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也許是發明之母,但絕望往往是再造之母。幾乎每一天都有一些驚慌失措的企業被迫裁員、調降財務預測數字、揚棄原有的商業模式、關閉辦公室。企業應該瞭解,最高執行長(CEO)若能在市場情勢迫使企業推動再造之前,就已經意識到企業再造的必要,那麼這類CEO就不必被迫在絕望中採取行動。
「創新,是企業不能或忘的根本之道,」Synchrony Communications CEO瑞奇(M. Richey)說,「好幾年來,人們都忘了創新的重要。」
忘記了這項教訓所嘗到的苦頭,雅虎、全錄、朗訊科技這幾家公司都點滴在心頭。無論管理階層認為公司的表現多好、公司在市場上的地位多強,一定還有改善的空間。奇異公司一直宣揚、也一直身體力行的信條,就是不斷改造公司的業務,而且改造的過程一定要比競爭對手快一步。
《Business 2.0》雜誌檢視四家公司的再造行動,這四家公司分別處於企業再造的不同階段。組合國際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才剛剛意識到出了問題;Ariba正陷入重重困難之中;Webvan Group已經徹底沈淪,回天乏術;邁極資訊公司(Manugistics Group)則否極泰來,重新嘗到成功的滋味。這些公司如何應付他們所面對的困難,也許可以提供面對類似困難的組織做參考,這些困難包括:變動中的市場環境和顧客需求、嚴重錯誤的商業計畫、運作不良的組織以及傲慢自大。
前有險路
大不一定就好
組合國際的產品眾多,但欠缺一個能夠把所有產品凝聚
在一起的任務目標。
組合國際公司不需要一再地募集資金。他們身為全球第三大的獨立軟體開發公司,在2001年3月31日結束的那個會計年度中,營業額為60億美元,在該公司二十五年的歷史中,這是相當豐收的一年。不過,當企業的規模擴大之後,有時候難免會自滿,而且很容易就會成為一些成立不久、更靈活的企業攻擊的目標。這幾句話正是組合國際公司目前的寫照。組合國際如果不能迅速在核心產品上做出明確的改變,那麼未來必然充滿危險。
位於紐澤西州艾斯蘭迪亞市的組合國際,供應用於大型主機和分散式電腦系統的軟體,以及安全防護和儲存軟體。該公司的市場競爭力極強,長期採用該公司軟體的企業客戶包括美國運通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不過,該公司近一半的營業額來自於大型主機用的軟體,這個市場目前的年成長率約為2%。隨著大型主機以外的市場持續成長,組合國際面對的競爭日益激烈。
這家大企業也因為旗下產品項目太多而分散力量。他們擁有超過一千兩百項產品,其中有許多是因為積極收購其他公司而增加的產品。組合國際在過去十年間,收購了超過三十家公司。美林集團分析師高美奇(P. Goldmacher)說,「他們收購公司之後,繼續發展這些公司的技術,但並未把這些產品整合成一個更大型的解決方案。」
需要去蕪存菁
若要避免因為產品項目太多而分散力量,組合國際應該把沒有成長性的產品獨立出去,或者乾脆放棄。他們應該開始去蕪存菁的產品之一,就是應用開發工具。「這項產品的成長性不高,」AMR研究公司分析師卡魯索(D. Caruso)說,「你必須要能在那個市場上扮演要角,否則就必須承認微軟公司是贏家,然後退出市場。」組合國際公司的開發工具的營業額逐年降低。
組合國際的企業管理軟體Unicenter,毫無疑問地已在分散式網路管理軟體市場上取得領先的地位。根據Gartner集團旗下的Dataquest,他們的市場占有率達22%,超過IBM和BMC軟體公司。不過根據IDC(美國市調公司愛迪西)的統計,他們目前的市占率低於兩年前的26%。雖然組合國際這項業務的年成長率達25%,而且占公司全年營業額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但是這個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造成價格下滑。組合國際受外界讚譽之處,在於他們支援許多別的公司已經放棄的產品和系統,但是這種分散式的環境成本相當高。Gartner集團副總裁兼研究部主任史考特(Donna Scott)說,「在分散式的環境下,管理比較困難,而且利潤也比較低。」
在服務比產品數目還重要的軟體市場上,組合國際必須提供客戶一個集中整合的套裝組合。高盛公司在2月份針對資訊科技經理人的一項調查中發現,2001年企業採購資訊科技設備的支出中,有三家供應商的業務比重下降,組合國際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尚未發展出一個能凝聚所有產品的策略,」IDC的蓋倫說,「他們必須花更多心力在塑造願景,而不是收購企業。」
水深火熱
回歸現實
去年秋天,企業對企業軟體
市場崩潰時,Ariba也跌得鼻青臉腫。
去年,Ariba的市值高達300億美元。但現在,Ariba獨自低吟「過去的美好時光何處尋?」
Ariba跌得有多慘?今年4月,該公司裁員30%,緊縮購併計畫,並宣布第二季的營業額僅9000萬美元,只達到分析師預測值的一半,並取消以3300萬美元收購Agile軟體公司的計畫。Ariba第二季虧損18億美元,幾乎相當於該公司已經大幅縮水為20億美元的市值。
並不令人意外的是,現在有許多人把Ariba當做過去式,已經玩完了。「長期而言,甲骨文和思愛普將會接收Ariba的地盤,」Delphi集團主任分析師帕瑪(N. Palmer)說。
Ariba的股價從一年來的高點173美元,慘跌至8美元。Ariba在一片混亂之中,急急忙忙重新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如何生存下去。「(Agile的案子)並不是我們目前最迫切需要注意的事,」最近由Ariba的營運長升任執行長的穆勒(L. Mueller)說。
Ariba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縮減業務,回歸到原來的角色——提供透過網路來採購平台的供應商,但並非每個人都認為這麼做是最佳解決之道。「我認為,這麼做後果可能會很慘,」Jefferies & Co.公司軟體產業分析師威廉斯(R. Williams)說,「Ariba必須透過結盟合作或購併來拓展版圖。」威廉斯指出,在許多重要市場上,Ariba可以和一些尚未與別的公司結盟的小公司合作,例如,企業資源規劃、供應鏈管理等市場。
但是Ariba可能會覺得不太容易爭取到新的合作伙伴。該公司去年宣布了兩百件合作案,結果造成外界對該公司言過其實、空言吹噓合作關係的印象。穆勒承認Ariba很不懂得如何經營合作伙伴的關係,同時保證該公司正在改進。
新規劃
穆勒對Ariba的規劃是:建立在各產業內上下游的垂直整合能力,協助企業管理整個採購的流程和尋找各種供應商的資源。穆勒很有信心Ariba能夠存活。他說,到目前為止,有兩百萬部桌上型個人電腦採用Ariba的軟體,並掌握了一萬三千家直接的原料供應商和七千家間接的原料供應商。
有些人卻沒有他那麼樂觀。「他們今年會經營得相當辛苦,明年才會真的陷入危機,如果衝不過這一關,就會被別人收購,」Delphi Group的帕瑪說。
宣告倒閉
野心不能太大
Webvan的致命弱點就是規模。
5月份一個陽光普照的星期日,奧克蘭勇士隊主場對波士頓紅襪隊的比賽,由Webvan的新任執行長史溫(R. Swan)開球。許多開球的來賓投出的球往往在抵達本壘板之前就已墜地,彈跳進壘,但史溫不一樣,他投出了一個好球。不過,對Webvan而言卻是不幸,因為他們太晚得到史溫的才幹協助,而且事實擺在眼前,Webvan可能是個原本就不應該投出的球。
「成立Webvan的基本前提不太可行。他們無法以接近成本的低價來選購、包裝食品雜貨,並且運送到任何地點,」保德信證券公司分析師羅溫(M. Rowen)說。
兩年來,Webvan靠著高達10億美元的資金來支應驚人的營運費用,他們的營業收入根本不可能應付這麼高的支出。今年初,10億美元的資金幾乎消耗殆盡,Webvan的管理階層和投資人無法再漠視該公司的問題。無法吸引到更多的客戶,無法讓客戶消費更多,Webvan只有死路一條。
「他們最先購買的是食品雜貨,而這些都是最難處理的項目:利潤微薄,容易受天候影響,每個消費者的喜好都不一樣。而且,無論是什麼產品,送貨到家的模式都有問題,」AMR研究公司資深分析師紐頓(C. Newton)說。
史溫承認他們一直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改變顧客的行為並不像我們原先所想的那麼容易,」他說。Webvan取消了在紐約和華盛頓特區擴展業務的計畫,為了減少虧損,關閉在達拉斯、亞特蘭大、沙加緬度等地的據點。
野心太大
Webvan一開始的野心太大,加速造成他們的失敗。他們原先希望成為全國性的網路零售業巨擘,改變人們購物的習慣。他們並沒有先選擇一個區域來測試他們的運作模式,從錯誤中學習,修正作法之後才擴大到其他城市營運;他們卻是一開始就同時在七個城市營運,因此同時在七個城市出錯,也被迫承受七倍的虧損。之後他們不得不關閉一些據點,結果造成公司更大的虧損。Webvan處理顧客訂單的成本是Webvan去年營業額的1.54倍。Webvan去年營業虧損達負171%,慘不忍睹。
起死回生
從英雄到狗雄,再翻身重新變成英雄
Manugistics的大起大落,就算是設計雲霄飛車的人也會覺得震撼。
Manugistics Group的故事很像是英國音樂頻道VH1的「音樂幕後」節目裡的情節。Manugistics就像那個節目裡介紹的那些悲劇性的搖滾樂明星,看似擁有一切的時候,卻是自我毀滅的開始。不同的是,Manugistics後來起死回生,甚至比以前更好。
在1990年代中期,Manugistics的供應鏈管理軟體市場需求旺盛,因此就跟當時所有科技公司一樣,Manugistics的股價大漲。
Manugistics的競爭對手業績表現持續亮麗,但Manugistics的銷售額卻一落千丈。從1998年5月開始,Manugistics連續六季的營業額都沒有達到華爾街預測的水準。Manugistics股價從前一年的高點32美元,跌到2.98美元的低點。
Manugistics的董事會覺得他們公司沒救了。1998年9月,董事會進行公司重組,裁員八十人,約占所有員工的6%。這些動作還是無法挽救公司,到那年的12月,董事會被迫決定出售公司,待價而沽。
雖然Manugistics曾有過輝煌的過去,但卻乏人問津。董事會度過了最絕望的時刻,打消出售公司的念頭,再度重整公司,裁員30%(四百人),並且組成一個全新的管理團隊。不過,這個大手筆的改造行動還是無法維持投資人和顧客對Manugistics的信心,隨著虧損的擴大,股價也持續滑落。
改造後
1999年4月,Manugistics董事會任命歐文斯(G. Owens)為執行長,他曾任安達信顧問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現已改名Accenture)供應鏈管理業務的全球管理合夥人,他能夠提供Manugistics所欠缺的業務焦點和策略方向。
首先,歐文斯重整當時的高階管理團隊。過去,每一個部門獨立運作,不知道其他部門的情況,各部門之間也沒有合作。經理人不瞭解顧客的需求,也不瞭解和供應鏈有關的議題。
「如果當初就是這個高階管理團隊造成公司向下沈淪的,就不能寄望他們帶領公司重新向上提升,」他說。
Manugistics重新根據市場別來組織銷售部門,而不是根據地區別。結果,該公司平均每個銷售案的金額從不到20萬美元,大幅提高為140萬美元。 過去,客戶要求提供安裝和維護的服務,但Manugistics回應客戶需求的速度很慢。因此,歐文斯設立Manugistics的服務和諮詢部門,目前占全公司營業額的30%。
到2001年3月,Manugistics的營業額已經連續五季有成長。在2001會計年度(到2001年2月底結束),該公司的營業額達2億6800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76%,獲利為800萬美元,前一年則是虧損840萬美元。
「潛在客戶過去往往會擔心,不知道Manugistics明年還會不會繼續營業。現在,沒有人會懷疑這一點,」AMR研究公司資深研究員法拉利(B. Ferrari)說。(Reprinted from the July 10, 2001 issue of Business 2.0 magazine. Copyright Image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