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當彼德聖吉遇到南懷瑾

楊碩英
user

楊碩英

1995-08-15

瀏覽數 24,450+

當彼德聖吉遇到南懷瑾
 

本文出自 1995 / 8月號雜誌 林洋港攤牌,國民黨分裂?

今年四月,「第五項修練」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著名的學者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博士曾應邀至新加坡及台北講演。四十七歲的彼得聖吉以整體動態的觀念,開創出管理的新典範,被「商業週刊」譽為新一代最傑出的管理大師之一。

在轟動西方管理界的著作「第五項修練」一書中,以提出以五項組織學習之核心能力(自我超越、改善定見、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前瞻未來、兼顧全局的系統思考)為基石,來建立一種「身心健康」的組織。在這樣的組織中,人們坦誠交談、反省求真、學習如何共同學習、挑戰極限,並具備不斷提升實現共同理想與願望的能力。

彼得聖吉除了希望為企業組織開創出理想的新典範,更希望以此型組織為基礎,建立理想的「學習型社會」。目前新加坡、荷蘭、瑞典等政府對於聖吉的思想便極為重視。而在難得的亞洲之旅中,本身正在以禪宗修行的聖吉也安排了充電的機會,期待透過不同思想與文化的衝擊,確立今後努力的方向。下面便是這位管理大師與融貫儒、道、釋三學的一代宗師南懷瑾先生,在香港的一席晤談。

東方文化入門三書

聖吉博士見了南先生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在寫了「第五項修練」之後,應如何再提升?還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南先生首先比較中國庭園藝術亂中有序的自然之美,與西方庭園藝術線條分明的機械之美,來說明中國與西方文化思想本質上的差異。因此建議聖吉在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思想精髓之前,可先由西方文化方面,再多接觸一點法國的思想與文學。至於東方文化方面,有兩本書值得注意,一本是「大學」,另一本是「中庸」。它們不但是個人內在修養及立身處世的寶典,而且還包含了最高的管理哲學和政治哲學。

還有一本和經濟、財政、管理更為密切的,則是「管子」。這本書記載了管仲形而上哲學思想,以及形而下用世、治國方面的各項措施與理念。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公元前七一九~六四五)。那時候的中國,諸侯分封割據、戰亂頻仍,比近代世局的紛亂,有過之而無不及。管仲自公元前六八五年輔佐齊桓公,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五、六年間,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維持中原的安定、和平達三十多年。這種豐功偉績,的確值得後世有志管理的學者注意。

隨後,聖吉博士感歎,自從寫書之後,忙碌萬狀,幾乎無法抽空坐禪,他並簡要說明大學時代開始接觸鈴木大拙的禪宗及修習經過。南先生於是提示,真正的內在修養,並非萬事不管的盤腿靜坐,而是日理萬機下,還能寧定安祥地有如靜坐。這就關係到學禪的用處了。其實中國文化也包涵了這種修養,像孔子所說「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就是這個道理。不論外在環境多麼顛沛、倉促忙亂,內在心境始終如沐春風地怡然自得。

可惜時間有限,關於真正禪宗的修為,南老也就只能點到為止。

話題轉到未來發展和人類前途的問題。

彼得聖吉用系統思考的模式表達他的想法,他認為,西方社會對世界最大的影響之一,就是把事情科學化。傳統科學把事物都看成機械化的,逐漸地,西方心理學家也習慣用機械性的眼光看人。他之所以投入目前這個研究工作,就是意識到經濟發展以及人類擴張,使機械化的傾向愈來愈強烈,也愈來愈危險。而人類發展所依循的趨向,應該是自然化,而非機械化。

「心」「物」亟待整合

聖吉相信傳統科學理性的推理已經達到一個地步--人們開始體認到科學發展的極限性。幾百年來,人們一直以為世界是在外面的;但是目前量子力學已經開始初步體認到世界並不在外。我們向「外」看時,其實是向「內」看。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我們所能夠看到的,而不是所確實存在在那裡的。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基於這些對科學文明及存在價值的反思,聖吉和他的工作伙伴,希望人們不再如往昔般以機械分解的方式思考,而改以有機整體的方式重新看這世界。他們認為人類的生活可以更簡單些。這群工作者,興致勃勃地希望把這漸具雛型的理念及使命感,透過一些大機構,帶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南老嘉許他們新穎的思路和努力,但同時語重心長地指出,目前全人類走向機械文明的趨勢是很不容易挽回的。不是只靠打坐,不是只靠宗教,也不是只靠現代管理,就能徹底解決。這個時代的根本問題,還必須靠自然科學和人文哲學結合,才能打開一個出路。這個哲學,不是普通的哲學,而是東方涉及生命實證的佛、道兩家學問。

換句話說,也就是需要西方的現代科學配合東方古老修證之學,結合古今中外人類智慧共努力的成果,才有可能撥雲見日。

近百年來,全世界人類的混亂、迷憫,主要癥結還是在於「唯心」「唯物」的爭論。什麼叫「心」(mind),什麼叫「物」(matter),始終沒有弄清楚。人類最重要的課題乃係「心」與「物」的整合。其實已經有人找到答案,可惜大家不懂,那就是佛、道兩家生命實証的學問。

遺憾的是,目前佛道兩家真修實證的人太少,甚至幾乎沒有。而且現代人受科學文明污染太重,一味講求邏輯推理客觀數據。因此,我們只好等現代科學進一步發展,希望它能儘快為佛道兩家的生命科學提出客觀證明,從而增加人類對自己生命的了解,人們對自己生命的信心,由此建立正確而有益群體的價值觀、人生觀。那時候,這個苦難的世界就會快樂得多,也和平得多。

譬如假定掌握了宇宙間的恆動力,人們就可以不再擔心能源問題,整個世界的經濟結構馬上就起變化。如果再找出宇宙恆動力和個體生命的通道,那麼整部人類發展史的方向就要完全改觀。這就得靠自然科學如何把方向轉注於深入探究佛道兩家的內在生命實證科學的努力了。

管理學萌現新生機

返美一週後,聖吉博士打了通長達九十多分鐘的電話給筆者,表示向南懷瑾先生請益的時間雖短,然而內心的感受與啟發,是他道一生中極難得的經驗。隨後他也寫了封信給南老,表示在美國雖然常與許多好友及傑出人物切磋學習,現在卻發現自己生命中缺少一位真正的老師。

一代宗師南懷瑾先生揮灑出去的這點種子,是否會因這位西方管理大師的灌溉而開花結果?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就以俟來日了。

值得祝福的是現代管理學所萌現的這一點新的生機與方向,希望它為十九世紀以來,「以利為主導」的工商業社會,注入一針清新劑,從而為迷失的眾生,開拓出,個新的方向。

(作者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彼得聖吉:

經濟發展以及人類擴張,使機械化的傾向愈來愈強烈,也愈來愈危險。

南懷瑾:

人類走向機械文明的趨勢很不容易挽回,必須靠自然科學和人文哲學結合,才能打開一個出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