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處處用得到精算的概念,可惜的是,我們通常只在與錢面對面,或涉及自己的利益時,才覺得「精打細算」好重要。對我來說,「算」是思考的先發部隊,是預估與展望的邏輯概念;人生有各種損
益,只就金錢數字的變動來權衡獲得或損失,往往是不夠正確的計算。
無論做任何事,我總是在心頭上先算上一算才動手。「算」是對實質事物的衡量與準備,「算」是我想與精確做朋友的積極行動。比如說,我開一堂課之前,所有的物料準備與時間分配都需要準確的計算;「算」也有價值選取的另一層意義,比如說,家裡僱有傭人的時候,孩子不分擔家事,是不是真的很划算?或去自助餐廳時,該不該因為物超所值而撐吃一頓?這都是算盤上應該好好撥一撥的人生問題。
划算的思考
除了具備凡事應該好好「算一算」的概念之外,我也在生活中落實算的演習。在每天的行事中,這其實並不涉及任何複雜計算能力的操練,卻提醒了我一種重要的思考方式。
回頭一想才發現,原來我們學過如此難的數學之後,在生活中卻連許多簡單的「算」都懶得運用。不過,如果不習慣算,生活會平添許多不必要的浪費與負擔。
曾經有位學員拿著講義問我說:「上面沒有分量,我不知道該怎麼動手。」我鼓勵她從自己的需要去推算所需的食材。一定要試著找出對自己來說最正確的分量,不能老是依靠食譜上的建議。
我接著跟她解釋:「好比說想做一道韓式燉雞,先想這餐飯有幾個人吃。如果一個人享用一盅,每盅裡有三、四個紅棗,是不是已經很足夠?所以,當然不要盲目丟二、三十顆下鍋。我還告訴她,我連水的分量都會想一想才加呢!希望餐餐都不剩,生活簡潔些。」
她很可愛,如從夢中驚醒般問我:「為什麼我從來沒想過這些呢!可不可以再多舉幾個例子讓我更清楚?」
從需要去反算
另有一次,有位媽媽跟我說她的孩子很挑嘴,但南瓜湯是喜歡的,只是喝到第三天也不愛了。我忙問道:「 為什麼要連喝三天?」她尷尬地掩臉笑道:「 因為我不知道煮多少是剛剛好!所以煮完就是一大鍋。」我的建議還是那句老話,從「需要」去反推、去算。
我從不看輕生活中可以累積磨練的思考能力,因為我相信經驗能力是可以轉用於陌生領域的。了解算的精確度與思考的周延度使我不怕面對陌生的工作,也幫助我順利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多年來,我曾動手裝修過二十幾個空間,每次所編列的預算都非常準確;也許很少想過,這些敏銳並不來自專業的訓練,卻根基於平凡生活中不被看重的習慣?
我相信,理家大計與打點工作,無非就是一個「算」字;不浪費時間,不殘留物質,負擔減少,生活的價值也自然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