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72變角色開展放射型人生

自由創意作家李欣頻的全腦訓練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1-10-01

瀏覽數 4,250+

72變角色開展放射型人生
 

小時候,最羨慕擁有魔法棒的仙女,可以在危急時,隨時變化各種角色,出奇制勝、完成任務,自由創意作家李欣頻就是一個有辦法手握魔法棒、進行72 變、擁有放射型人生的人。

現實生活中的李欣頻,這一刻她可以伏案桌前,寫出笑淚的廣告文案;下一分鐘,她解構電影情節、畫面,變身影評人、影展評審;上午,她成為老師,帶領上百名學生,一起探索創意的源頭;下午,她化身旅遊節目主持人,傳遞旅行的美好經驗。

虛擬世界的李欣頻,角色更多。在90 分鐘內,她是導演、是編劇、是攝影、是燈光、是場記;是男女主角,隨劇情起伏,變換36 種角色。站在名畫前面,她是大師,從觀察、下筆開始,一筆、一捺揮灑出一幅幅世界名畫。經過生意不好的店家,她是日本「搶救貧窮大作戰」的企畫、是店老闆、是商業顧問、是美食專家,端出10 種搶救方案。

你說,作家身分的李欣頻,本來就是重度右腦使用者,會變身,不稀奇!實際上,李欣頻最厲害的是:她讓右腦的想像馳騁,卻用左腦的邏輯、規律捕捉,把一個又一個感動、點子、想法,變成實際可行的方案。

所以,她30 分鐘可以完成一個廣告文案,1 天可以書寫1 萬字,1 個月內就出版1 本書,還能完成政大廣告研究所、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博士的學業,同時擔任大學部老師的工作。

「只要身為人,就有力量,就能創造,就可以上天下海無所不在,」李欣頻說。

右腦加強術1:我不是我 幻想是大腦最快的進化

面對同樣的事情、環境,卻能產生不同想法、創意,全是李欣頻平常就訓練自己「擁有許多別人的腦袋」。她認為,勇於打開現狀以外的人生版本,是增加自己靈感、方法、動能的最好方式,這種練習,在生活中隨時可以上演。

像是看電影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導演、編劇、攝影、製片、主角、配角,用不同的角色、層面來看。可以知道導演情緒、想表達的故事情節是什麼之後,再去想旁邊的攝影、音樂該如何表達。

甚至有時候,她還會跳出來看觀眾的反應,從集體情緒看出導演的想法,幫助自己了解導演安排笑點、哭點的節奏。就像是人身體上的穴位一樣,慢慢就會知道,點哪裡會讓觀眾大笑,點哪邊會使觀眾哭泣,這樣,不管是寫文案、提簡報、演講溝通或是要說服老闆,你都會知道人的情緒穴位在哪裡,梗就要放在

哪裡。

同樣的,如果是非常左腦思考的人,也能試試換上藝術家的腦袋,一般來說,藝術家的腦袋,最接近右腦狀態。平常抽空去接觸藝術作品、展覽,看畫時,選出最喜歡的1-2 張畫,站在畫前面,去想像畫家第一筆是怎麼下手的?畫家眼中的景色會是什麼?他想要畫成怎樣?透過不停的模擬,讓大腦習慣各種角色、思維的變化。

先有多元腦袋的練習,慢慢就產生新能量,當自己不再只是自己,就能在自己之外,兼具導演、畫家、編劇、攝影,甚至是坐在旁邊同事的腦袋,來想像、解決事情。李欣頻舉例,當她在準備碩、博士考試時,會先設定自己是考過了的腦袋,來看準備考試這件事,人就比較淡定、自如;念書時,把自己變成出題老師的腦袋,能快速抓出重點;寫試題時,則換上改題老師的腦袋,立即清楚知道,下筆該如何起承轉合。這些都是讓她能準備不到一星期,就能馳點得分的原因。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右腦加強術2:我有很多我 看懂一盤菜的深度

「沒有想像力,誰都走不遠。」李欣頻在新書《創意背後的秘密》中說,缺乏想像力是因為人被習慣綁住,需要解構,但解構是非常理性,並非完全感性的過程。如果,透過電影、藝術,無法靜態體驗「想像」的力量,李欣頻建議,不妨幫自己規畫幾次旅行,利用左腦理性的手段,去達成右腦感性的目的。

想要拓展不一樣的自己,旅行時就不能只是單純的看山、看海、買名產,而是要學會把自己變成另一個國度的自己,累積很多不同的「我」,來擴張腦袋深度。

每次旅行,李欣頻就把自己當作當地人,重新學習生活方式。比方住在埃及,她就去思考,如果我出生在這邊該怎麼生活?在沙漠中的生活樣貌是什麼?金字塔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古文明文化又會在生活中起什麼變化?她讓自己換上當地人的腦袋,發展新的思維模式,甚至回到台北時,還會用異國眼光來看自己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路徑。

有了不同國度的自己的感官經驗,就能訓練自己,看出生活中每樣東西的深度。比方來說,吃到美食時,如果只停留在「很好吃」,這樣並不夠,李欣頻會去想說,這是怎麼做的?菜從哪來?怎麼生長的?長多久?中間運輸的情況如何?種植的人、烹飪的人心情會是什麼?如果是在那個國度,又會怎樣被烹飪?

用想像力去看懂一盤菜的深度,講出一個故事來,當菜有了深度,腦袋也同步成長。這是以感性為前導、理性為輔助的訓練方式,將自己的腦袋從長期相同、缺乏變化的框框中拯救出來。

從美國、歐洲、北非、南亞到中國、日本,李欣頻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就用心瀏覽身邊會引發好奇、關注的人事物,記住獨特的顏色、氣味、聲音、溫度、食物、音樂,她把旅行當作後天混血的過程,利用每一次旅行,以不同國家的自己的面貌去進行一次大量的感官交換,這些能量也轉化成一本又一本的旅行書,甚至為她帶來大陸旅遊頻道節目主持人的邀約。

右腦加強術3:我是以後的我 隨時儲備面對不同挑戰的能量

李欣頻的創意點子能夠隨手拈來,主要在於平常的積累功夫。除了用異國觀光客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熟悉的環境之外,她對自身所處的環境也非常敏感,常常細心觀察,這讓她建立起隨時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

看日本電視節目「搶救貧窮大作戰」的時候,李欣頻會去想, 如果我是他,會怎樣去救, 有什麼對策?如果倒了,真正倒閉的原因是什麼?要換哪種商家生意才會有起色?幾年後,這條街上有哪些店面會不見?

把同樣的想法放到每天回家的路上,若是看到哪一家餐廳生意不好,就會去想問題出在哪裡?是招牌、菜單、服務出了錯?還是這地方根本不需要這樣的餐廳?因為是每天必經之路,可以細細觀察,驗證自己的推斷正不正確,「這樣的訓練久了,一旦臨危授命要做革新決定,自然就有最快、最準的策略或點子出來。」

「創意腦真的是要去養的!」李欣頻說,感性與理性、左腦與右腦無法被分開,利用想像力、不同角色的變化來打開右腦,感性到最極致,才會激發出別人想不到的創意;但是理性也要隨後尾隨上來,只能有一步的差距,否則沒跟上,所有的創意就沒了、過去了,馬上就會被下一個新的東西所掩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