幡然覺悟:他們不僅僅是一名經濟分析師,央行行長的工作不應該只是擔心利率或資產負債表縮減這些細節,他們的工作更包括了說服和引領大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