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創業太寂寞,兩個人合夥反目成仇,到底要多少人開始一起創業才最合適?甚至隨著公司成長,是否該聘僱員工?都是小成本創業或企業內部創業要斤斤計較的問題。
進入網路創業時代,員工不在於規模,也不在於遠近,關鍵要的是志同道合,甚至玩家都可以結盟創業,而台灣當紅的噗浪網,三個創辦人,其中雲惟彬在台灣,KAN 在加拿大,另一AIMR 則在丹麥,三人就是跨國組合。
親人共同創業成功率最高
專家的經驗是,「我觀察創業個案多年,發現一人創業成功率較低。」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說。
她指出,單打獨鬥者在一人創業後學到兩點震撼教育;其一是原本自己專精的領域不足以涵蓋創業後面對的所有問題。其二是單打獨鬥很寂寞,創業後面對許多關卡抉擇,沒有人可以討論,必須自己承擔,所以一人創業較不可行。
如果不走單打獨鬥路線,還有另外3 種選擇:1 是合夥,2 是親人或是夫妻創業,3 是雇用員工。
心法1共苦容易,同甘很難
合夥前,應先擬好退場機制,凡事說清楚講明白。
張庭庭認為合夥的成功率很低,失敗率高達95%,「這是中國人的問題,很多事情習慣藏在心裡,有問題也不講出來。」如果一定要合夥,她建議先找出第三人,通常是律師,大家在合夥契約上明訂分工項目及各項權利義務,她叮嚀:「如果不事先分工清楚,3 年內百分之百合夥失敗。」
創投達人林之晨建議網路創業族在合夥上要有正確觀念:「你是在創業,在合夥上大家不是薪水族,是創業團隊一份子,所以股權要先談好,工作目標要分清楚,然後兄弟登山各自完成。」
他說,共苦很簡單同甘很難,拆夥都是同甘時,因為大家開始覺得成果分配不均。所以創業合夥一開始就要為最後成功做最好打算,成功時如何分享一開始就要擺在桌上講清楚,而且不斷討論與修正,確定彼此對成果分享滿意才能長期一直合夥下去。很多人以為創業就是共苦,但是成功後發現大家分配的比例不均,結果整個狀況就會改變。
新式樣智權開發公司總經理廖昭昌則建議合夥創業先擬股東協議書,先寫好退場機制;例如,其中一人退場時,資金如何計算,年度經營利潤如何分配等。
心法2親人共同經營,成功率較高
夫妻合夥或親友合夥,注意不要把家庭當作辦公室。夫妻或是親人共同創業,在工作量分擔上比較無怨無悔,彼此有商有量,成功率相對較高,「所以很多老字號可以生存到現在,幾乎都是家族經營。」張庭庭表示。
廖昭昌也非常肯定夫妻或是親人創業好處多多,因為微型創業人力資源少,大家都得分擔一人以上的工作量,常常必須加班,如果是員工就會要求加薪或是給加班費,無形中增加人力成本;但是夫妻或是親人合夥彼此都是老闆,大家比較會體諒,願意互扛壓力。
開創家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邱建樺則叮嚀,夫妻或是親人創業千萬不要把家庭當作辦公室,免得影響工作氛圍。
心法3業務穩定再聘請正式員工
創業初期找人力,先從部分工時或是外包開始。如果你是一人創業,業務量穩定時開始分身乏術,自然會想雇用員工。張庭庭建議找員工先從親人開始,流動率比較低。另一個考量是聘請不固定人力,例如外包、特約、或是找工讀生。如果業務量愈來愈大,這時候也累積了管理的經驗,再去聘用正式員工,她叮嚀:「微型創業者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聘請正式員工,只要管理不善,就是一場災難。」
廖昭昌認為,微型創業本來人力就少,創業者要訓練員工人人都可以獨當一面。一開始頂多聘請一人。當創業者出去跑業務時,看店的員工一個人會慌,因為沒有同事相伴,公司也尚未看到前景,所以員工流動率自然高。他建議微型創業者如果要聘請正式員工,一定嚴格規定每日寫工作日誌以及建立歸檔系統,以便於員工離職時,業務交接一目了然。
網路創業是很多年輕世代選擇的方式,林之晨建議創業之初,能不雇用就不雇用,因為網路創業要比誰撐得久;多雇用一個人每月多一份固定支出且增加溝通成本。
他表示:「組織ㄍㄧㄥ到120% 時再考慮增加一個人,不要才80% 就想加人,隨時保持快要崩潰餓死邊緣,才會想要突破,也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