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股市交易熱絡以及高科技產業前景看漲的雙重加溫下,整個未上市股票市場從去年年中到今年持續發燒;加上第二類股正式掛牌運作,加速未上市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的同時,無疑更加刺激未上市市場景氣的活絡。
高投資報酬率是一般投資大眾對未上市股票的解讀,動輒數倍的驚人獲利正是未上市股票的魅力所在。「獲利真的太高了。」仲介未上市股票買賣的房地天下科技董事長楊建傑說。投資未上市股票,從未上市到上市上櫃期間,股價一翻數倍的情況屢見不鮮。楊建傑特別舉華碩的股票為例,從民國七十九年公司成立到八十五年上市,六年之間,股價漲了一千倍以上;也就是說,如果當初投資六萬元,現在手中握有的股票值已超過六千萬元,高獲利自然讓投資人趨之若鶩。
基本條件:看準標的,現金充裕
未上市股票的交易程序,從詢價開始。當投資人決定好投資標的之後,接著便透過電話向盤商詢問當天的股價。
接受投資人詢價後,盤商會向買方進行一個大約的報價。再來,盤商會向賣方詢價,問對方是否願意出售股票,如果賣方表明願意出售的意願,便由盤商進行搓合的動作,好賺取中間的價差。一般而言,佣金為一%,但視情況而定,如果數量大可以再議價。
一旦價格談妥,盤商就分別通知買賣雙方成交價,其後盤商會至賣方處承購股票,賣方則蓋上轉讓印鑑章;另外,盤商也會至買方處索取身分證影印本及印鑑章,最後再由盤商至股務機構辦理過戶。
買賣未上市股票通常採現金交易,如果成交數量大的話,也可以接受台支的使用。「台支是台灣銀行的支票,其性質幾乎等同於現金。」楊建傑特別針對台支加以解釋。
投資未上市股票有短期與長期之分,兩者以半年為分界的期限。短期投資的獲利目標多為上市上櫃前後的蜜月行情,中長期投資則以公司成長、市場需求變化以及景氣循環等為主要參考變數進行。楊建傑也補充,除了看準即將上市上櫃公司的股票,可能在短期之內獲利,投資未上市股票其實很難從事短線操作。除非投資人可以透過管道,知道未上市公司何時會有利多消息,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利。
無法可管,風險自理
高獲利與高風險有如一體兩面,伴隨投資未上市股票所帶來的可觀報酬,投資人同時必須承擔較高的風險。未上市股票市場因為不受證券法規管束,交易糾紛時有耳聞。加上去年全球統一集團,結合公司大股東、直銷商、盤商、會計師及財務管理公司,一起包裝炒作未上市公司股票的社會事件,更讓投資大眾對這塊市場存疑。
因為無法可管,未上市股票投資人必須自行承擔風險,因此,投資人在積極尋求高獲利的同時,不得不要先懂得如何避風險。
未上市公司的財訊資料不易取得,是直接促成未上市股票高風險的原因之一;而其中的未公開發行公司因為毋須公開自身的財務狀況,一般投資大眾想獲取相關資訊,更是難上加難。
唯有能夠清楚公司的財務狀況,投資人的權益才稱得上有保障。因此,投資人在投資未上市股票時,最好以公開發行的公司為購買標的。投資未上市股票年餘的葉宗政就表示,自己堅持只買已公開發行公司的股票。
購買未公開發行公司的股票,風險雖高,卻也不是全然不可為,只是投資人必須以瞭解並掌握該公司的營運狀況為前提。衝著可觀的獲利,專門蒐購未公開發行公司股票的楊建傑,以自身的投資經驗說明,他每次投資購買一家未公開發行公司的股票,一定先瞭解其產業方向,確定投資該公司幕後的股東與財團,以及判斷未來是否具備上市上櫃的題材之後,他才會決定是否有購買的價值。
不似上市上櫃股票設限漲跌幅七%,無漲跌幅限制導致多空變化激烈,是投資未上市公司股票的另一個風險。楊建傑表示,自己就曾經遇過一天之內漲跌幅高達三○%的情況;加上未上市股票受消息面影響的程度較大,投資人對股價的掌握自然更為不易,風險相對提高。
小心買到假股票
購買未上市股票的另一個風險則是來自交易過程當中,買到假股票是投資人經常面臨到的問題,如何防範也成了避險的重點之一。
最理想的方式是與盤商一起到該股票公司的股務機構辦理過戶或交割,如果無法親自去辦理而必須委託盤商辦理時,也一定要在盤商交付股票的同時,打電話至股務機構確認該股票的真偽。
選擇可靠的盤商,則是投資人避免購買到偽造股票的另一個關鍵。中信證券研究部襄理吳嘉明就以自身的投資經驗表示,因為是透過朋友介紹認識的盤商,十分可靠,過去從不曾發生過交易糾紛。另一位投資人葉宗政也持相同的看法,由於自己的好朋友就是仲介的盤商,透過朋友買賣,自然更無須親自去驗證股票的真偽。
投資人在購買未上市股票時,因為委託盤商代為辦理過戶手續,而必須將身分證影印本及印章交給盤商。對此,楊建傑建議投資人最好另外刻一個專門用來買賣未上市股票的印章,千萬不要輕易交付出自己重要的印鑑。
違約交割則是買賣未上市股票經常面臨到的另一個交易風險,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盤商收了錢,投資客戶卻沒拿到股票。針對這個可能性,楊建傑的建議是,除非拿到股票,要不然絕對不要付款。
除了投資人可能面對違約交割的情形,盤商也有同樣的風險要承擔。譬如說,投資買方起初表達購買的意願後來卻拒絕,最後只得由盤商概括承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盤商通常會要求客戶先繳交一至兩成的保證金給盤商,以求儘可能減低盤商可能有的風險。
從事旅遊業,兼職未上市股票仲介的蔡姓盤商則提出另一個對應方法。為了避免客戶臨時違約,他多半會要求對方留下較詳盡的個人資料,包括公司及家裡電話,對於堅持以行動電話連絡的客戶,除非是熟客,否則他寧可不仲介這筆買賣。
盤商是主要管道
一般投資大眾投資未上市股票,除了少數可以透過特殊的管道購買未上市股票外,盤商就成了仲介的唯一管道。
不同於證券公司公開化的角色,未上市盤商的定位相對顯得有些曖昧不明。翻開報章雜誌或上網查詢盤商的相關資訊,多半只查得到盤商名字與連絡電話,有時候甚至只留外號或姓氏的連絡方式,往往予人神祕低調的感覺。
國內的未上市盤商聯誼會,結合了盤商大約有三百一十八家,彼此之間透過系統連線的方式,替客戶進行搓合買賣的服務。
盤商數目眾多,加上無相關法令可以約束,盤商素質與信用度難免參差不齊,一旦發生交易糾紛,投資人不免擔心投訴無門。對此,未上市盤商聯誼會會長鄭振發也承認,未上市股票市場因為欠缺法令依據,遇上交易糾紛時,多半只能由聯誼會出面督促盤商負起責任,較難有所謂的公信力與強制性。
儘管無強制性法令,未上市盤商聯誼會還是儘可能訂出各種策略防範並約束盤商的行為。鄭振發指出,為了有效控管盤商的素質,以及避免盤商數無限制成長,盤商聯誼會對新加入的會員採取嚴格把關的方式,每年限定只能有十二名的盤商加入。
除了名額限制外,審核新會員的過程也相當嚴格,審核過程包括必須經過五名盤商推薦,最後再透過抽籤的方式,在眾多有意願加入者中決定新會員人選。鄭振發補充說明,新加入會員必須交付五百萬元的本票,五個推薦盤商也必須各自繳交八十萬元,總計九百萬元的保證金給聯誼會委員會,以防盤商有不肖行為或交易糾紛發生時,聯誼會可以以沒收保證金做為懲罰。另外,為了避免糾紛發生時,出現盤商與投資人各說各話的情形。鄭振發多半會建議盤商將每一通客戶電話掛單的內容錄音下來,以做為處理糾紛時的依據。
其他管道:創投和包銷
除了盤商之外,仲介未上市股票買賣的中間商大致還有其他兩種,分別是創投及包銷。家人目前經營私人型創投公司的楊建傑,以自家企業的買賣情況加以解釋。他們以投資者自居,選擇特定未上市公司投資並取得該公司股權,等到股價上漲或適當時機再將股票賣給盤商,較少和投資散戶接觸,賣出對象以盤商為主。
包銷則是以批股票的方式,承銷各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後,再向投資大眾兜售,去年發生的全球統一集團事件,便是類似的仲介行為。
未上市股票的買賣過程中,盤商必須準備足夠的現金,才得以應付龐大的金額出入。按照未上市股票的交易流程,盤商在收到賣方股票的當下,就必須付清股款,但是買方通常是從盤商手中取得股票之後才付款,這中間的時間落差,盤商必須有相當的財力才能應付。「銀行戶頭裡沒有個兩、三千萬,是不太可能當盤商。」鄭振發解釋。
欠缺法律依據的交易市場,讓未上市盤商儼然法律邊緣人,買賣合法化就成了許多仲介商的心聲。鄭振發用「灰色地帶」來形容未上市股票市場,介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半公開狀態,他只希望有關單位也能正視未上市股票交易,立法讓這塊市場合法化。成立未上市證券公司,讓所有的投資人可以在一個公開的市場集中交易,是鄭振發對未上市股票合法化的希冀。
高獲利伴隨高風險,就在投資人堆砌致富美夢的當下,未上市股票因為欠缺法源依據所夾帶的各種潛在風險,無疑是投資人在築夢前須先具備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