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精通策略性移動的Palm公司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2-01-01

瀏覽數 19,850+

精通策略性移動的Palm公司
 

本文出自 2002 / 1月號雜誌 第187期遠見雜誌

為何有些公司成功地擊敗比他們還強的對手,有些公司卻做不到?凡是企圖心旺盛的公司,遲早必須面對這個問題。無論是一家新創公司要挑戰產業界的龍頭霸主,或是大型企業打算跨足已經由強勁對手主宰的市場,他們面對的基本問題都一樣:面對在規模、實力、公司成立時間上都占優勢的對手,如何與他們競爭?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潔有力:成功的挑戰者採用我們所謂的柔道策略(judo strategy),阻止對手施展全部的實力。柔道策略專家避免面對面的直接搏鬥,以及其他比拚力氣的作法,若要靠力氣搏鬥,他們很可能會落敗。相反地,他們憑藉速度、靈活和創意思考而發展出一些策略,使得比他們強壯的對手也難以與他們匹敵競爭。

Palm Computing(現在已改名為Palm Inc.)的例子,最能說明柔道策略如何運作。

1992年霍金斯(J. Hawkins)創立Palm,1996年初推出第一個電子記事簿(electronic organizer)產品,還不到一年,就稱霸手持式電腦市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雖然有全球最強的軟體公司加入競爭,Palm的表現仍然愈來愈好。微軟公司推出的手持式電腦作業系統,有豐沛的資金、人力、行銷做後盾。但是年復一年,Palm仍然遙遙領先。Palm在2000年3月股票上市,第一個交易日的市值就高達530億美元。

最近Palm漸露疲態。不過,Palm還是曾經領先微軟五年。為何這麼多公司做不到的,Palm卻能做到?主要的原因在於管理階層很直覺地採用柔道的原則和技巧。

何謂柔道策略?

柔道策略是一種競爭之道,強調技巧,而非體型或力氣。柔道策略源自兩處:一個是日本的柔道功夫,教導競爭者借力使力,引導對手的力量轉回去對付對手;另一個來源是柔道經濟學,談的是規模較小的企業如何運用類似的借力使力原則,在由大型競爭對手主宰的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根據這些基礎,我們認為,企業若能嫻熟運用三項核心原則:移動、平衡、借力使力(leverage),就能夠勝過比他們強大的競爭對手。在柔道中,這三項原則密切配合運用。

一名柔道專家寫道,「透過移動,對手無法保持平衡。接下來,利用某種借力使力的方式,阻擋對手身體某一部分或手腳的動作,把他摔倒在地。」這些原則都可以用來比擬商業競爭裡的某些策略。透過移動,經理人可以取得領先,盡量善用他們的初期優勢。維持平衡,他們就能夠回應對手的攻擊。最後,若能借力使力,就能把對手的優點變成策略上的缺陷。

混合運用這三項原則,最能發揮柔道策略的效益。不過,在競爭的不同階段,某項原則也許會顯得特別重要。例如,在競爭的初期階段,在競爭的形勢尚未完全底定之前,移動往往是最重要的原則。

任何一家公司若打算挑戰產業裡位居主導地位的公司,善用移動原則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因此,我們將會集中討論移動原則,以及Palm早期的領導人在運用移動原則時所採用的技巧。

柔道策略中的移動

柔道策略就跟柔道功夫一樣,一開始就要移動。在柔道中,移動既能攻擊,也能防守。競爭者迅速而靈活地移動至相對較有利的位置,同時閃避對手的攻擊。一名奧運柔道獎牌得主解釋,柔道專家也利用移動來讓對手「出局」,或者讓對手無法運用他最擅長的技巧。

功夫純熟的柔道專家一旦取得某種優勢,就會迅速地連續出招,不停地移動,發動一波接一波的攻擊。在這項運動中,優勢的消長往往在一瞬之間,如果不能迅速地連續出招,往往會造成致命的錯誤。

企業可以運用同樣的戰術來超越強大的對手,並且維持領先的優勢,Palm成功地超越微軟公司,正可說明這一點。

霍金斯和執行長杜賓斯基(D. Dubinsky)在執掌Palm兵符的六年當中,堅持採用與移動相關的三項關鍵技巧。他們嫻熟運用扮豬吃老虎的「幼犬策略」(puppy-dog ploy),穩扎穩打地持續建立市場上的實力,同時對外塑造一種不具威脅性的形象,以免引發對手的競爭。他們也迅速移動,以定義競爭的範圍,迫使微軟根據陌生的新規則來競爭。

最後,他們快速地連續出招,徹底執行連續攻擊的計畫,好好利用他們在初期取得的優勢。結果,到了1998年中霍金斯和杜賓斯基離開Palm另創新公司時,Palm掌握了80%的手持式電腦市場,遠超過採用微軟手持式電腦系統Windows CE的產品。

「幼犬策略」

在任何一種競爭中,首要目標就是必須保持不出局。所以在面對比你強的對手時,必須避免硬碰硬作戰,若要硬碰硬,你會因為太弱小而落敗。保持低姿態,顯得沒有什麼攻擊性,就像一隻幼犬一樣,直到你變得夠強大,能夠正面攻擊為止。

這項建議違背了許多企圖心旺盛的企業高階主管的本性。在競爭者眾的市場裡,人們常說,你必須提高聲調,別人才會注意傾聽你的聲音。你必須積極進取,才能贏得客戶,創造價值,但這往往意味著必須直接攻擊強大的對手。

這種論調有它的道理在。若要在市場上發揮影響力,你的確必須吸引別人注意,並且取得客戶、合作伙伴、有時甚至包括媒體的信賴。

在企業對企業的市場上,以及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很強的行業裡,這一點尤其重要。但是多半時候,不必發動或引發正面攻擊,也可以達到目標。

Palm在市場上保持低姿態的策略成功,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Palm在1996年1月推出他們第一個手持式電子記事簿產品Pilot。

1995年美國機器人公司(U.S. Robotics,簡稱USR)收購Palm,USR的高階主管一直敦促Palm在拉斯維加斯的消費性電子大展中,發表這個產品。但是Palm的經營團隊本著幼犬策略的精神,選擇在只有產業界人士參與的Demo展發表新產品。杜賓斯基相信,即使Palm是USR的一分子,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大舉進軍大眾市場。

「我們覺得Pilot若到了拉斯維加斯,就會迷失方向。我們唯一的成功機會應該在於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喜歡上Pilot,」她解釋。

結果他們真的喜歡上Pilot。Pilot在上市之後五個月的銷售情況,表現平平,每個月大約售出一萬部,但是最初那五萬名使用者變得非常重要。

這批用戶平均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自認為是電腦專家,年齡幾乎都介於三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95%是男性。「我們稱他們是多金的男性書呆子,」杜賓斯基親切地說。「那五萬人變成了我們的銷售大軍。他們跟所有的同事、鄰居、朋友談論Pilot。他們購買Pilot,當做耶誕節禮物送給朋友和同事,Pilot就是這樣起步而成功的。」

當時,許多高階主管可能會想要大肆推廣行銷,好好利用市場的動力。例如,網景公司(Netscape)以「大殺手」的姿態出現,吸引了外界的注意。

1995年春天,網景創辦人之一克拉克(J. Clark)在一場產業聚會中上台說話,宣稱微軟是「死亡星球」(death star),並且形容網景是解放銀河系的反抗軍聯盟(註)。而同時,當時還是二十四歲毛頭小伙子的安德森(M. Andreessen)也不斷告訴採訪他的人說,網際網路興起之後,微軟的視窗軟體系統就落伍了,他是這麼形容視窗系統的——「……不過是一組平凡無奇、仍有缺陷的設備驅動系統。」

網景公司這種激進的定位策略,可以讓公司在剛創立之際就擁有高知名度,有一段時間,網景的錢景也很看好。但是,在知名度的戰役上贏得勝利,卻讓他們在整場戰爭中落敗。

克拉克和安德森故意譏嘲微軟,卻造成蓋茲把網際網路擺在優先順序的第一位,並且把網景當做頭號敵人。

Palm採取完全相反的策略。杜賓斯基和霍金斯並未大肆宣揚Pilot的全部潛力,反而故意把他們定位為個人電腦的周邊產品。「我們並不把Pilot稱為電腦;我們也不稱它為PDA。這只是一部小型的電子記事簿,恰好可以連上個人電腦而已,」杜賓斯基回憶。

在某方面,這個訊息是傳達給消費者聽的,因為其他的手持式設備曾經令消費者充滿期待,結果卻又令他們失望。「過去有太多產品言過其實,說得很好聽,實際卻做不到,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杜賓斯基認為。

不過,Palm的競爭對手也同樣接收到這個訊息。用霍金斯的說法,Palm把Pilot定位為「個人電腦的配備,而非取代個人電腦」,希望可以避開微軟的注意。

幸運的是,當Palm的銷售開始成長時,當時對電腦業的大公司而言,手持式設備並非主流產品。在網際網路的耀眼光環下,很容易就忽略了Palm的利基,尤其對微軟而言是如此,微軟到1996年時,把攻擊目標鎖定網景。

「當我們發現網際網路正在興起時,我們真是高興。我們說,『這會轉移蓋茲的注意力好長一段時間。』我們一直覺得微軟公司手持式系統部門的人是二流人才。他們從未獲得公司策略性的關注,也從未受到蓋茲的重視。網際網路主導微軟的新方向,這其實也很合理,」杜賓斯基回憶。

不過,Palm並不把微軟這種仁慈的視而不見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杜賓斯基和霍金斯仍然很謹慎地定位Pilot,小心避開微軟最容易攻擊的領域。網景把航海家瀏覽器定位為一種軟體平台,具有取代視窗系統的潛力,視窗是微軟的根基,網景這麼做,就是攻擊微軟的要害。

相反地,雖然Palm的高階主管打從一開始就很清楚,他們的產品既是設備,也是軟體平台,但是Palm並不把他們的產品定義為平台,而是定義為一種硬體產品,一種設備。「我們總是說,『如果微軟有合適的平台,我們會考慮採用。我們基本上就是一家硬體產品的公司。』當然,他們並沒有合適的平台,所以就不必考慮這一點了,」杜賓斯基回憶道。

Palm的移動既不大膽,也不引人注目,但是卻很有效。根據微軟執行長包默(S. Ballmer)的說法,Pilot上市兩年之後,Palm仍然沒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們必定曾在1998年初出現在我的雷達螢幕上,但並不是螢幕上最重要的攻擊目標,」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部分原因是網際網路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不過,這還是反映出Palm成功地把手持式設備的市場塑造成一個不具威脅性的利基市場,包默的說法也呼應了這一點。「假設市場成長了四倍,那麼市場上所有廠商的潛在獲利合計是4億美元左右。Palm會分到這些獲利中的一部分,而剩下的部分我們還得和我們的代工廠商分。到最後,對微軟或微軟大部分的代工廠商來說,這個市場的獲利並不那麼吸引人,」包默觀察道。

相反地,如果Palm把Pilot定義為個人電腦的替代產品,而Palm的作業系統會直接威脅到視窗作業系統,那麼包默一定早就開始注意了。當然,若真是這樣,Palm需要擔心的事就更多了。

界定競爭的範圍

杜賓斯基和霍金斯採用幼犬策略,為公司爭取到一些時間。不過他們明白,這段時間可能很短暫。既然能成為一方之霸,必然能夠敏銳地察覺潛伏的威脅。很顯然地,微軟遲早會積極介入手持式電腦市場。一旦微軟介入,Palm就必須面對一個比他們規模大上數百倍的危險對手。

這兩家公司所擁有的資源差距實在太大,Palm最大的機會在於先發制人,先界定清楚競爭的範圍。Palm若能選擇界定競爭的規則、特性、和範圍,就可能把微軟「逼出局」,取得關鍵性的優勢。大多數獲勝的一方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學會在某些最關鍵的事情上,表現優於任何一家競爭對手。嘗試在強大對手最擅長的領域裡挑戰他們,最易招致失敗。

不過,每一個勝利者都會有一些弱點,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專注發展核心優勢,反而會產生弱點。挑戰他們的人可以利用那些弱點,界定出一個有勝算的競爭範圍。

Palm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的作法是改變手持式電腦產品的評價標準。以前,所有的人都認為PDA和個人電子記事簿這類產品必須不斷加入新的功能和應用,才能成功。「我都數不清有多少次在開會時,有人告訴我說,『你們的產品一定要加入無線通訊的功能,否則沒有人會買。產品一定要有試算表。一定要有個人電腦附加卡插槽,』」杜賓斯基回憶道。

可是Palm選擇採取不同的作法。「我們檢視這一長串清單,這些是產業界裡的人告訴我們一定要有的功能,但我們說,『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產品都具備這些功能,但卻賣不好,』」霍金斯說。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因此,Pilot在很多方面的設計都不像是PDA。Palm的第一個產品並沒有那麼多的功能,只設計了幾項很重要的功能,尤其是行事曆和通訊錄,而且用起來簡易、快速,他們做得很好。

用杜賓斯基的話來說,「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Pilot的功能非常棒。」不像電腦開機那麼耗時,不需要顯示任何計時器或等待游標。而且,Pilot堅守通訊產業「五個9」的標準,也就是99.999%的時候不當機,而個人電腦的程式往往一天出好幾次狀況。

Palm重新界定行業的標準和目標,而不只是推出一個更好的產品。霍金斯和杜賓斯基建立了一個對Palm很有利的新競爭模式。如果Palm一開始就創造了一個瑞士刀版的數位產品,也就是一個塞滿了一大堆特殊功能的產品,那麼Palm的勝算就很小。

以產品功能為基礎來競爭,是大公司玩的遊戲。但是,像簡單、好用、優雅這樣的標準,對微軟卻是一種考驗。這就給Palm一個出擊的機會。

Palm一名資深產品設計師海達尼(R. Haitani)提出一份亦莊亦諧的「Palm的禪學」報告,很能說明Palm的策略。這份報告提出一連串的謎語,例如,他問「大猩猩怎樣才能學會飛?」答案是「一定要放棄大猩猩的本質。」微軟就是那頭大猩猩。Palm強調簡單,微軟為了競爭,勢必得放棄他們最擅長的作法(加入更多功能)。但微軟可能無法違反本性,做不到這一點。「Palm的禪學」報告中指出,只要微軟保持本來的作法,「就無法擊敗我們。」

Palm的高階主管相信,微軟傳統的商業模式並不適合Palm所界定的新競爭範圍,因此微軟絕對無法擊敗Palm。

微軟的典型作法就是授權各種不同的合作伙伴使用微軟的軟體,這些合作廠商把微軟的軟體放進他們的硬體產品設計裡。或者按照杜賓斯基的說法,微軟「會設計一些產品供他們的合作廠商參考」,這些合作廠商就是康柏、戴爾電腦、IBM(國際商用機器)之類的硬體製造商。

相反地,Palm本身緊密地結合軟體和硬體的設計。Pilot的規劃統一,以確保硬體(按鍵、筆、螢幕)和軟體(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渾然成為一體。在這個強調優雅是成功關鍵之一的競爭遊戲裡,Palm這種作法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勝算。

迅速地連續出招

Palm界定競爭的範圍,並且採用幼犬策略,結果取得大幅領先。到了1996年底,Palm成為手持式電腦產業裡的最大廠商,占有51%的市場。然而在此同時,微軟也持續進逼。微軟曾在五年內兩度嘗試跨足手持式產品市場,但都不成功,到了1996年11月微軟捲土重來,推出第三個口袋型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 CE。

在那之前,採用CE作業系統的產品在體積、好用、迅速方面,都比不上Palm的產品。但是根據微軟過去的紀錄,杜賓斯基和霍金斯知道CE產品終究會改善。

一旦微軟推出和Palm類似的產品,就可以運用微軟的傳統優勢:數百億美元規模的企業所擁有的行銷實力,獲得一群知名硬體廠商〔包括康柏、惠普、NEC(恩益禧)〕鼎力相助。Palm若要避免被他們摧毀,就必須保持領先,並且盡可能擴大與對手之間的差距。這就必須做到兩點:產品不斷進步,同時累積龐大的用戶人數。

Palm為了持續領先微軟,於是把自己變成一個移動的目標,每年至少推出一項新一代的產品。Pilot上市後十一個月,新一代的Palm Pilot上市,增加了一些新的應用。接著Palm的工程師就開始同步開發PalmIII、V和VII。這在管理上是很大的挑戰,但是,他們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相信同時進行三項計畫才能讓Palm擺脫競爭。

PalmIII是改良既有產品的後續式產品,而PalmV和VII則展現更大的企圖心,要重新思考產品,並且持續重新界定競爭的範圍。「PalmV注重的是風格,而風格並非微軟的強項。至於PalmVII,我們創造了一個真正整合性、具備無線上網功能的解決方案,這一點重寫了競爭的規則。沒有人做得到這一點。我告訴自己,『微軟做不到。』這是真的,他們真的做不到,」霍金斯觀察。

有三項重要措施讓Palm能夠以世界級的速度推出產品。第一,他們的設計理念可以加快整個流程的進行。Palm的工程師不採用火箭科學般的繁複運算,也沒有冗長的功能清單,因為這兩者都可能造成產品延宕數月或甚至數年推出。

「我們並不打算做尖端技術的產品。我們所做的,是以最優雅的方式來呈現產品的簡單性,」Palm的製造暨物流主管葛魯奇(M. Gallucci)說。如此一來,Palm就能避免因為技術上的問題而延後產品上市的時間,許多野心勃勃的新創公司往往就是因此而無法如期推出產品。

Palm這種腳踏實地的作法,也反映在他們所採用的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上。產品開發的傳統作法是按部就班地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進行。葛魯奇解釋,「工程部門開始工作,設計好產品,然後交給製造部門,製造部門開始研究如何製造,結果找出一大堆問題。」相反地,Palm專注在前段的執行。「當傑夫(霍金斯)半夜醒來,穿著睡衣說,『我想到新產品的好點子了!』從那一刻起,我們組成一個跨部門的小組,製造部門也包括在內。而且我們從一開始就提供我們的想法,以確保產品的製造沒有問題,」他回憶道。

最後,Palm向外尋找合作廠商來處理許多非核心的工作,而不是把有限的時間和資源用於內部自己進行非核心的工作。「我們的員工不多,大約二十五或二十八人,」杜賓斯基回憶公司成立初期的情況。

因此,他們把很多工作外包,包括電子工程、機械工程、工業設計和製造。雖然霍金斯的想法主導Pilot所有零件的設計,但是Palm的工程師只負責開發軟體(作業系統和主要的應用軟體,包括行事曆、通訊錄、待辦事項和記事本)。

Palm的工程小組迅速而有效率地開發產品,行銷人員則專注在如何達到臨界規模(critical mass),他們採用低價策略(300美元,Windows CE的價格一般為500美元),而且每年都降價。Palm的高階主管常常必須很努力地向USR和3Com(3Com在1997年收購USR)的高階主管說明這項策略。

行銷主管柯利崗(E. Colligan)回憶,「班哈慕(E. Benhamou,3Com的執行長)老是說,『你們為什麼要降價?這個市場都是你們的。』而我們總是回答說,『因為我們可以、我們應該、而且我們想要採取積極的攻勢,我們必須持續擴大市場。我們持續降價,阻斷別的廠商進入這個市場的機會。』」

在初期即取得市場占有率是很重要的,因為Palm雖在早期定位自己是一家硬體設備的公司,但其實Palm是在建立一個平台。正如杜賓斯基所說,「建立平台的初期,就是要盡量取得市場占有率和用戶數,盡量吸引軟體開發商加入,愈多愈好。接著網路效應就會開始發酵。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我們就可以擁有一條產品線來支持高利潤的產品,我們也可以避開對手的競爭。」

這麼做的原因是,Palm一旦建立了市場占有率,就能夠鼓勵軟體業者開發一些能夠提高產品價值的應用軟體。應用軟體一多,就能刺激買氣,然後又吸引更多軟體開發商加入,最後Palm就能夠建立難以撼動的用戶基礎,並且把一個方便好用的小小電子記事簿,變成一個充滿夢想的園地。Palm拉攏軟體開發商,以加速上述這個循環過程的進展。

不過,Palm若使出渾身解數爭取軟體業者,就難免會影響到幼犬策略。因此,Palm在1996年初,隨著Pilot悄悄發表了一份軟體開發工具手冊。此外,為了讓軟體開發商更容易為Pilot開發新軟體,霍金斯在開放程式碼運動真正開始風行之前兩年,就很不尋常地公布了Palm基本應用軟體的程式碼。

不過,對軟體程式設計師而言,Palm能夠提供的最大誘因就是建立一個能夠證明他們的軟體可行的市場。Palm是在他們的產品使用者達到一百萬人之後,才開始積極拉攏軟體開發商,1997年10月首次舉行開發商大會。

這個策略讓Palm在和微軟競爭軟體開發商的支持時,掌握了一項重要武器。微軟能夠提供軟體公司的資源,Palm遠遠不及。「他們可以在開發軟體的初期,補助軟體公司經費,」柯利崗解釋。而且,微軟令人畏懼的名聲有很大的影響力。

柯利崗回憶,Windows CE發表時,「人們會說,『微軟會不會摧毀Palm?』有一小段時間,許多人開始購買微軟的產品。」不過Palm後來又吸引了許多轉向微軟的消費者重回懷抱,他們的訴求很簡單:Palm的使用者較多。到1997年底,Palm占有三分之二的市場,而採用Windows CE的產品遠遠落在後面。

在這段期間,Palm有非常多的機會擴大品牌的影響力。「有些人來找我們,希望我們授權他們使用軟體,他們的產品種類很多,從視訊轉換器到大螢幕電話都有。我們一直掙扎該善用這些機會,還是應該維持公司為一個專注聚焦的小型組織,」杜賓斯基回憶。

Palm選擇了少數幾個公司合作。1997年9月杜賓斯基和IBM洽談合作,讓IBM銷售Pilot,改名為IBM WorkPad。IBM也同意代為負責Palm在日本的行銷和業務。一週之後,Palm和Symbol Technologies宣布結盟,針對企業用戶的垂直市場(vertical market)推出產品,例如零售、包裹運輸、和製造等行業。1998年2月,Qualcomm把Palm作業系統放進行動電話裡。

不過,大多數的合作提案,Palm並沒有同意。即使產品很暢銷,杜賓斯基和霍金斯還是必須把他們的資源集中用在一個目標:研製、銷售全世界最好的手持式產品。如果Palm過度擴張,就可能會出錯,而且讓對手有機可乘。杜賓斯基解釋,「我們拒絕大多數要求我們授權的案子,因為我們覺得,雙方的搭配並不是那麼合,要把我們的產品放進他們的產品裡,將會很費事……很難拒絕他們,但是我們很懂得如何下定決心拒絕。」

除了移動之外

Palm的故事說明了,企業面對激烈競爭時,移動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方法。杜賓斯基和霍金斯把Palm打造為手持式產品的領導廠商,而且迅速領先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Palm悄悄地拉攏早期採用者使用他們的產品,同時維持產品的焦點,設計一套運作迅速的內部流程,結果取得可觀的市場占有率,而且沒有遭致對手的致命攻擊。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移動」這一招往往會有有效使用期間,總有失效的時候。Palm也發現了這一點。界定競爭範圍能夠創造一個機會之窗,但大多數的競爭對手終究能學會新的遊戲規則。同樣地,即使是技巧最純熟的柔道策略家也會發現,長期採用幼犬策略並不容易。只要公司表現得愈來愈好,就無法避免對手關注的眼神。

對Palm而言,這樣的轉折點發生在1998年1月,當時微軟推出新版作業系統Windows CE 2.0,以及一個新產品Palm PC,提高攻擊火力。微軟的高階主管向軟體開發商做簡報時,在最後展示了一張幻燈片,把Palm的企業標誌放在一個攻擊標靶上。

顯然Palm扮演無害的幼犬的日子已經結束了。未來,再聰明的定位策略也無法規避全面性的競爭。

因此,Palm必須回頭再從柔道策略當中,尋求可以應用在長期競爭方面的策略。例如,杜賓斯基和霍金斯轉而採用「平衡」策略,以及我們稱之為「避免以牙還牙」的技巧,來因應Palm PC的出現。Palm PC比之前所有採用Windows CE系統的產品都更具有威脅性。

之前的那些產品重量約兩磅,但是Palm PC的尺寸與設計和PalmⅢ不相上下,價格也差不多,連上市的時間也差不多。此外,Palm PC號稱有許多新功能,包括錄音、螢幕較大等。

面對微軟的最新行動,Palm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新聞媒體紛紛報導說,『CE產品的功能比Palm多。』大家都信以為真,甚至公司員工也這麼想,」霍金斯回憶。不過,霍金斯和杜賓斯基認為,若採取以牙還牙的策略,將會犯下致命的錯誤。過去Palm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定義了整個產業的競爭規則和發展步驟。

如果Palm忍不住模仿微軟的作法,反而會從攻勢轉為守勢,並且失去優勢。「Palm的禪學」報告曾提出警告,「坦白說,我比較擔心的是我們嘗試用他們那一套方法。老鷹往往會看著大猩猩,忍不住想,『那些大猩猩有手臂。我們也應該要有手臂。如果我們有手臂,就能做多少事啊!』但是,有了手臂的老鷹會變得又胖、又慢、又醜。」

霍金斯和杜賓斯基並不想冒這種風險,他們經過深思之後,決定不靠強調功能來競爭。Palm內部有許多人難以接受這項決定,但是霍金斯和杜賓斯基不為所動,例如,他們拒絕學微軟增加錄音功能。市場研究結果也顯示,大多數消費者對這項功能不太有興趣。不過,也許更重要的是,「節制」是Palm競爭策略的核心原則。「我們絕不會讓自己由攻勢轉為守勢。我們的態度是:我們引領潮流;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必覺得我們應該回應對手的動作,」葛魯奇回憶。

Palm之外

杜賓斯基和霍金斯在關鍵時期善用移動策略,並輔之以平衡策略,讓Palm在手持式設備市場上取得主導地位。在2001年初,大約是Pilot首次上市之後的五年,採用Palm作業系統的設備取得87%的零售市場,而Pocket PC(口袋型個人電腦,第三代的Windows CE手持式電腦)的市場占有率約為10%。不過,那時杜賓斯基和霍金斯已經離開Palm,無法享受勝利的果實。他們另外成立了一家新公司Handspring,這家公司迅速成為Palm短期內最大的威脅。

霍金斯和杜賓斯基無法說服3Com的高階主管把Palm獨立出來,於是在1998年秋天另創Handspring。新公司的第一項產品Visor,是採用Palm作業系統的手持式設備,於1999年9月上市。Visor和Palm現有的應用軟體完全相容,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創新:增加一個插槽,讓Visor可以變成數位相機、MP3(數位音樂播放)播放機、行動電話等產品。定價極具競爭力的Visor在進入零售通路的第一週,就成為最暢銷的手持式設備。不到一年之後,零售市場上採用Palm作業系統的產品中,Handspring就占了40%,是迄今唯一一家從Palm手中搶走大量市場占有率的公司。

Handspring的成就不僅證明了公司創辦人的策略能力,也說明了柔道策略的一個反諷之處。愈成功,就愈有可能受到攻擊。你若是長期致力發展某些特定的技能和優勢,就為敏銳的對手創造了可乘之機。也就是說,你面對的風險是,成為另一個柔道策略家攻擊的目標,而且這個柔道策略家可能比你還優秀。

Palm是否能克服因成功而遭致的挑戰,目前論斷還太早。除了Handspring之外,Palm的新團隊也要面對微軟新一波的攻勢,微軟仍然一心一意要贏得手持式電腦的市場。「我們不得不如此。我們不能讓別人威脅到我們的核心平台,」包默解釋。

當競爭的焦點從一般消費者轉到企業市場時,Palm可能會發現自身處於不利地位,因為微軟在企業市場的地位穩固。而Palm創新的速度明顯變慢,執行方面的問題也已開始浮現。

例如,在2001年初,Palm的最新產品m500和m505上市的時機不太好,嚴重影響到既有產品的銷售。再加上庫存太多,Palm不得不降價求售,嚴重影響到公司的財務表現。然而,即使有這些問題存在,Palm仍然是別家公司攻擊的目標。

任何公司如果像Palm這樣善用柔道策略的各項原則,並且學會利用各種技巧來實踐這些原則,就能夠和比他們強大的對手競爭。許多產業的經理人都可以學習Palm的例子,參考柔道策略來規劃行動。無論是舊經濟或新經濟的企業,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能從這個方法中獲益良多,我們在研究過Juniper Networks、Intuit、Frontier Airlines、Charles Schwab等各行各業的公司之後,也得到相同的結論。

柔道策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不必死板地一步一步照做。企業可以根據競爭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來結合、執行柔道策略的各種原則。然而,無論他們如何運用柔道策略,若要擊敗比他們更強大的對手,最初一定要採用幼犬策略,以避免對手注意到他們;接著界定競爭範圍,以建立他們自己的遊戲規則;接下來必須很快地連續出招,在對手學會如何反擊之前,先拉開領先的距離。(David B. Yoffie是哈佛商學院的國際企業管理學教授,Mary Kwak是哈佛商學院的副研究員)

註(編按):死亡星球(death star)是賣座電影「星際大戰」中,帝國製造的威力強大的武器,因為對自身優越的科技能力過度自信,並低估反抗軍的能力,最後遭反抗軍摧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