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錦,孔門第74代傳人、拿下益智節目《超級金頭腦》總冠軍後,又受邀到中國,兩度拿下節目《中華好詩詞》擂台主。他在比賽時的睿智沉著,和廣博的知識背景為人稱道,但鮮少有人知道,他熱中於學習,竟是小時候缺乏自信,為了取悅他人培養出來的閱讀習慣,他仰賴知識翻身,卻也在知識大海中,習得以冷靜銳利的眼光,明辨出現實世界的生存法則。
即使是聖人之後,孔繁錦絲毫沒有任何架子,在思想上更是出奇地務實。他推崇「內儒外法」,相信「九分唯物、一分唯心」,與其相信良心,他更相信制度。讓人很難想像,這個孔子第74代傳人究竟是何方神聖?
一雙犀利的眼光透徹世事。現為花蓮玉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的他不諱言,選擇從醫一半是功利考量,希望獲得受肯定的人生價值,另一半則是想效法他所推崇的花蓮玉里法籍神父劉一峰,為弱勢無私服務。他說,即使相信唯物大於唯心、制度大於良心,但他的中心信念仍在於「人」。
從「人」到「仁」,孔繁錦對於「仁」的詮釋很特別,他推崇「內儒外法」,法家對於人性有著基本的懷疑,荀子的「性惡觀」,影響其弟子韓非提出以重典治世。孔繁錦也指出,合理的立法,公平公正執行,把法推行到極致以後,執法之餘再心存善念。
從取悅別人,到享受閱讀快感
如此務實的人生觀,源於孔繁錦的生長背景。孔繁錦出生在花蓮一個平凡家庭,上有5個優秀的哥哥,雖然享有孔門後裔的光采,卻改變不了貧困的事實,想出頭,只能自食其力,而孔繁錦靠的就是讀書。
「閱讀,一開始只是為了討好別人。」孔繁錦坦言,小時候非常沒有自信,想用知識來炫耀或討好大家。7歲那年,大哥帶回家一本《西遊記》,有一回他和鄰居小孩們講述其中一個章節,沒想到大家聽了就上癮,不斷央求他講後續發展,當時,小小的虛榮心在他心中膨脹著。
於是,孔繁錦開始著迷於說書,閒暇時就逛書店,特別愛看民間小說。他回憶,有一次說話課,和全班介紹民間故事「憨女婿」,在台上邊講邊畫黑板,把故事講得活潑生動,連台下的導師都噗哧一笑。一次次的正激勵,讓他投注在書海之中,上課時與老師對答如流,同學出題目也難不倒他。即便學業成績不是第一,卻在課外書中找到莫大的成就感。
不管是東方的文學詩詞、儒釋道法,或是西方的聖經寓言、哲學、心理學著述,他徜徉在閱讀的樂趣之中,涉獵愈多,愈覺得學海無涯,卻又殊途同歸。孔繁錦說明,從不同切入點發現,新舊知識可以互相印證、比較,例如歷史課教三國、讀國文時遇到〈出師表〉,三國時期群雄割據,諸葛孔明一片赤誠,在他腦海中栩栩如生。當自己能將發散的知識串接、收攏,組成未知卻充滿無限可能的排列組合。
他敞開心胸學習而不自限,孔繁錦自小受洗、篤信天主教,中國傳承千年的儒家哲思,和西方悠遠的宗教文化在他身上交融,讓他認定,世上沒有唯一真理,追求知識卻不要成為基本教義派。
內容重要,還是形式重要?
一杯水,盛裝在一只透明容器裡,水重要、還是杯子重要?
比起形式,我們總是認為,內容才是王道,寧願有豐盈飽滿的內涵,也不要虛有其表,就像真金、千里馬,不必華衣蔽體,自然能禁得起火的試煉、留待伯樂賞識。但,孔繁錦卻認為,如果沒有形式上的良好包裝,內容再好,也無法被人看見。
「如果今天到哪裡都有水,水變得無足輕重,那裝在高腳杯跟塑膠杯,賣的價錢就差很多。」他說。
以水和水杯比喻人生,孔繁錦認為,現代社會下,形式可能更勝內容,他人對我們的觀感和評價,往往取決於我們的外在呈現。同理,從個人到社會,社會秩序倚靠一套完善的制度規章,先立法、再談良心。孔繁錦直言,自己其實比較遵循法家學說,「可以說是九分唯物、一分唯心」。
現實感是人生智慧
不過,光是成就感還不夠,孔繁錦認為,學習最大的好處是提升現實感。
他認為一輩子的課題就是學習現實感。現實感是結合知識、感受、經歷形成的通盤考量、綜合判斷。現實感強的人可以用「眾人皆醉我獨醒」來形容,對真理、對處境都有明晰的認知,在人生不同處境中趨利避害,做出最正確的選擇。現實感有賴知識、經驗和感受的綜合分析,其實是難得的人生智慧。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許多人無法認清現實,人與人之間相處出問題,孔繁錦歸納,原因就是不知界線。他進一步解釋,儒家也講分際,君臣、父子、夫婦都有界線,雖然無法完全適用於當下,但自己心裡要建立一套判斷基準。
好比父母與子女的界線何在?「人都會死、父母也會死、小孩也是,所以本來就要走向獨立。」孔繁錦引述存在主義治療法的先驅者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提出的4個終極關懷,其二就是「人皆會死、終究孤獨」,他說,父母對小孩的養育就該有界線,不能無止境的寵溺,小孩也不該只想仰賴父母,吃家裡、住家裡,卻未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又或者在職場中,現實感好的人,會透過偽裝來保有界線,「眾人皆醉我獨醒,更重要的是,醒了還要裝醉。」孔繁錦笑稱,如果你醒了還把別人叫醒,那就是白目,別怪別人把你痛打一頓。職場、社會如此,看似對不起良心,但識時務者為俊傑。
謙虛是現實感良好的具體表現,他進一步解釋,謙虛是後天的修為,在屢次嘗試錯誤後,人們會發現,過於自大只會導致吃虧,而且還會無法面對失敗,但人卻不可能永遠處於順境。謙虛即是靜水深流,讓人提早做好失敗準備,孔繁錦認為,即使失敗,只要告訴自己不貳過,不小心又再犯,就叮囑自己千萬不能再錯,事不過三即可。
生涯規畫, 愈窮愈要善用時間
每個人的一生大概有3萬個日子,平均壽命82歲左右。
孔繁錦說,世界本不公平,有人含著金湯匙出身,有人出身貧寒,但是唯一公平的就是時間。從時間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愈窮的人愈要善用時間,有效運用時間,是只要付出就一定能逆轉翻盤的關鍵。
孔繁錦以自己為例,從小家境清苦,深諳唯有讀書才能翻身,他就立志考上醫學系、成為醫師改善生活,但唱歌卻也是無法割捨的愛好,他幾乎投注讀書以外的休閒時間,甚至曾有唱片公司幫他灌錄唱片,但最終他還是選擇從醫。如今他在花蓮專門治療重症精神病患,甚至榮獲民眾票選「十大抗憂鬱醫師」第1名封號,孔繁錦並不後悔這個選擇,知識讓他實現心中更多夢想,唱歌,則轉為他生活中的一大調劑。
孔繁錦看似做好嚴謹的人生規畫,其實他也曾經因為過於僵化而跌跤。當年考大學時,一心以家中成績最好的三哥為目標,想考上他所就讀的台大醫學系,1年沒考上就重考,直到第3年他認清自己已經蹉跎太多時光,而忽略醫學系其實大同小異,重點在於個人習得的醫學知識與專業,以至於出社會時,已經比別人慢了3年。
為了彌補失去的時間,他有效運用閒暇時間,孔繁錦提到,他當兵的時候利用假日讀書,將圖書館裡整套《第二次中日戰爭史》讀完,把握時間、機會吸收知識,是他拓展個人知識背景的不二法門。
孔繁錦一再強調生涯規畫的重要性,判斷依據則是個人特質與社會趨勢,許多年輕世代最煩惱的職涯發展,他建議,如果真的不清楚自己的特長與興趣,那就跟著時代趨勢,像是政府推行長期照護及相關福利政策,那選擇護理跟社工就是不錯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