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全世界多以西方觀點來評論,較少從俄羅斯總統普亭個人背景分析。
我最近讀了美國前總統川普的俄羅斯事務主任、現任布魯金斯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菲奧娜.希爾(Fiona Hill)的自傳「There is Nothing for You Here」(一無所有),這本書在歐美普受好評,提供了獨特觀點與廣泛視角。希爾女士是川普被國會彈劾的證人之一,雖然川普並不怎麼認識她。
值得注意的是,希爾也是美國當今最了解普亭的人之一。她在2013年所寫的普亭傳記「普亭先生」,被許多專家公認為有關普亭的書籍中最好的一本,美國總統拜登當年擔任副總統時都曾推薦這本書。
川普任內很多高官退休後都有出回憶錄,如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為何一個小政府官員的自傳反而能引起轟動?原因不僅和俄羅斯有關,還要從希爾的背景開始談起。
她出身於英國,是一個貧困北部小城的礦工之女,書名來自她父親當年的告誡,叫她遠離家鄉,到外地尋找機會。
希爾非常爭氣,不僅曾到俄國作為交換學生,並得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研究俄羅斯,最後她入籍美國,曾在小布希、歐巴馬和川普政府任職,負責東歐與俄羅斯事務。
機會的基礎結構消失,川普崛起而帶來災難
她的自傳副標題叫做「在21世紀尋找機會」,她自己成為俄羅斯專家,在美國找到一般人難以有的工作機會。
希爾比較前蘇聯瓦解後的俄國,柴契爾夫人時代的英國到2016年脫歐,以及近年由於傳統勞工喪失工作機會導致川普崛起的美國,她在三者間找到了共同點。
她表示這三個國家的問題都在於機會的基礎結構消失,導致社會經濟與財富分配不平衡,造成中低社會階層人民普遍憤怒,形成像川普這樣政治人物崛起的背景,未來將對世界帶來巨大災難。
普亭性格
希爾寫的普亭傳記,試圖從六個面向分析普亭性格,其中有幾點非常正確。
首先是「國族主義者」,普亭一直試圖重建俄羅斯強大國家的地位;
其次是「歷史人」,普亭從俄羅斯歷代領袖中尋找模範與啟發;
最傳神的是「生存者」。
普亭生長於二戰後的列寧格勒,他了解在惡劣環境中儘可能活下去的重要性,他有長期戰略,逐步培養俄國底氣。
但普亭並非只靠主義信仰,他明白西方市場經濟運作方式,並試圖轉化為自身優勢,最近俄國低價傾銷石油即為一例。
希爾不認為普亭刻意要回到上世紀美蘇冷戰時代,他是被逼到角落不得不反擊,而且也預期到西方國家的制裁。
希爾在紐約時報專訪中表示,去年美國共和黨暴民衝進國會給了普亭信號,他認為美國政治亂象將使美國沉淪,因此發動戰爭。
全球主義者與愛國主義者之爭,台灣得靠智慧存活
我們熟知的世界已瓦解,新秩序正在成形。金融時報社論表示未來不是左右之爭,而是「全球主義者」與「愛國主義者」之爭。
法國總統馬克宏勝選連任,並不代表全球主義的勝利;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也非自由貿易協定,而是以美國利益為優先的經濟手段。
印度最近向俄國低價購油,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反對中美脫鉤、亞太熱戰升溫,反映出大小國生存的智慧。世界不是全球主義和愛國主義二分法,智慧的存活下去,對台灣至為重要。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原載於聯合新聞網,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