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2 次來台灣,第1 次去了創立方跟一些創業公司,當時寫了一篇文章講台灣創業生態,篇名叫「台灣小島小夢」,台灣有很多很好的創業公司,但夢太小。大陸的創業環境不好,但大家勇於到國外;台灣的創業基礎比大陸好,但不敢出去, 我自己的感覺,是因為台灣的生活太安逸了。
我到台灣的第一天去了士林夜市,最吃驚的是,那裡很多賣小吃的都是帥哥美女,在大陸大多是年紀比較大的;做小生意收入不錯,風險比創業低很多, 因此年輕人缺乏動力去創業。台灣年輕人,就我感覺並不缺錢,整體生活水平好很多,創業資金不比大陸缺乏,很多創業不找VC(venture capital,創投資金)而是找爸媽,這在大陸很少見,對比在大陸創業,第一個就是要找到投資人。
大陸渠道為王,把握niche 市場
大陸是渠道為王,國外是技術為王。大陸市場大、困難大,但市場份額也大,在大陸很多做得不錯的公司不是技術不錯,而是推廣方式好,做App 門檻本來就低,很難技術比別人好一千倍。姑且不論大陸市場有多難做,從我的觀察,台灣的問題是不敢做。但是每個本地市場本來都有各自的困難,第一個要敢去做,心理要有期望值。
其實大陸市場也是大魚吃小魚的狀態。2011 年時, 移動互聯網(行動通訊)曾經是一個機會,當時大公司都還沒做這塊,每個人都想:我要做移動互聯網的騰訊、百度。像小米機的創始人雷軍出了「米聊」,但一旦騰訊進入推出「微信」, 米聊就沒有機會。這種大魚吃小魚的狀態,小公司想要異軍突起,一旦大公司進入,夢就碎了。
那小公司該怎麼辦呢?我們每年會評選做得好的創業公司,今年有個用來訂出租車的工具,這是小市場,大陸市場要做大而全是個無底洞, 小小的niche market 會在大陸做得不錯。
目前大陸還缺創意、好的設計師、好的理念、缺人文藝術的產品,這些剛好是台灣的強項,只要把握特色, 在大陸會有很大的機會。
進入大陸市場,台灣人常有3 個迷思:
一定要上得了大雅之堂?大陸很多App 服務的是屌絲(註:大陸網路用語,自嘲自己是出身卑微的平民, 對比高富帥階層),有個南京團隊做了個App 叫「窩巴巴」,查附近哪裡有公廁,還有社交功能,乍聽覺得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台灣的創業又太人文氣,目標都在服務白領、高富帥,反而讓不大的市場變更小,台灣創業家如要去大陸,別忘了藍領大眾市場的商機。
一定要自己去做?如果要進軍大陸,其實不一定要直接單槍匹馬進入,大陸有相似的公司也可以合作。
一定要大市場?網路市場的特性是服務得好,機會就多,不要只想著大市場,把服務做好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