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讓路給大樹的綠建築師

生態建築師張清華與郭英釗

許綠芸
user

許綠芸

2010-08-10

瀏覽數 4,700+

讓路給大樹的綠建築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童話故事《3 隻小豬》裡,第1 隻小豬蓋了一間草房,第2 隻小豬蓋了一間木房,第3 隻小豬蓋了一棟磚造房子,如同我們現在所居住的水泥建築,堅固又能遮風避雨,那麼,第4 隻小豬的房子,應該長什麼樣?

知名台灣建築師張清華和郭英釗,答案很特別:「 有生命的建築。」

這棟房子,不但「讓路給自然,還綠地給大地」,而且可以自然呼吸,它,即將出現在11 月台北花博的《夢想

館》之中。

說起張清華和郭英釗,他們就是 台灣最知名的綠建築《北投圖書館》的創造者。台灣是全球第4,也是亞洲第

4 推行綠建築評估認證的國家,北投圖書館是第一件獲得台灣綠建築鑽石標章的經典代表作。

走進這棟被譽為「躲在樹叢裡的圖書館」,自然涼風徐徐,蟲鳴鳥叫就在耳畔,綠建築自然優雅的生命力,讓到過的人眼睛一亮。

「建築,就像人,不是用看的,而是要去認識,去體驗的,」張清華說。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建築事務所的英文

名稱,不只是「建築(architecture)」,同時加上了「生態(bio)」,他們想打造的綠建築,是一個有陽光、有風、能自然呼吸的有機生態。向太陽取材天光,和大自然借對流風,在不斷與自然融合的過程中,第4 隻小豬還有一個有趣的想法,就是如何讓建築不再是綠地的掠奪者,不但可以為樹讓路,甚至還綠於大地。

看過張清華和郭英釗作品的人,都可以自然感受到建築的呼吸聲,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讓路給森林 還綠意給大地 

居住在水泥叢林,你也許很難想像,建築,如何能與自然共榮,在張清華與郭英釗的綠建築法則裡,第一步就是「讓路」和「歸還」。

張清華與郭英釗,是成大建築系畢業的學姊學弟,他們在美國求學期間,一個在東岸,一個在西岸,但同時經歷了石油危機。在大師及偉大建築林立的美國,他們反而看到了奢華消費後,石油危機下的建築危機,「假使能源真的短缺了,建築會如何?」

從前,人們蓋房子,會順應環境,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有了電、燃料,尤其工業技術進步,人類更相信人定勝天,水泥建築某種程度也成了生態綠地的掠奪者。

因為對整體居住生態的思考,張清華與郭英釗想做一件事,他們想把「人工產物」的水泥房子,轉化為「與環境共生」的綠房子。

在台北花博台北新生公園設計3座場館內,所有建物都是繞樹而行,只要哪裡有樹,房子就自動繞道。「我們的房子,會隨著樹的生長,扭來扭去。」為了保留最多數目的樹木,讓建築隨樹的生長動線,調整建物造型,空照圖拍起來,房子蜷曲在樹叢中,反而十分有趣。

不只讓路,建物還有一重要的概念,就是還地。在台北新生公園的花博3 館,因為位於公園裡,張清華和郭英釗在此「建築」的同時,更重視將因建設所失去的公園綠地,補償回去,「一棟建築蓋下來,必須對附近環境有所補償,」張清華說。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因此他們將場館屋頂做還綠地的設計,屋頂向下傾斜設計,可以種下一大片植被,讓原來被場館占領的草地,不因為建築而消失。郭英釗認為,近百年的工業躍進,建築開始強行介入自然,環境因素被降到最低,「綠建築

風潮的興起,是對斷裂世代的一種反思。」

有蟲鳴有鳥叫 不只給人用

要讓建築會呼吸,必須善用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陽光、空氣、水,還有時不時停留於此的鳥兒昆蟲。

「自然,是建築形成的主角,」張清華和郭英釗指出。

在《北投圖書館》裡我們就看見了自然在建築裡的重要角色。館內高低窗戶設計,利用老式建築經常使用的「浮力通風」原理,熱空氣往上排出,冷空氣從低窗進入,大熱天不開冷氣,也很涼快:而建築側面的大片開窗設計,可以擷取自然天光,減少利用人工燈源,加上覆蓋著草皮的屋頂,收集雨天的天然水,經回收後,再次利用。

然而,讓建築有了陽光、空氣和水,張清華與郭英釗認為,建築要有生命,還要有「人」以外的動物成員加入。「現在的建築師,不只要懂建築工程,還要懂物理、生態、昆蟲學, 」郭英釗打趣地說。

為了要讓昆蟲和鳥飛進場館中庭,連牠們飛行的動線,都細心計算過。為了讓附近樹叢的昆蟲、小鳥、樹蛙願

意棲息其中,兩人甚至在圖書館基地內,種植原生植物與誘鳥、誘蟲植物,並利用生態工法,復育樹蛙,即使

是人工建築,依然有自然生命的元素,形成自給自足的生物鏈。

化學週期表元素 愈少愈好

為了蓋一棟房子,人們掠奪自然,然而,資源總有耗盡之日,建築師思考的,是以最少的資源,蓋出更好的

房子。

「我們試圖開始使用化學元素週期表上,最少的元素,」張清華說。有時愈簡單的元素,愈能解決問題。

過去為了隔離熱能,建物表層會被塗上隔熱漆塗料,其實,透過現有科技,只要在建物表面覆蓋一層輕材質的ETFE 氣枕,空氣,就成了隔熱的最佳材料。

例如台灣最常見的鐵皮屋頂。在台灣,被認為極醜的加蓋鐵皮屋頂,只要使其與建物的實體屋頂保持空間,就能發揮隔熱功能。

兩人大膽將鐵皮屋頂結合巧思,置入位於台南六甲工研院宿舍的建造,而這樣的設計,也同時有效且低成本地為建物,阻擋日曬天數超過300 天的炙人豔陽與炎熱。

建築師必須open mind,對生態、生命以及建材,有新的眼光與看法,只要有新的想法,缺點可能搖身一變成優點。在建築裡加入「永續」的條件,並非阻礙創意發想的障礙,而是必須利用新的眼光與方法,努力去達成的夢想,而在這條夢想大道上,張清華與郭英釗看到的目標,他們戲稱是第4 隻小豬的房子,它會呼吸,而且能展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