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第一次「西潮」,把中國擠進民主社會,百年後的今天,第二次「西潮」已來臨;這次是自動地開放門戶,自願地迎向西方,第一次西潮是政治的、軍事的、還有點經濟的,這一次,是商業的,目的地是世界地球村。
台灣在八0年代中葉以前,嚴格而言,是閉關自守的封閉年代,直到蔣經國總統執政後期,政府開始推動一連串開放政策;延續到現在,甚至採取更積極的姿態,主動爭取加入國際性的組織。
消費者突然難捉摸
政府的開放政策,在推動初期,的確帶來一片蓬勃景象,相信不少人對於一九八八、八九年繁華耀眼光景,記憶猶新;但是,對於九0年後的不景氣,當然也印象十分深刻,一九九五年是歷經四年低迷景氣盤整後的出發點,也是今後將往哪去與如何走的抉擇時刻。
在封閉的年代理,大部分的商業活動、仍承繼過去傳統的經商方式;家族企業為本、家長式權威領導、保守短視、傾向生產銷售導向。傳統方式在一個狹窄且單一的市場中,問題不易顯露,但當市場突然開放,問題就會一一出現。
開放後的台灣,對整體市場最嚴重的影響有二:首先是外國企業加入市場競爭,它們採企業化經營、專業領導,目光長遠、消費者為導向,運用科學化的行銷策略,一步一步地攻占市場;其次是消費者在開放後的社會中快速多元化,對傳統企業而言,本來是十分順從、容易掌握的一群,突然間失去忠誠度,而且變得難以捉摸。
在業務上與各企業並肩作戰的廣告公司,在這次西潮來襲中,也不得不對其自身的定位做根本的改變,來因應這個新的時代與這波新的挑戰。
定位或角色的更替對廣告公司而言,甲已像進化一樣尋常自然。
台灣的廣告史,嚴格而言,始於六0年代。當時廣告公司主要扮演媒體採購的工作,像一個供應商或掮客。七0年代,廣告公司的創意與美工,受到企業的肯定,其角色便變成包商、包企業的媒體與美工業務。到了八0年代,由於外商的加入與經濟的繁榮,帶動整體廣告業進步,廣告公司對企業而言,地位益形重要,廣告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已經有點像行銷顧問。
踏入九0年代,市場競爭愈形激烈,過去溫馴忠誠的消費者,突然間變成業者陌生的新新人類,這是很明顯不會還原的改變,如何為企業解讀與捕捉這群新新人類,將是新新廣告時代廣告公司的新角色。
十「不」策略
新新廣告時代浬,廣告公司的優勝劣敗,主要取決於各廣告公司的自我期許與貫徹力行。企業與廣告公司的關係將形同合資伙伴,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所以廣告司只會在客戶成功時才算成功。
廣告公司在迎接新的挑戰時,筆者有下列十點,供業者參考指正:
一、不要來者不拒,務必慎選合適的客戶。
二、不要以降價來取悅客戶,要不斷提高服務品質。
三、不要完全投客戶所好,要說真話、做真事。
四、不要一成不變,要不斷求新求變。
五、不要太接近創意,要多接近消費者。
六、不要亂搞花樣,要切合實際。
七、不要只顧挖角,要多重視人才培植。
八、不要與客戶應酬打牌,要多做研究、多讀書。
九、不要夜郎自大,要虛心求教。
十、不要短視,要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