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30歲前學會一生基金投資策略

切出獨立扣款帳戶

賴育漣
user

賴育漣

2013-09-01

瀏覽數 4,800+

30歲前學會一生基金投資策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低利、低薪、高通膨年代,如果你不是靠爸、靠媽族,買的樂透彩券又不會中大獎,恐怕就不得不重視「投資理財」,才有機會縮短財富累積的時間。

拿著微薄的薪水,五花八門的投資商品又是霧裡看花,禁不起別人鼓吹,胡亂投資,一定落得鎩羽而歸;有人則是害怕風險,索性將資金束之高閣,放在銀行生利息較妥當,變成不會生錢仔的守錢奴。

如果你不想當「白目投資客」或是「膽怯守錢奴」,能以最少金額參與投資的工具,非基金莫屬。一方面用小額資金,就能讓專業基金經理人協助操作,提高資金報酬率;一方面也可以爭取時間,了解投資市場的運作及商品屬性。

不過,儘管基金有專業的操盤人幫你買賣,市場也普遍認為風險相對偏低,但必須要先有這樣的觀念:投資基金並不是把錢放在銀行定存,買進任何基金都存在虧損的風險,所以一定要懂得定期檢視自己買的商品。

另外,基金可以跨市場、跨商品甚至彈性組合各種不同領域的產品,風險程度各有不同,要投資前最好能夠先了解自己的投資風險屬性。例如偏好較高風險者可以介入股票型基金;只要虧一點錢就會心痛的風險趨避者,則適合以平衡型、債券型等其他基金商品。

對於如何選擇琳瑯滿目的基金市場及商品,以及買進基金後,該如何停損及停利、如何基金配置等問題,《30》邀請摩根投信副總邱可君為年輕人問診。在30 歲以前做好以基金投資理財的規畫及技巧,透過一邊投資、一邊學習的方式交互運用,讓年輕人更能縮短創造「第一桶金」的時間,受惠一生。

你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 好不容易存了一筆小錢,希望可以用來投資、增加存錢的速度,看來看去只有基金最適合上班族,但是市面上基金種類這麼多,該如何建立基金的投資觀念, 才會一生受用?

「投資,要先問風險而不是獲利!」自1999 年開始購買基金,已有10 多年投資經驗,幾乎買過各式各樣基金的邱可君最深的體悟。

看過很多人在投資路上起起伏伏,很多人追求高報酬,最後落得來去一場空,有賺錢的,通常都是最佳的風險掌控者。邱可君建議,下單購買基金前,要做到以下4 個原則,才能掌控風險,讓一生投資基金獲利不漏接。

獨立的投資帳戶:

儘管有人認為,手上沒有多少閒錢,還要區分多個帳戶不是多此一舉!但正因資金不多,才更要獨立。透過單獨的帳戶,能讓定期定額扣款及投資損益更加一目了然,避免帳戶裡各項支出混雜,讓自己無法一手掌握基金究竟是賺是賠?甚至落入是否有足夠扣款資金都搞不清楚的窘境。

確認自己的投資屬性:

所謂投資屬性,就是要了解自己對風險的承受程度,依此選擇適當的基金類型。有的人以為自己很大膽、愛創新,可以購買風險係數較高的產品,可是實際上卻是保守型商品的偏好者, 自我認知不足,通常就是投資失敗的起點。

因此,最好根據自己的投資屬性來區分適合投資的基金,例如追求高報酬當然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就可投資新興國家基金、店頭基金;而不能接受波動,則可考慮風險較低的貨幣型基金及先進國家的公債基金等,搞清楚自己可承受的風險及報酬,才能讓投資更到位。

選定具備成長性的市場去做投資:

買低賣高是投資獲利的基本原則,但並非大部分人都有能力精準掌握買跟賣的時機點。想要降低投資風險,不管買什麼種類的產品,一定要把握一個最大原則:挑選基期不要太高,後續幾年還有成長動力的市場。這裡贏的重點就在於「未來成長性」,有了這個必勝要素,就不怕短期波動來攪局。

定期定額、避免任意停止扣款:

定期定額是小額資金投資人最好的朋友,一方面拉長投資時間,利用複利效益錢滾錢,一方面也能避免短期波動因素干擾, 造成投資成績大起大落。

根據MSCI 新興市場指數化報酬率分析,2007 年10 月到2008 年10 月正值金融海嘯,引起投資市場大恐慌,當時不少人停止扣款,2 年後報酬率為-14%; 而2008 年10 月後繼續扣款的人,2 年後的報酬率為15%。顯示經濟風險襲擊後,行情仍會逐步回升,若藉由低檔持續扣款,反彈後就能更快累積獲利。

做好前面4 項準備,要跨進投資大門,還是難關重重,該怎麼辦?

每一分錢都要慎重以待。對非商業科班出身的人來說,要掌握世界經濟趨勢、投資重點本來就不容易, 邱可君認為,有些基礎功一定要做,像是投資新鮮人可先找幾本基金入門書籍,先看懂基金是什麼?有了初步認知後,最好還能瀏覽一下目前市面上的財經雜誌,知道最新的市場狀況,這樣挑起基金,才不至於千頭萬緒。

邱可君平常會透過一些投資報告,了解市場情況。像過去幾年,她發現東協經濟有成長潛力,很早就買進東協基金布局,多年來也以「停利不停扣」的方式長期參與,現在手上的東協基金都呈現獲利的狀態,這就是掌握中長期區域成長的成果。全球經濟市場經過過去幾年一番震盪、沉潛,邱可君判斷,目前可選擇基期低、未來有轉機的市場,例如中國市場或是先前已經重跌過的資源類型基金,都是可以列入觀察的重點。

尤其新興市場經過一波整理後,她預估本益比及過去一年股價淨值比皆低於10 年平均,若後續美國量化寬鬆退場效應結束,資金重回新興市場,可望展現不容小覷的回升力道。

只想穩定獲利,不喜歡有太大起伏的投資人,平衡型基金是長期投資進場的好類型,除了股票與債券搭配的平衡型基金外,還有多重收益型的平衡型基金都可以考慮;至於這幾年特別夯的債市及房地產型基金, 可根據不同市場循環週期調整投資組合,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有助於降低風險。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看過很多長期投資基金的人,最後也是虧損出場,是不是也該設立停損點?如果需要停損,又不了解市場趨勢,該如何判斷?

很多人都認為基金橫跨多國、多產業市場,結構複雜難懂,要掌握每個市場簡直難如登天,「其實還是可以運用科技,透過比較來判別,」邱可君說。

現在網路使用相當普及,可利用投信投顧公會及其他基金網站,都會整理基金相關評比及資料。投資人可以定期進入查詢同類型基金的績效,雖然過去績效不保證該檔基金未來會獲利或虧損,但透過查詢同類型的基金,就能初步得到該類型基金的投資強度。

該怎麼判斷手中的基金是該留?還是該走?

整體投資績效不彰:

與同類型基金比較,若大多數的同類型基金績效普遍不佳,恐怕是整體市場因素, 可收集經濟趨勢的大方向資訊。

只有部分投資的產業不好:若只是景氣循環因素, 又打定要長期投資,就不需要太擔心;反之,不想長期投資,則最好跟著循環腳步,提前反應,讓獲利入袋。

單一基金績效差:

但若自己手上持有的基金績效獨憔悴,那顯然問題比較大,投資人就可進一步查詢相關市場的資料,審慎評估後續投資。

每個投信公司幾乎都有網站,也都會有專家看法、解析,或也可詢問銀行理專等,得到更深入的市場資訊。

如果投資的基金一直維持正報酬,就直接放著不要管就好了嗎?到底該不該先停利?如何停利才能活化報酬率?

以活化報酬率的角度來思考投資,若買進的共同基金有適當的報酬,邱可君建議,可以採取「停利不停扣」的方式,不需要完全贖回基金。建議當投資的基金報酬率達2 成之際,將獲利的部分抽出來,再將這單筆資金選擇低檔市場再投資,等於原本生財的金雞母仍舊持續下蛋,選擇低檔布局的基金更添生力軍, 只要看對,定期定額搭配低檔單筆布局,就能讓獲利如虎添翼。

此外,降低成本部分也是投資考量的一環,有不少投信公司會提供手續費的專案優惠,例如,在一定期限內,扣款一定次數,或一定的金額等就能擁有終身免手續費等方案,藉由降低成本布局,縮短財富累積的速度。

Tips:投資基金必勝6招

1 切出獨立扣款帳戶

2 確認自己的投資屬性

3 選擇具備未來成長性的市場

4 定期定額不任意停止扣款

5 持有基金獨憔悴時考慮停損

6 報酬率逾2成時,以停利不停扣活化報酬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