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勇敢回台 找回就業實力

好漢一條 楊嘉仁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0-06-08

瀏覽數 4,100+

勇敢回台 找回就業實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中國就業環境是一個戰場,去了就是要打仗!」年初才從上海回台就職的楊嘉仁談起中國經驗,還心有餘悸!

楊嘉仁的第一份工作,直接到了中國市場,首次的大陸就業經驗不順遂,31 歲的楊嘉仁重新選擇,他不再戀

棧打不下的戰場,反而決定重新回台灣練功。他的例子,是兩岸職場中常見的案例。

在大陸工作受挫怎麼辦? 關鍵是認清事實,才能又是好漢一條。

好漢場景1

被環境推向大陸市場

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後,中國連續超過20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都在10% 上下,吸引台商、外資前仆後繼跨海投資,「只要肯努力,遍地是機會」的景況,像極了台灣60-70 年代經濟起飛的模樣,想要以不到40 歲的年齡雄霸一方並不是夢想。於是,中國變成了一塊人才磁石,吸引各地英雄好漢前往築夢。

反觀台灣就業市場,各產業、公司組織發展早已成熟,新一代就業人口要問鼎中高階職位,或是掙出一片天,

沒有10 年、20 年的時間醞釀,恐怕還只能在組織中載浮載沉。

2009 年初剛從美國研究所畢業回台的楊嘉仁,很不幸地,碰上了百年難得一見全球金融風暴後的就業低迷期。當時,光是台灣市場就有約24 萬名員工正在為無薪假苦惱,各大企業緊縮人力,不敢輕易擴編,更別說,要在人力資源部下功夫,讓楊嘉仁在學校鑽研的「人力資源」專業,在台灣一時無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楊嘉仁也很幸運。不少新世代的父執輩,早期經營中國市場有成,成了直接開啟後輩前進中國發

展的直通車。就這樣,還是社會新鮮人的楊嘉仁,頂著「總經理特助」的頭銜,在職涯第一時間投入中國職場的

競爭漩渦。

好漢場景2

零經驗值 提槍上戰場

「當時沒想太多,有機會就來了!」楊嘉仁回想起當初的態度,只覺得中國是最蓬勃發展的經濟體,不管哪一

國的企業都難以避免要被吸引到大陸做生意,既然中國經驗不可或缺,又有機會一窺究竟,自然不該放棄。這

個「沒想太多」,果然為楊嘉仁帶來職涯上的震撼彈。

楊嘉仁就職的公司由台商投資,負責開拓當地販售包裝水通路,再由台灣工廠進貨,是個編制不到10 人的食

品貿易公司。

楊嘉仁原先以為,以自己的專長與職場新鮮人的狀況,頂多負責公司內部組織架構、張羅內部事務,沒想到一

到上海公司才發現,扣除不常進辦公室的總經理、想要打退堂鼓的業務總監,剩下唯一能做決定的人,竟然就

是自己。

為了讓公司的產品能順利進攻中國市場,楊嘉仁被迫要趕緊招兵買馬,甚至自己下海跑起業務。

為公司招募人才,是楊嘉仁的專業,他以為,肯定可以找到有力的業務人才。結果,千挑百選不論口才、智

識都很符合的員工A,最後竟然問他,「公司要賣什麼東西?」;另一位已有賣水8 年經驗的員工B 則一開口就要

月薪3 萬元人民幣,是上海一般人均薪水1750 元人民幣的14 倍,還要求不能有業績壓力,為了打入當地市場,

楊嘉仁忍痛採用,結果經過半年,一瓶水都未曾賣出。

「中國人善於推薦自己,30 多歲可能就做過區域經理,講起話來自信十足,但有沒有實力,卻等到用了才知道!」

透過當地招募,楊嘉仁見識到中國人才包裝自我的能力,甚至積極爭取表現、展現職場戰鬥力的姿態,完全迥異

於自己的台灣與美國經驗,如果想要在當地學習「師夷之長以治夷」,卻又會掉入當地人爭強鬥狠、以功利為前

提的競爭循環裡。

好幾次楊嘉仁都在招募人才上栽了大跟頭,除了逐漸體會到,人力資源理論與實際應用間,還必須有因地制

宜的組織與系統化經驗做連結外,擁有美國雙碩士學位的楊嘉仁,也對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多寡,產生緊張

意識!

好漢場景3

深耕台商 反而誤入舒適圈

既然與中國人的溝通有落差,楊嘉仁心想,那不妨回頭尋找已有中國經驗的台灣人才,由其帶路,打破新公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司在當地人脈不足的窘境。於是,他積極進入由上海蘇州、昆山等地台灣人組成的台商圈,希望透過交流,

伺機找尋能夠為公司拓展通路的人才與機會。

楊嘉仁把週間夜晚與週末的自由時間花在台灣朋友身上,從認識一個人到10 個人,再從10 個人認識到100

人。在圈子裡,他重新找到舊有的人際交流習慣與模式,甚至,在舉目無親的異地,還能有效把「孤寂」趕跑,

隻身到大陸的楊嘉仁在這個舒適圈裡,感到最自在。

不過,隨著時間流轉,楊嘉仁發現,這樣的交際,顯然無助於公司業務的拓展,原來,有時間彼此聯繫、建

立交情的台灣人,有不少人跟他一樣,都在圈子裡找機會,真正有堅強實力的人,其實,並沒有時間來參與這

樣的聚會。

這時,楊嘉仁再度警覺,沒有專業底子為經、職涯經驗為緯,編織成就業實力,即使來到遍地是機會的中國

市場,仍然隨時有打包回府的可能!

好漢場景4

回台重新練功

「30 歲的自己,應該要大量累積專業的經驗量體。」經過食品貿易公司半年的工作淬煉,楊嘉仁決定緊急踩煞

車,回歸到人資本業來重新累積自己的就業實力。

雖然中國就業市場給了楊嘉仁不少震撼彈,他仍不打算放棄在中國市場中挑戰,於是,他朝兩岸發出求職信。

同一時間,中國當地公司與台灣知名面板廠都給了楊嘉仁回音,前者是人資事務統包的職務,後者則是分工細

密的人資部門。

這一次,楊嘉仁不再把野心放大。他仔細分析兩岸人資發展的優劣,認為以經驗值來說,台灣在組織管理方

式上仍占有優勢,也較能系統性的累積經驗,即使職稱、薪水都比原本的水公司小且少,但對職場能力的長遠發

展性來看,才是最扎實的累積。最後,他選擇回台灣從基層做起。

「中國市場很大,但是沒有實力,即使有很好的title(頭銜),也是很容易被取代!」楊嘉仁看透頭銜帶來的

虛榮感,並無助於未來職涯的發展,反倒是一步一步從基層累積,才能擺脫無法與人競爭的恐懼感。

台灣的新工作依舊緊張而忙碌,楊嘉仁卻甘之如飴,他知道,自己正朝著未來穩定前進。「未來有機會,還要

再去中國或其他國家闖闖看!」

楊嘉仁問職涯教練

陳朝益的3個問題

Q1 : 台灣公司分工較細膩,雖然可以看到完整的

制度,但要如何督促自己學得更快?

A: 你還年輕,衝力十足,過去在中國的歷練可以將你的銳氣磨掉一些,能面對現實才是智者。你的心情感性比理性多,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必須花至少2年的時間磨掉銳氣,將自己的所學的學問「接地(如何應用)」;不只要做好交辦的事,更要問為何這麼做?學會負責任;多看全局,由老闆的角度看問題,時時問「為什麼」,這是接地的過程;要能多做跨部門間的協力運作,了解不同部門的需求和策略;最後在企業內部找一位導師來給你指路,協助你走出這叢林。

Q2 :如何在大型企業中,讓自己保持在全球就

業市場的彈性與機會?

A: 大企業分工較細,但也較專業和有格局,這是在中小企業學不到的;你必須先鎖定自己的「專業和行業」才來看「企業和舞台」。為自己設定在「專業和行業」能力成長目標,3年不夠,要5至10年以上,靜下心問自己「我是誰,我什麼要做?什麼不做?我要到那裡去?」,好好練功,這得靠自己的一步一腳印,要能沉潛;最後,時時警醒,多吸收學習,時機一到,才可以掌握。

Q3 :如果我仍以中國職場為未來的目標,要準備到什麼程度,才適合再過去?

A: 不斷強化充實「專業」及「目標行業在中國」的基本知識能力,其次才是「選擇對的企業」,找到「對的舞台」,盡情發揮。千萬不要蠻幹,更不要急,先快速學習相關知識,並轉換成工作的智慧,再做創新,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你可以不斷告訴你的老闆和最好的友人,自己還是希望回到中國職場,請他們幫助你!同時反思自己的第一個回合,從中你學到了什麼?如果再來一次,會怎麼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