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突然迷上了台灣「慈濟大愛台」播映的連續劇,它常常讓我想起以前的台灣、以前的自己, 然後胸口一陣熱,覺得自己要更努力,但卻也常被一些週遭的年輕人取笑,因為他們說現在台灣最IN的戲劇是「韓劇」。這很諷刺,因為我老在《30雜誌》專欄苦口婆心地奉勸台灣的年輕人,要好好把握中國市場的崛起,卻發現韓劇不但已攻陷台灣,更早已在中國攻城掠地。
韓國新願景:嫻熟中文
有一回我在中關村和一位韓國三星的駐中國代表聊天,他說,以前許多韓國人和台灣人一樣,以為學了英語和日語就足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今非昔比,現在韓國的年輕人變成忙著上速成班,學習以往韓國一直認為是落後國家的語言—— 中文。他說:「近來我體會到要好好學習中文。因為不管你在哪個國家、為哪間公司工作,一定會和中國人打交道。」現在,他已經在北京市政府開辦的中文班學習,而且每星期要上兩堂課。
事實上,隨著中國超越美國,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韓國當地的就業市場又日趨緊張,許多韓國年輕人,都急著掌握未來新強勢語言——中文。在韓國首都首爾(舊稱漢城)的街道上,處處貼滿著中文課程的廣告單。
安於享樂難以突圍
目前韓國學生已成為中國境內最大的留學生群。根據駐韓國中國大使館的最新統計,2003年末,在中國大專院校求學的韓國人超過3萬5000人。首爾市教育局甚至希望在初中和高中部都增加中文老師。而中文最近也被納為副修語言。但他也承認,學中文的熱潮背後,還隱藏著韓國對這個鄰國快速增長的經濟之擔憂:「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製造中國無法製造的高價格商品。否則韓國公司將倒閉。」 聽完他對中國的一番表白,一方面因同為中國人而倍感驕傲,但另一方面,卻又為台灣年輕人雖然擁有同文同種的優勢,卻不能好好在中國戰場與韓國人一爭長短而遺憾。再回頭看到他們一窩蜂的哈韓風,我還真的有些無言以對了。
隨時準備大展身手
現在,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已經高達四百多家。確實!身處蘊含無窮潛力和機會的中國,年輕人競爭壓力很大,而且沒有時間瞎混。幾年前,我應邀前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演講,因為提前到就先去餐廳走走。只見滿滿的學生,每人一個鋼杯,花極少的人民幣裝著兩菜一飯,站著吃起來。「來晚了就沒飯吃了,」一旁學生笑著說。精神上,這一代中國學生有驚人的毅力。中國每年有超過兩千萬名大學生與研究生投入職場,是世界上人才產出規模最大的國家。「差一分,就有上萬人卡在你前面,」因此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的,都是萬中選一的精英。
具備膽識加緊學習
走進這些大學校園,海報欄上清一色貼著「考研究所」、「考GRE」、「考托福」的海報,書局裡擺得全是考試用參考書。為了生存,他們土法煉鋼,每天不停地學習。常常一大清早,處處可見學生朗讀英文;圖書館裡,永遠座無虛席;一有演講,肯定爆滿。而像輔系、雙主修、考證照,更是大學生必備的資歷。而楊柳飄揚的初春,北大校園草坪上,金髮、黑髮、棕髮學生四處散坐,朗朗笑聲裡,各國語言穿插其中的景象,也讓我十分驚嘆。
局安思危,革新自己
去年北大外國留學生超過四千人,清華則超過一千人。這兩所大學的學生總數,與台大相去不遠,但台大今年的外國留學生卻不到兩百位。須知,物質上的貧困往往造就精神上的突破。出國進修、創業,曾是過去窮苦台灣人宏大的願景。一九八○年後,一胎化實施,現在就讀大學的大陸學生,年齡雖與台灣七年級生相對應,但從小生活背景卻與台灣的五年級生相似,在物質與精神上都很能吃苦。這群年輕人穿著西裝,說著流利外語,到處跑。大家想想這批人,三到五年後對台灣年輕人的威脅將有多大!
正視享樂背後的隱憂
中國這代年輕學子,每天都在感受全球化潮流帶來的巨大變化與競爭,滿腦子似乎只想著如何成功。難怪有一次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聽大陸最大3C品牌商總裁馮軍,振臂高喊民族品牌大旗,誓言打敗日、韓品牌;隔天回到台北打開電視,看到成群年輕人聚集西門鬧區,對著韓劇偶像Rain高喊「我愛你」,一下子突然覺得背後涼颼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