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全球科技產業最不堪回首的一年。昔日帶動科技產業成長的個人電腦業面臨到嚴重的庫存壓力,個人電腦成長趨於飽和,導致IBM等國際大廠相繼中箭落馬,不得不採取裁員、降低企業資本支出等措施,以因應全球化的不景氣。
出口導向的台灣科技產業也不能倖免於難,再加上,美國911事件的衝擊,許多國內上市上櫃公司紛紛調降財測、裁員減薪,輔以大陸投資的口號被喊著震天價響,似乎企業不到大陸就喪失競爭優勢。不過,在科技業一片哀鴻遍野的慘況下,台灣仍然有著一群專注於本業、用心經營利基市場的業者發揮創新、厚植研發實力,持續締造耀眼的高獲利營業績效。
夜晚從高空俯瞰,從台北汐止東方工業園區到苗栗竹南的新竹科學園區四期基地,由中山高與北二高所串聯起來的各個工業園區,就像是一串閃閃動人的珍珠項鍊,牢牢掛在台灣的頸部上,短短的一百多公里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
這就讓《遠見》雜誌的「科技精銳200強」為大家揭開哪些企業能夠在動亂的時代中,奮勇向前創造高成長高獲利的目標。
《遠見》雜誌已連續四年進行台灣「科技精銳200強」(Info Tech 200)調查,調查對象是針對國內上市上櫃的科技公司,排行依據的指標是各公司在過去三年的營業利益率、每股營業利益及淨值報酬率這三項重要財務數據,據此分析企業的本業獲利能力。
從營業利益率的排名,可以觀察到企業的經營績效。景順證券投信全球科技投資部基金經理蔡隆裕解釋,營業利益率愈高,代表企業的營運成效愈好,管銷成本控制得當,譬如今年勇奪科技精銳200強第四名的普安,就是深耕產品毛利高達七成的磁碟陣列控制器(RAID controller),並在營業利益率的排行榜搶下第二名的寶座。
分析調查的結果,蔡隆裕認為,股本膨脹小、專研利基型產品研發是企業創造高獲利的不二法門。2001年科技精銳200強前二十名除聯發、威盛、瑞昱、凌陽、華碩、台灣大等六家廠商營收超過百億元外,其餘多為小股本的公司,並各自掌握利基型產品市場,進而締造耀眼的營業績效。
再者,小而美的腦力密集產業將擠下資本密集產業,成為科技業的高成長高獲利族群。比較最近三年的排行榜,可以發現IC(積體電路)設計族群逐漸取代製造為主的系統業者,成為高獲利、高成長的主流。IC設計在未來仍將獨領風騷,「強調創新與無設備成本攤提的IC設計公司往往是高營業利益率的代名詞,」蔡隆裕強調。
IC設計齊歡唱
雖然2001年台灣科技產業籠罩在不景氣的陰霾下,但IC設計產業依然繳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
今年前二十強公司中,有八家IC設計公司入榜,並有五家IC設計公司名列前十強之列,甚至於第一、二名均為IC設計公司。甫於2001年3月4日股票掛牌上市的晶豪科技更以初生之犢不懼虎之姿,摘下科技精銳200強第一名的皇冠,而光儲存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技也奪下第二名。「未來IC設計族群入榜的比率還會持續增加,」大華證券研究發展部專業經理余逸玫強調,IC設計公司不需要龐大的資本額,憑藉著創新與持續投入產品研發,可以創造極高的毛利。
完整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給台灣IC設計公司無後顧之憂的產業環境。元大京華投顧資深研究員王文宏觀察,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都建構起綿密的垂直分工體系,再加上採用晶圓代工的生產模式,讓台灣IC設計公司更可以專注於新產品的設計開發,晶片製造流程則交給台積電、聯電等專業晶圓代工廠,台灣的Fabless(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遠較國際IDM(整合元件廠)業者更具產品成本與時效的競爭力。
此外,台灣在筆記型電腦、光碟機、主機板等產業所建立起的全球第一,造就了國內IC設計業的異軍突起。如全球市占率超過85%的主機板產業,造就國際級的晶片組大廠威盛(第十四強)與乙太網路晶片霸主瑞昱(第五強);而光碟機晶片龍頭大廠聯發科技(第二強)的營收與獲利,也跟隨台灣的光碟機產業邁向全球第一;全球第二的台灣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也帶動LCD驅動IC廠商聯詠的高度成長,而USB(萬用串流匯流排)晶片設計公司創惟也是台灣電腦周邊產業蓬勃發展的受惠者,「入榜的IC設計公司產品代表著目前台灣最熱門的產業,」王文宏說。
電腦製造產業面臨高原期的轉型
分析過去三年的榜單還可以發現一個趨勢:華碩從1999年第一名、2000年第三名迅速跌到2001年第十三名,今年前十強的榜單僅剩工業電腦廠商研華入榜。
這個現象顯示出大型資訊業者在享受快速成長的高利潤後,接下來就是要面對股本膨脹、產品毛利下滑的成熟高原期的挑戰。「如果公司還可以開發明星產品與順利轉型,就可享有下一段的高成長利潤,否則就陷入殺價的低毛利漩渦,」蔡隆裕說。
國內以個人電腦為中心的資訊業者面臨產品毛利率降低與企業轉型的關鍵時刻,「只有製造沒有研發能力的公司,不可能是持續成長的公司,」蔡隆裕表示。
綜觀最近三年的科技精銳200強的排行榜,1999年前二十強還有七家資訊業者入榜,2000年尚有五家資訊廠商名列前二十名,但是2001年就只剩下研華(工業電腦廠)、華碩(主機板、筆記型電腦廠)與同亨(電子金融交易終端機廠)擠進前二十強;甚至於連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廣達也從去年的第十九名,跌落到今年第四十八名,整個筆記型電腦族群獲利狀況迅速下滑,連帶筆記型電腦大廠仁寶、英業達也無法遏止下滑的走勢,分別從去年的七十三名、一百二十六名,重跌到今年的一百三十名與二百二十名。
產品邁入成熟期,毛利下降與股本過度膨脹,都是國內資訊廠商在邁向國際化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其中以筆記型電腦的產品毛利下降最為嚴重。昔日被視為高附加價值的筆記型電腦產業,由於各家業者積極擴充產能,並削價搶奪代工訂單,導致產品毛利率從過去的20%迅速下滑到10%以下。「營業利益率下滑是企業經營的警訊,代表著產品逐漸失去獲利能力,」倍利投信基金經理劉奕呈指出。
產品線從筆記型電腦向外擴展,成為這些筆記型電腦大廠首要的經營策略。廣達、仁寶積極投入研發行動電話、PDA(個人數位助理)產品,而英業達也開發自有品牌行動電話、伺服器等產品線,冀望這些新產品能夠為疲弱不振的筆記型電腦產業帶來新機。
OEM是長期飯票,也是毛利毒藥
此外,主機板產業也是面臨轉型的壓力。由於資訊產品低價化的趨勢早已確立,過去主打高價位高品質的華碩終究抵擋不住低價化的市場潮流,導致獲利能力直線下滑。
蔡隆裕觀察,過去華碩在營收不到新台幣200億元時,尚可以維持高營業利率;但是華碩營業額大幅成長時,由於客戶與業務種類變多,要維持高營業利率與高毛利就是很困難的任務,雖然華碩已經從主機板成功跨入筆記型電腦領域,但「不可能要求華碩在營收超過800億元時,仍能高毛利高營業利益,」蔡隆裕強調。
再者,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雖是台灣業者的長期飯票,卻也是毛利的毒藥,OEM訂單增加,必然會造成毛利率下滑。
蔡隆裕進一步分析,當華碩開始加重OEM營運比重時,必須面對產品毛利下降的狀況,今年第一季華碩的毛利率僅剩16%。過去華碩主攻自有品牌的clone(組裝)市場,能夠維持較高的毛利率,但現在華碩轉向OEM市場時,當客戶發現華碩產品毛利超過20%時,客戶一定先要求華碩把毛利砍下來,「華碩一定要把自有品牌與OEM放在一起之後,讓客戶看到較低的毛利,才有利承接OEM訂單,」蔡隆裕說,在OEM的經營模式下,台灣電子業者必須面對與客戶在毛利與價格的長期拉鋸戰。
專注本業,注重創新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講求創新研發的知識密集產業逐漸取代製造導向為主的資訊產業,「哪家公司能夠掌握關鍵技術,就掌握市場,」元大京華投顧副理賴葉臣說。
台灣科技產業經歷過去年全球科技產業不景氣的淬煉之後,已經逐漸從昔日強調低成本優勢的電子製造業,轉型到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產業,這個產業結構的重大改變,可以從最近三年的科技精銳200強的榜單可見端倪。
許多電子製造業基於降低成本的考量,相繼赴大陸投資設廠,尋求企業的第二春,並將研發與營運總部留在台灣,厚植下一波的成長力道,這個兩岸分工的產業營運模式將在未來更顯重要。
台灣科技產業在打造電腦周邊、筆記型電腦製造王國後,下一個閃閃發亮的桂冠將落在IC設計等知識密集產業。未來以IC設計業勢將帶領台灣的科技業,在全球電子產業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
專注本業、強調創新與研發是台灣科技業要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唯有透過不斷投入研發,才能確保企業掌握市場先機,創造高獲利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