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公布明年大學各入學管道招生名額,清大、交大甄選入學占招生總額都高達7成5,尤其兩校電機系都只各留10個名額給考試分發,占不到1成。
相較之下,台大甄選名額只占5成7,還是保留4成2給考試分發,但台大電機系考試分發名額仍不到3成,只約2成9。為何清、交等校要拚命縮減考試分發名額,用甄選招生?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分析,其實是爭排名、先搶先贏的招生競爭使然,台大電機系是被迫提高甄選名額、減少指考招生。
張耀文指出,招聯會主事者曾指出,申請生入學後的學業平均表現,優於指考分發生,因此論證申請入學是較優的考招管道,主張高比率的名額採申請入學。
不過,台大更嚴謹的研究指出,此立論有明顯缺陷,主因是兩個先後進行的入學管道 (即申請先行,指考在後),其錄取的學生平均程度本就不同,而非兩個管道的差異。
張耀文說,用常理分析即可解釋此現象:桌上有兩個桃子,父親命老大先挑(申請管道),老二後挑(指考)。挑完後,父親宣稱:「老大眼光較好,因為他挑的桃子比較棒」,問題是:先挑的桃子本來就較好!
張耀文直指,清、交等校電機資訊、工學院科系之所以只留給指考分發少數幾個名額,背後暗藏一箭雙雕搶學生的算計:
第一,考生在現行制度若不滿意申請分發結果,須先放棄申請錄取資格才能報名指考分發,一旦指考表現失常,就會兩頭落空。因此很多考生即使不滿意申請結果,也不敢大膽投入指考,追求錄取更適合學系的機會。採高比率申請入學、志願較低的競爭學系,就有機會招收到更多優秀但較為保守的學生,造就先搶先贏、學生落袋為安的手段。
其次,由於招生總人數固定,申請入學採高比率名額,指考錄取名額自然降低,最低錄取分數因此就會上升,有助該學系排名。張耀文說,根據統計,申請入學比率最高的第二類組前10志願學系,每少收一位指考生,指考分發最低錄取分數可提升約0.4分。部分科系甚至分組,招生名額更少,藉此讓指考排名攀升。
張耀文說,多元選才應各入學管道都重視,才是真的多元。指考招生名額不斷縮減,甚至可能消失,意謂在高中前兩年因忙於社團、發展自我而耽擱學業的學生,高三才拚指考變「黑馬」的傳奇故事,將不復見;家扶等公益團體扶助的弱勢貧戶兒,想靠考試翻轉世代的夢想,也更難實現。
本文轉載自2018.10.25「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