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從傳統的農工服務經濟進入複雜度更高的六產「風格經濟」,台灣各地城市如何發展獨有的在地風格經濟?又有哪些在地商圈和店家,值得細細品味?在邁向第六級產業的過程中,各地方政府應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30 雜誌》首度進行的「台灣25 縣市風格經濟發展大調查」,不但邀請25 縣市政府參與「台灣風格經濟發展大調查」質化問卷,以開放式問卷請各縣市政府推薦台灣最有風格商圈,以及最有風格店家,並對各縣市風格內涵與生活價值主張提出說明與評價。同時,也在網路上舉辦「全台最有型城市」以及「25 縣市最有型店家」網路票選活動,讓全台網友票選他們心中最有風格的地方,以及最有風格的店家。調查結果如下:
台灣風格經濟發展5 大發現
1. 25 縣市推薦風格商圈:庶民經濟聚眾效果最佳
25 縣市推薦商圈,老街、夜市、寺廟、年輕時尚是縣市主推的風格商圈。例如台北九份老街、台中逢甲商圈、南投竹山社寮與台北西門町等。這樣的結果顯示,各地在提昇風格經濟規模時,庶民文化類型的商圈,仍然是聚眾效果最高的選擇。
2. 25 縣市推薦風格店家: 誠品書店最受歡迎
25 縣市大多推薦在地店家,但誠品書店卻在開放式問卷中,獲得近1/5 的得票率,吸睛效果驚人。這顯示,地方政府心中有一個未來共同的風格經濟理想原型,誠品書店所代表的知性、細緻、時尚與人文風格,是台灣風格經濟中「新台風」典範。
3. 網友票選25 縣市風格店家:好「吃」最重要
網友票選25 縣市風格店家中,高達11 個縣市的票選店家榜首是賣「吃」的。網友相挺口味店家,顯示在台灣庶民經濟的風格特色之下,眼、耳、鼻、舌、身的五感體驗中,小小的口腹之慾,仍然是最容易讓消費者感到滿足的項目。
如果不吃,網友喜歡玩什麼?介紹地方特產的生產方式與特色生活內涵的體驗式博物館,例如花蓮的七星柴魚博物館、宜蘭的白米社區木屐館等,都受好評。
4. 網友票選風格店家:從五感到六感體驗進化
在網友票選的全台前10 大風格店家中,台北的誠品書店、琉璃工房、台中的薰衣草森林及桃園的兩蔣文化園區等,具有獨特生活價值主張與深厚文化內涵的店家,明顯居於前茅。顯示,台灣的風格消費族群,已經從五感體驗進展到六感體驗,他們不只要眼、耳、鼻、舌、身完整感受,更期待能夠傳達心「意」的深厚文化體驗。
5. 台灣人最認同的生活價值觀:慢活、樂活、綠活
「樂活、慢活、綠活」,是9 成縣市期待的台灣生活價值觀。台灣人追求簡單(Simple)與聰明(Smart)的生活、樂天知命的性格,愈是在經濟富裕的年代,愈明顯。此外,台北市與高雄市不約而同把「創意」當作地方生活價值的中心,顯示都會型城市,更強調知識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樂活與創意,是地方或商家在推展風格經濟上,能獲得市場最大交集的價值內涵。
有產品內涵 才能釋放市場潛力
台灣風格經濟市場的發展潛力,比想像的要高。
根據各縣市政府提供的數據,以台北市和台北縣加總每年吸引近5900 萬觀光遊憩人次,如果每人帶來1000 元的消費,每年最少就能帶來590 億的風格經濟產值,潛力驚人。
發展風格經濟,除了觀光遊憩人次是重要參數外,如何增加藝文展演活動人次提升文化創意的含金質,也值得全新思考。像人口少的台東縣,一年卻有241 萬的旅遊人次,如果能再增加實體文化的活動及風格經濟內涵,一年創造的產值絕對可以產生乘數效應。
地方政府應該怎麼做?
地方政府如何讓風格經濟的市場潛力有效發揮?
這次在網路票選中,熱度最高的冠軍是彰化縣,可以看出縣市在推動新風格經濟時地方自發的力量。彰化縣文化局長陳允勇認為,「有刺激就會有進步。」
台北市的風格店家占全台灣28.68%,但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蘊說,「仍要靠完整的政策規畫,不斷注入新的文化含量,城市能量才能活絡。」目前台北正在興建數位藝術中心、影視娛樂園區,希望帶來更多的能量。
台南市政府則正在整建公共文史數位資料庫,台南文化局長劉怡萍說,「沒有完整的知識內涵,無法讓風格產業精緻化。」
向下扎根也是地方政府重要策略,花蓮縣文化局長陳又珍就表示,「花蓮的慢活價值雖然明確,但文化上的深入有待充實。」
資源不足的地方,聚焦是好方法。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說,「我們會找一個穿透性最高、亮點最強的產業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