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個人品牌行銷心法搜秘》 紅,還要更紅

許綠芸
user

許綠芸

2010-05-01

瀏覽數 2,950+

個人品牌行銷心法搜秘》 紅,還要更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我來自台灣!」

這是古又文,去年12 月他拿下全美最大時尚獎── Gen Art Styles 首獎時, 興奮地在台上喊出的話。

「台灣之光」、「時尚新銳」、「美學經濟新世代」、「窮孩子出頭天」⋯⋯,都是「古又文」這3 個字的代名詞。

現年32 歲的古又文,17 歲開啟設計生涯,當他拿下Gen Art Styles 首獎後,瞬間成為媒體鎂光燈焦點,而今在台灣,「古又文」3 個字,已經成為新台灣人之光的代名詞。

事實上,在紐約、倫敦、米蘭等時尚大都嶄露頭角的華人新銳設計師,不只古又文一位,但他偏偏就能聚集媒體與群眾寵愛於一身,原因很簡單,一切的榮耀背後,均因他行銷的,是「自己」這個品牌;設計,反而只是個人品牌的其中之一。

做設計 更要懂行銷

古又文很清楚,要讓以自己為名的創意和作品,傳播得更快,就不能躲在作品後面,忽略「個人」存在。要把自己的故事、觀念、想法,和設計合而為一,融合成行銷利器,大方地說出來,使得名為「古又文」的品牌,既代表美感,又有故事,人們也因此對作品和人,都可以留下深刻印象。

行銷個人,等於行銷品牌,半年之內,古又文從無人知曉,到家喻戶曉,他到底怎麼辦到的?以下是古又文的現身說法。

Step1:找出簽名風格

模特兒身上若虛若實的織物,蔓延而成的不規則裝束,是古又文的成名作。在美學經濟浪潮席捲之下,全球一年產生多如繁星的設計人,因此要快速讓所有人認得自己是誰,就得找出專屬的簽名式風格。

古:大家都知道的方法,再做,就沒有任何新意,因此我要用不尋常的概念去試驗,回到服裝的材質本身搜尋設計的可能性。做「情緒雕塑」系列(編按:Gen Art 得獎作品)之前,我花了將近半年研究材質,親手編織過所有想見得到的線狀物,連汽車內胎的橡膠、塑膠繩等非編織材料,也試編過,最後才找到了羊毛條。

在編織手法上,我也找到不同以往的作法。一般編織,會先打好一個版,依照版型編,但這個方法太死板,作品會被框住,所以我拿著羊毛條原料,直接在人台上,沿著身體線條,用立體的方式編織,就像完成一件雕塑品,每件都是獨一無二,更衍生出我「像雕塑般的服裝外觀」的簽名風格。

透過雕塑的概念,我也讓自己的設計,跨越了服裝和藝術的疆界,它可以是一件無法被複製的高級訂製服,也可以被解釋成一件「軟雕塑」的藝術品,當時我在紐約比賽時,發現其他4 名入圍設計師,都是買現成的布料,做裁剪與設計,而這樣的發現,也更加深了我對布料解構、裁剪再製成自己的布料與設計,所代表的創新簽名風格,擁有信心。

Step2:曝光,比賽型選手

一旦簽名式風格設定好了,你還得為自己搭舞台,把才華秀出來讓所有人看到,古又文用最省錢的方法,讓自己持續曝光──持續比賽,拿獎回來!

【遠見 x 未來親子】全家一起讀,孩子成長看得見:週年慶限定組再送這些>>

古:我不相信,「賠錢才能做創意」的說法,在紐約,如果要自費辦一場秀的代價,要美金10萬元,雖然我想站上國際舞台,但一方面,也不想造成家裡負擔,加上我的務實性格,更不願意用借貸的方式,做超出經濟能力範圍的事。

比起國外,台灣的時尚產業環境,對我們這種年輕服裝設計師的支持,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但是我也不願只是每天抱怨,不如好好做, 參加比賽,是我最能做到的,國際等級的Gen Art、上海東華盃,我都比過,小比賽更不計其數,我持續用比賽鍛鍊自己,累積自己的credit(知名度),二來也藉此訓練自己,在時限以內,完成作品,用成績證明能力。

既然是比賽,就一定會有名次高下,輸了比賽,光沮喪於事無補,紐約Gen Art 我參加過兩次,第一次連初選都沒有過,我對我的作品有信心,但沒上是事實,所以我開始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後來我

發現,問題在於我輕忽了作品拍攝出來的效果,因此第二次參賽,我提早半年準備,要求參賽照片品質,讓評審能清楚看到作品表現,更使我一路過關斬將,得到大獎。

Step3:紅,還要更紅

拿下紐約大獎的那天,古又文在台上高聲喊出「我來自台灣」,回到台灣,大家開始好奇他的作品、學校、家庭……,什麼都能談的他,正延續著大獎帶來的聚焦效應,讓鎂光燈停留,不願離去。

古:Gen Art,可能是我這輩子得到過最大的獎,卻不是我拿過的第一個首獎。2005 年,我在上海參加「東華

盃」國際服裝大賽,同樣拿了金獎,卻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後來我體悟到,做設計,不能只躲在工作室陰暗的

角落,因為設計師必須去溝通客戶的需求,必須認識人,接觸各種性格,所以不只要會做,還要會說。

很多人對我的口語表達能力感到驚訝,認為像我這種創意人,應該不太善於言辭,其實我以前是很容易緊張、口吃的人,但我強迫自己訓練說話技巧,17 歲開始接設計案時,就學著和編輯、廠商溝通,持續練習,出國留學前,為了準備IELTS 的英文口說考試,我參加台大、政大的英文讀書會,一個禮拜衝3 場,逼自己練,後來練到連「政府如何解決塞車」的政策問題,我都能用英文游刃有餘地回答,表達能力也成熟了。

得獎之後,我曾經一天接受超過10 家媒體採訪,大家對我的設計好奇,對我的追求歷程感興趣,也有媒體用親情的面向,談我和母親的互動,問題丟過來我都願意回答,談設計、藝術、美學經濟、親情,甚至連有關烹飪的話題,我也能以自己的留學生經驗,侃侃而談。

因為一路走下來,我並非一開始就受到那麼多注目,甚至被忽略習慣了,而現在,大家肯看我的作品,願意聽我說話,這個機會怎不把握?

我,就是品牌

個人品牌,累積了名氣,半年前定檔的美術館,願意挪檔期為他辦展,名氣也帶來資金,收藏家、品牌都展開了雙手,表示願意贊助他成立自創品牌。行銷古又文的方法,儼然踏出成功步伐。

古:我希望, 明年2 月可以站上紐約、倫敦時裝週,發表第一季成衣系列,販售的第一站要在台灣,然後在國際發光發熱。人家說,我是「台灣的Alexander McQueen」(編按:被公認是時尚鬼才的英國新銳設計師,日前自殺身亡),我可不這麼想,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的狀態,我不會因為大家怎麼說,就改變我的signature 風格,軟雕塑概念會延續下去,我不想要做第二個別人,只想做第一個自己。

這是古又文法則,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拒絕當第二個別人。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