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星期的太陽花學運,人人看見的都不一樣,答案從蠻橫學生、民主香腸伯、白狼到雞排妹都有,但確定的是,所有人都將記得一個名字:林飛帆。
但再問「林飛帆是誰?」,答案可能至少有4 種:一個穿著綠色軍裝外套的1. 鐵桿台獨分子;2. 意見領袖;3. 違法慣犯;4. 號召50 萬人的新一代英雄。
一個名字出現不只4 種表述,除了因為看的電視頻道、訂的報紙不同,最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年齡差異。當以青年為主的太陽花學運被形容為世代戰爭,社會大眾對憤怒青年有太多問號,這些疑問都落在1988 年生的林飛帆等代表人物身上,試圖找出「太陽花世代」的樣貌。
訪問參與運動的青年們,我們卻發現這位曾參與野草莓、反媒體壟斷等社會運動的台大政治研究所學生,在議場內、外的青年眼中卻有不同的樣貌,也反映出世代的內心轉折。
一桶冰水,潑醒冷漠青年
議場外,也就是大部分的青年,他們以靜坐的方式參與運動,他們在街頭上學習民主、了解服貿。進一步,他們當志工,不管是搬物資、維持秩序、義剪、噴漆、甚至煮菜,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出力,直到太陽花學運「轉守為攻、出關播種」。
他們有的待了10 幾天,下班後、蹺課來到這裡,「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可以真的做些什麼,」一位志工回答我,過去埋在書本當中、窩在家裡的他,不是不關心世事,而是在公司被當作小朋友,在社會中被當成草莓族,討論國家政策時,又有哪個政治人物將青年意見納入政策?
過去的冷漠,彷彿是被安排、被說服的結果,有如參與一場會議沒有位置,或者有了位置卻沒有麥克風。「小孩子有耳沒嘴」,一句俗語道破政治領域中青年的所在。
林飛帆等人衝撞體制的一舉一動,有如一桶冰水,潑醒了他們。為什麼在有程序爭議、合法性疑慮的情況下,自己的未來還要讓別人決定?
他們發現原來有一群同年、甚至更年輕的人將「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掛在嘴上,原來他們過去9 個月一直關心著影響一生的服貿協定,原來透過網路自己也能看見媒體之外的不同資訊,了解真相。於是他們來到立院街上,找答案、找事做,找自己本來該在社會輿論中擁有的麥克風。
悶世代,找到突破現況的動能
80、90 後成長於解嚴之後的民主台灣,他們看過了兩次政黨輪替,也看見了幾次政治人物的「腐化」;沒有嘗過太多台灣經濟奇蹟的甜頭,卻直接面臨經濟停滯、產業轉型上的障礙。民主體制失靈帶來的不滿跟無奈,這次全部爆發。
林飛帆等學運領袖幾次在鏡頭前的表現,更證明了他們拿得起麥克風。草莓族標籤剛被撕掉,某些青年的生澀背後還帶著幾分不確定,林飛帆的表現有如強心針,議場內接連喊出的訴求,以及對非暴力抗爭的堅持,都讓青年更有信心,為自己的信念發聲、做事。
「坐在這裡,是興奮的,也是沉重的。」學運期間一位一同上街的朋友說,「你知道過去自己沒為這個社會貢獻什麼,現在你知道自己的責任其實很重,」80 後的她說,每次上街,除了支持訴求之外,看著林飛帆等人,她也想著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想要的未來是什麼。
於是除了拿麥克風之外,自發性的活動一一出現,有人發起募資廣告、樂團寫歌、藝術系學生拍影片,除了發聲,青年各就各位著手做事。
有人認為,這是組織的支持、指揮,但是這群活在PTT、臉書世界的網路世代,不過是將維基百科(Wikipedia)群眾協力的概念實踐於運動中,自發的貢獻己力完成整個運動的所需。網路世代的特性貫穿在他們的工作之中,所有人平等、討論過程透明、混亂中百花齊放,慢慢地摸索出一套秩序,各個獨立的活動之間互相呼應、支持。
林飛帆等人扮演的角色,可能稱得上啟發、稱得上代表,但更重要的是,議場內的他們讓青年們看到衝破僵化體制的可能,讓悶世代找到動能,冷漠從此不再是主流,酷的是怎麼用自己的專長、在自己的位置上尋求現況的突破。
群力合作,人人都是林飛帆
議場外將林飛帆等人作為反省自己的指標;議場內,已經身體力行的他們,又怎麼看媒體帶起的林飛帆熱潮呢?
「林飛帆沒什麼特別的啊!」一位議場內的青年直言,他說林飛帆之外,議場內還有不同背景的青年領袖,「按照媒體的邏輯,議場內每個人都會顛覆大家對年輕人的想像,」他大笑,整場運動能夠撐3個星期,是因為團隊,不是來自任何一個個人的偉大。「用他們(電視媒體)的話說,那就是這裡人人都是林飛帆啦!」
媒體訝異於林飛帆的穩重、口條、主控大局,議場內的青年卻認為這樣的人才比比皆是,只是鎂光燈需要焦點。放眼議場,至少10個部門分擔著運動的大小事,從媒體、物資到國際部,透過網路串聯,不分場內外、甚至跨國的成員,全都自發在網路群力合作。
你可能好奇,林飛帆看似是學運領袖,如果人人都是林飛帆,那該怎麼運作?
「議場內的生態就像臉書一樣,人人平等,人人都能發言,說得好的大家幫他按讚、支持他,」一位女研究生形容。「議場內的控場也不是他(林飛帆)控的,決策也不只有他,若是真要說個特別的,就是麥克風莫名其妙的就由他拿了,」她說,「所以其實每個人都能拿到麥克風,只是你準備好了沒有?」
更簡單來說,用網路世界的遊戲規則,就能解釋青年世代行事的風格:平等、透明、開放,人人都要能表現自己,也要能包容他人。不管是社會運動、組織甚至企業,只有維持如此氛圍,才能讓更多年輕人自發地貢獻己力。
不管場內和場外,林飛帆等人的意義,其實都脫不了世代覺醒,與其說是出現了一個新代表人物,不如說這個世代因為林飛帆等人的出現,有了重新定義自己的契機,有的則早已開始實踐。
當人人都成了林飛帆,當權者不只是要面對青年更積極的公民參與、監督,更要注意的是不耐煩的世代對不公平、黑箱、違法爭議,恐怕已無法容忍,如果當權者繼續將林飛帆當成少數,而不願面對青年的焦慮,恐怕將創造更多衝撞體制的林飛帆。反之,當權者或者企業主若能善用青年覺醒的這股動能,誰說這不會是組織增加動能的契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