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徐徐輕撫臉頰,彷彿母親雙手呵護般的溫柔,隨著鞦韆左右擺盪,乘著風越來越高,看在一旁父母眼裡跟著開懷,這是屏東縣政府近期積極推動的一鄉鎮一特色遊具日常,也成了國境之南最美麗風景。
「我相信聽孩子們的聲音,會讓公部門做得更好,只要認為對的事情,我們就排除萬難努力去做!」孩子眼中的囝仔王屏東縣長潘孟安,上任後常試想,隨著城市建設、交通安全等顧慮,孩子們遊戲空間不斷被排擠,過去標榜安全性的罐頭遊具,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年齡層孩子需求。
公園設計 首納兒童表意權
畢竟遊戲力是孩子天性本能,更是與社會溝通的重要媒介,因此,要蓋一座符合他們需求的公園,一定要問這群未來主人翁的意見;於是2019年4月10日,屏縣府率先修訂「屏東縣公園管理自治條例」,將「兒童表意權」融入設計概念,成為全國第一個推動縣市。
「和平公園共融遊戲場」是屏東首座兒童參與設計的共融遊戲場,也算初體驗,為此,縣府籌設過程中舉辦3場參與式工作坊,邀請40位小學生,透過繪本了解「遊戲權」及「共融」概念,用心傾聽他們對心目中渴望完美遊戲場的想像與盼望。
有身障學童提出輪椅鞦韆、鳥巢式鞦韆、站式及坐式無障礙滑軌、共融式滾輪溜滑梯等設計,不僅身障兒童可以體驗,行動不便長輩也能重溫兒時舊夢,一同玩樂。
縣市政府爭相來訪 體驗箇中魅力
直到2019年6月啟用後,至今每月平均皆有逾3萬人次造訪,不僅大人小孩玩瘋了,甚至鄰近縣市更搭乘遊覽車相繼來訪取經,為的是要就近感受這座沒有雲霄飛車的兒童公園,到底有何魅力?
潘孟安強調,箇中秘訣無它,就是《兒童權利公約》中四大兒童基本權利方針,包含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及參與權等四項權利,在保障這些權益前提下,同時積極表彰「安全」、「好玩」、「挑戰」、「特色」、「親近自然」等遊戲環境及空間,把它都融入特色共融遊戲場設計,就能透過遊戲行為拉近與自然及社會環境關係,形成支撐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網絡的一環。
有了首次成功經驗,縣府更加確認方向正確,開始放手前行,2021年起進一步打造整個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戲場,不僅從街道巷弄遊戲開啟序幕,全面汰換學校遊具,推廣還孩子遊戲空間權利,更運用隨手可得的素材,辦理「移動共融遊樂園」,巡迴到偏鄉、離島及巷弄,迄今已逾3萬人次參與。
同時也花更多時間蒐集各方意見,關心孩子家長與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回饋,並在陸續辦理的遊戲場工作坊、兒童遊戲權培力工作坊中,傳遞怎麼跟孩子玩,漸進式影響家長、學校、社區等周遭環境,推廣從生活中遊戲概念。
隨著縣民公園、永大公園、勝利溜滑梯公園等,每一座公園推出後皆大受好評,也開始有了其他鄉鎮家長敲碗,「何時才能來到我們家鄉?」
一鄉鎮一特色遊戲場 打造全縣都是樂園
縣府聽到民眾心中渴望,也決定從善如流,開始著手推動「一鄉鎮一特色遊戲場」計畫,將分齡分區使用作為重點設計考量,提供無障礙、多元刺激及舒適的遊戲環境,潘孟安透露,未來預計打造至少25座共融公園遊戲場,若找不到公園用地,就改造學校的遊戲場。現縣府團隊已經總動員,各局處紛紛認養打造公園,也已有不少特色公園陸續啟用及動工。
細數包括麟洛鄉的客家花轎遊戲場、林邊鄉蓮霧飛天火車遊戲場、新來義的百步蛇高塔遊戲場、竹田鄉客家剪紙遊戲場及車城鄉洋蔥大福遊戲場,還有東港大鮪魚航海樂園等。
這些公園共通點就是,除了融入地方文化、產業特色,更有別於過去罐頭遊具設計,重視兒童統合發展,增加了遊戲豐富度,設計出多種挑戰等級的旋轉、攀爬、平衡、溜滑、擺盪、彈跳、感官及社交特性等遊戲設施,有助益兒童身心發育成長。
滿滿人潮 如網美打卡點
潘孟安常常走入公園視察,實際感受現場反應,他印象深刻地說,每到不同地方,相同的都是滿滿人潮,好像是網美打卡點般,甚至周邊停車位還不夠,「最讓我驚訝的是,有許多爸媽及孩子跟我說,他們是從台南、高雄,還有中北部特地下來玩,真的令我大開眼界」。
加上因為是共融遊戲場,所以可以看到不只是爸媽帶孩子來,阿公阿嬤也跟著一起來玩,縱使坐輪椅,也有無障礙遊具能一起同樂。每每天色漸暗,回家的催促聲聲喚,伴隨著孩子震天笑鬧聲,「因為他們說還沒玩夠」,讓潘跟著會心一笑。
綜觀城市治理策略,福利政策生育津貼微薄補貼,潘孟安認為,不如投資讓孩子有安全遊戲空間,可以跟父母培養感情,更可以在公園裡找到更多玩伴,從小就需要遊戲的他們,也是家長托育不可獲缺的武器,營造好的關係,家庭幸福感自然孕育而生。
(屏東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