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烏克蘭戰事為爭奪能源而來!催化全球商品災難

丁學文
user

丁學文

2022-03-15

瀏覽數 650+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曾經代理俄羅斯總理的前蘇聯經濟學家Yegor Gaidar曾經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帝國的崩潰:當代俄羅斯的教訓》(Collapse of an Empire: Lessons for Modern Russia),書中指出俄羅斯的權力來自一個既不是共產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的迷宮結構,但俄羅斯命運脫離不了西伯利亞蘊藏的大量天然氣與石油礦產。 

史達林也正是憑藉這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建立了曾經的蘇聯帝國。1960年代,史達林的繼任者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還進一步打造了油管網路,把天然氣和石油直接運送到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東德以及其他的華沙公約國家,然後藉由掌控供應與價格的方式遂行著蘇聯帝國的統治治理。

一直到後來因為中道衰落,蘇聯政權才因無法餵飽人民而垮了台。這就是為什麼普亭在1999年掌權後,始終在想方設法建立一個新的能源帝國,並想重振俄羅斯帝國的背後故事。

烏克蘭戰事奔著能源搶奪而來 

但同時間,我們也看見歐盟和烏克蘭極力在擺脫普亭的管線控制。所以,過去幾個月的劍拔弩張一幕就出現了。烏克蘭戰事的扣人心弦說白了就是奔著能源的搶奪而來的。

是的,這是一期仍然聚焦烏克蘭戰事,但更著重在背後的大宗商品與糧食衝擊效應分析的《經濟學人》。在封面設計上,我們看見《經濟學人》留給我們的是一副史達林時期的蘇聯戰士照片,後面嵌著「THE STALINISATION OF RUSSIA 俄羅斯的史達林化。」

確實,在經歷了兩週讓人絕望的戰鬥後,《經濟學人》把議題導回了這場戰事後續將延伸的更廣泛影響上。隨著普亭(Vladimir Putin)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發動戰爭的獨裁者,軍事衝突和制裁發起的結合正在引發一個幾十年來最大的一波大宗商品衝擊。

《經濟學人》封面。圖片來自The Economist 臉書

《經濟學人》封面。圖片來自The Economist 臉書

在封面故事中,《經濟學人》認為,當普亭下令入侵烏克蘭的一刻,他心裡想著的是如何恢復俄羅斯帝國的輝煌。但他最終恢復的其實是對史達林曾經擁有的恐懼。

這不僅是因為他發動了一個自1939年以來在歐洲最暴力、最毫無理由的侵略行動,也因為他正把自己變成一個俄羅斯的獨裁者——一個前所未有凡事訴諸謊言、暴力和偏執的21世紀史達林。

另外,《經濟學人》觀察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正在啟動一波1973年以來最大的一個大宗商品衝擊,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小麥供應最嚴重的一次中斷。

雖然大宗商品交易早已陷入混亂,但普通民眾還沒有真切感受到油價上漲、糧食不足和政治動蕩的全面打擊。但別錯估形勢,如果制裁開始進一步收緊,如果普亭開始進行報復,這些打擊不但都將發生,而且會以劇烈的方式發生。

西方政府需要像強力應對21世紀的史達林侵略一樣,堅決做好應對大宗商品威脅的準備。

我們心知肚明這場商品災難的全面影響極其殘酷。如果仔細的審視今天的全球經濟,每單位GDP的能源密集度或許遠低於20世紀70年代。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但高達7%的全球通貨膨脹率仍然可能再上升2到3個百分點,達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個水平,果真如此,企業信心將隨著利率上升,經濟增長放緩而受到進一步的打擊。

11月美國中期選舉成指標 

在政治領域,西方領導人將不得不面對越來越憤怒的各國選民,在11月即將舉行的美國中期選舉將是一個觀察指標。對於糧食和燃料占據人們支出中較大比例的較貧窮國家中,情緒反彈將更為激烈。

有人會說西方政府應該儘快找到應對大宗商品危機的對策。當務之急當然是增加供應。但美國在OPEC的盟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拒絕了增加石油產量,只能期待美國外交斡旋能帶來更好的消息。

富裕國家應該加快釋放其儲備的15億桶石油;在壓制美國的頁岩壓裂產業後,拜登可能需要重新敦促他們進行更多的鑽探;歐盟必須重啟或延長核能、再生能源和燃煤發電的使用,以便為冬季儲備好天然氣。

當然,全世界也應該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天然氣有可能要進行配給。富裕國家可能必須通過紓困刺激來照顧國內的窮人。刺激政策會卻帶來更高的利率及增稅,但《經濟學人》這是一個值得冒的風險,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保護全球免受進一步的侵害。

我的想法?

不管富裕國家的受傷程度如何,貧窮國家的麻煩肯定更大。因此,西方必須加強全球金融的安全網。一些糧食和石油進口國可能會面臨國際收支的緊縮和貨幣的貶值。

在歐洲,例如波羅的海國家就非常容易受到天然氣切斷的打擊。美國聯準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應該儘快正視例如新興市場國家脆弱的財政狀況。歐洲則應該繼續推進同盟債務的想法,來分散後續危機的成本。

總而言之,2022年就是一個我一再強調綠天鵝滿天亂飛的不確定年代,面對這麼一個地下挖掘的原材料越來越短缺的世界,我們很可能會經歷一段宛如回到更早年代的辛苦歷程。

然而,這就是橫亙在前的最大困境。經過幾十年的地緣政治風風雨雨,西方通過對抗普亭的侵略表現出了難得一見的決心和凝聚力。現在,它必須藉由在經濟風暴中表現出的領導力,來應對隱約升起的更大挑戰。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原載於2022年3月14日《經濟日報》,本文獲授權轉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