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西邊往東邊走,你會發現,一股「慢」的氛圍,那是對自然、對自我、對人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風格,
而人,在「慢」當中,自由且自在。
對自然,東部人選擇「慢工」,表達對自然大地的尊敬;對自我,他們選擇「慢活」,把工作步調放慢,換取生活品質,錢賺夠就好的生活價值觀;對待人的相處,他們選擇把時間拉長,慢慢相處,呼應深藏在每個人心底,對「人與人相處」的無私融洽的欽慕與渴求。
選擇 》 捨「快」求「慢」
感情要建立,需要時間,無論是對自然、對自己,或是對人。
「都市」和「快速」中間,一直是被畫上等號的。都市的快節奏裡,人與自然的接觸,往往僅限於週休二日,快去快回;因為凡事講求快,都市人忽略了很多事,其中包括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也因為講求效率,在都市裡,人
與人的互動,時間短了。
在東部,有許多「移民」,他們多半是離開「快」,選擇「慢」的「都市人」。
在他們身上,閱讀得到從都市學到的創意觀念,他們雙手捧著都市學來的know-how,來到東部,將這塊淨土,建立一個小小的烏托邦。
「都市人成熟,花蓮人誠實,」從台北搬到花蓮,王玉萍觀察東部慢活哲學4 年多,以半個在地人的身分開辦了一本專門介紹花蓮風格的《O’rip》雜誌。
「成熟」,是城市人強迫隱藏自己真實情感,所表現出的「專業」;但是在東部,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追求所
想所要,才能「生活」。
「這裡的人,不需要生活太好,但是一定懂得生活。」王玉萍說,例如在晚上會吸引下班人潮的咖啡店,可能因為老闆要保有生活品質,不在晚上營業,而王玉萍也分析,「慢活」之所以成為東部風格,是因為「誠實面對自己」。
在小小烏托邦裡,自然為大,人只是其中成員,金錢與物質,絕不比都市多,生活在其中,卻能滿足而自在。
慢工》 生命樹而非搖錢樹
在東部,山海美景俯拾即是,自然而然地,人們對於大地更存有一份尊敬。
在瑞穗,有一群果樹產銷班的有機農民,以種植文旦、平地水蜜桃、香水芒果等水果為生,但是卻不把果樹當成搖錢樹,反而把它們當成生命之樹。
「一般慣行的果樹,因為灑農藥、強剪枝,果樹的壽命會因此減少一半,」在東部務農5 年多的6 年級農夫賴盈羽,把自己親手種下的水蜜桃樹,當成寵物一樣地看待。
所謂的「慣行」,就是相對於「有機」,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為了增加作物產量所使用的種植方式。
若是以有機方式種植,一棵果樹的壽命,大約在30年左右,但如果是以慣行種植,壽命就會減少至15 年,而種植的土地,也會因為酸化而受損。
然而,做有機農業,需要投入更長的時間照顧。
看似簡單的除草,有機農背著割草機的人工除草方法,就比起使用除草劑的慣行做法,時間雖然多了3 倍,卻絲毫不會傷害到土地和果樹。
「產量當然會掉啊,但是做有機,健康啦!」產銷班裡一位小農直爽且豪邁地說道,不傷害自然的代價,就是果樹產量減少。
但是為了讓生命之樹茁壯,有機小農辛苦,卻甘之如飴。
慢活》「 夠就好」
當誠實面對自己,生活,就變得很重要,生活可能包括家庭、心靈,或者夢想。在東部生活,人們對自己好的方法,不是賺很多錢,或是買很多東西滿足物欲,而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心靈需求,然後維持「夠了就好,不要更多」的價值觀。
「我花一小時工作,也花一小時夢想,」 在花蓮經營民宿餐廳4 年半,30 世代賴冠羽,學的是企管,在台北工作了幾年,來到花蓮,就被這裡的環境與緩慢給黏住,心中油然產生一股幸福感,因此決定帶著所學,來花蓮建立夢想烏托邦。
在烏托邦裡,被延續的是小小的「幸福感」,幸福,是因為在東部山海之間,所踏出的緩慢步調當中,仔細品味環境、空間、食物的細膩。賴冠羽的夢想,就是要傳達品味與生活態度,因此用心親手打造餐廳布置及住房,並要求廚師花多點時間,餐點手工現做。
因為只有4 間房,向隅的來客,只能下次請早,等不及吃飯的貴賓,也只能摸摸鼻子走人,「不需要去搶食市場大餅,只要大餅上的3 顆芝麻就夠了,」 賴冠羽相信,芝麻市場就夠了。
誠實面對自我,也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夢想,雖然可能在外人看來,只是「小小」的夢想,但是在烏托邦的建立者來說,這已「足夠」。
慢處》 美好感受的維續
快速的都市裡,要建立情感不容易,但是,人與人的情誼要建立,需要時間。
慢慢相處,情感,也因此慢慢累積,之後,美好的感受才會被記憶在心底深處,因為緩慢的生活步調,在東部,地很開闊,人與人的距離,反而緊密。
「在都市,人跟人很陌生,在這裡,情感的交流卻比較容易,不時有驚喜,」曾經在台北工作30 多年的林將,
晚上是在花蓮鬧區賣咖啡,下午則是戴著逗趣的鬍子眼鏡,騎著三輪車賣焙果的「巴鼠爺爺」,兩個身分,兩種
職業,他藉此分享情感,交到很多朋友。
一首「焙果之歌」,伴著他一路賣焙果,人們開始不知道這是什麼歌,時間久了,孩子聽到這首歌,就知道「焙
果來了」,紛紛興高采烈跑出來看巴鼠爺爺,吃焙果,花時間慢慢相處之後,培養出的默契,也帶來了驚喜。
在花蓮市節約街一帶,就有7、8 間舊書店,也因為書的流動沒有城市來得快,許多舊式的絕版書,都能在東部的二手書店找得到,也讓許多人從這裡的二手書店,帶回來喜悅,也連結了情感。
「這是一個收集情感的地方,」開二手書店十幾年的張學仁不以商業,反而以情感,形容自己的舊書店。
難以被複製的,才能形成風格,而在你既有印象中,「慢」,相對於「快」,也許只是速度的形容詞,但是在東
部,這是一種因為自然,因為人,因為相處而難以被複製的生活價值觀。
在此,或許你更能理解,人,並不一定需要多采多姿的生活,反而是一種簡單且緩慢,而得到自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