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覺得菊仙是一位「教養的人類學家」。她寫的每一本書都帶入鮮活的親子互動現場,穿插著笑聲、讀書聲與音樂聲,當然,偶爾也有吵架聲。但是,正是這樣原汁原味的文字,引導為人父母的我們,重回記憶中的那個場景,重新品味其中的甜蜜或心酸。
進階版的青少年教養難題
這次的新書,讓我感受到如同「教養診療室」的氛圍,只因為,書中的主題,是教養歷程中最難的那一關:進階版的青少年教養難題。
如果觀察臉書上「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群組,就會知道什麼叫做「哀鴻遍野」。每天都有傷心的父母訴說,孩子如何不受教、不用功、作息混亂、沉迷手機、頂撞無理、交友不慎,令人傷心。
在這些控訴的背後,我可以想像許多家庭每天發生的親子衝突、言語交鋒,對雙方來說,那絕不會是愉快的回憶。
所以,面對捉摸不定的青少年,父母親的心情其實是無助的。
三個男孩的母親
菊仙是三個男孩的母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覺得她慢慢練就了內功和外功。
憑藉著這些內外兼修的素養,菊仙在孩子國中以前,安然過關。但是到了孩子青少年時,所有的父母都備受考驗,菊仙也不例外。所以,她從自身參與親子現場的挫敗與衝突當中,重新得到啟發,寫成了這本青少年父母的「進階版」生存之書。
這本書裡,討論了一些最棘手的教養問題,並且穿插了對青少年的深刻洞察。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幾句話是:
•教養好孩子,是不斷「加分」:
身為父母親的我們,心中有時會出現一個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如果孩子的現況不如我們的預期,第一個在我們心中出現的想法是:修掉孩子的稜角,讓他們長得跟我們想的一樣。
但有沒有可能,我們心中孩子的面貌,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五官分明且線條寫實,但孩子真正的樣子,是亨利.摩爾的「蝴蝶」,自由溫暖且蟄伏待發?
正因身為父母的我們,也不一定清楚孩子真正的樣貌,所以,心懷謙卑地與孩子一起探索及對話,變成一種必要的修練。
在親子對話的時刻,把孩子想成一塊等待他們自己蛻變成型的陶土,為他們加分,陪伴孩子找出自己本命的模樣,這是身為父母的榮幸。
•欣賞孩子的「反骨」,因為其中藏著快速茁壯的思辨力:
在開口斥責不孝之前,如果回到原點去想想,孩子講的難道沒有道理嗎?哀悼家人的場合,為什麼需要「表演」?安靜且誠心、肅穆的送別,難道不好嗎?會不會,因為有愈來愈多人,覺得想要有不一樣的告別式,最後,成了創新的契機?透過青少年孩子的眼睛來看世界時,有時候,會刺激大人重新審視所有約定俗成的規矩。
這本書裡,透過提問/回答的形式,為青少年父母解答每天都可能面對的教養難題:
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孩子談戀愛怎麼辦?孩子已讀不回怎麼辦……在教養的旅程中,有菊仙這樣一位「神教練」陪伴,可說是青少年父母的福氣。
就讓我們一起享受這樣的福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