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你去年看了哪些書?
大家都在說,台灣民眾不愛看書,根據資策會的研究發現,台灣人每週閱讀時間約5個小時,平均1個月看2.15本書,但是重點不是你看幾本書,而是你看什麼書?買哪些書?
已經成為台灣不可缺少一角落風景的誠品書店,入口處大大的「暢銷排行榜」告訴讀者,最近受歡迎的書是哪些。其實,排行榜不只是許多人看書、買書的依據,從中更能觀察台灣閱讀者重視哪些生活樣貌。
誠品每年整理年度暢銷排行榜TOP 10, 2012年最受讀者歡迎的書,勇奪冠軍的是強調身心預防醫學的《真原醫》,結合健康醫學與生活風格的新概念,虜獲台灣讀者的心。
TOP 10排行榜中,就有2本個人快樂或成長書籍上榜:《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似乎也在暗示我們,台灣已經進入生活風格個人化年代。
的確,跟前年的榜單相比,大家選書愈來愈生活風格化。
台灣這1、2年內外兼憂,很多人感到整體環境無力改變,卻又對整個社會缺乏抱負或使命的困窘情緒下,一部分的人轉而追求生活中可以達到的個人快樂。
「不是追求個人的成功而已,所謂個人的成功可能還有討論到個人的享受」,誠品主題行銷部資深副理林萱穎說,過好自己的生活,是台灣民眾當下最重要且可以達成的小小目標,「回到自己生活的圈圈裡面,想清楚我怎麼過我要的日子。」
除此之外,許多個人化商店出現,與過去創業不同,「他們不是那種批發採買,是非常有個性,代表他對一種生活態度的追求。」
過去的年度暢銷書多半是職場類書籍,TOP 10裡面有高達4本書是成功法,比如說《許文龍幸福學》、《大前研一的趨勢思考》、《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還有《富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景氣還沒有太壞的時候,大家會在職場的成功上做比較多的追求,」 林萱穎說。
2012年景氣明顯變差,林萱穎指出,「當景氣不好的時候,我們觀察大家的購買趨勢就會轉變。」也就是說,光有技巧還不夠,怎麼思考、去判斷、運用你所會的東西,思考力變成大家公認必須要具備的新職場力。
加上最近都更、媒體併購案等關鍵話題,與社群團體訊息散播快速,台灣民眾開始學習判斷價值與過濾訊息,一股全民思辨運動像《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或心理勵志類《快思慢想》、《輕鬆駕馭意志力》,也成為書架上讀者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