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九0年代,要當個青少年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這群十三到十九歲的新世代必須處理同儕壓力,成長過程中免不了的自疑,父母威權的綁手綁腳。除了傳統蛻變的掙扎,和十年前的青少年相較,他們更需要面對現實。
家門外,他們被迫繼承愈來愈髒的地球;在德國,永無寧日的種族衝突,新世代會聽到失業的爸爸對土耳其移民罵髒話;世紀末黑死病AIDS無孔不入的威脅,更令人提心吊膽。這不是一個太平的世界,有時他們聚在一起追悼無緣無故被毒販槍殺的朋友。
家門內的日子也不好過,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不再,無論是單親或雙薪家庭,為了讓家成為避風港,分擔家務是賴不掉的分內事,有些孩子還需憂心家計。
今天的青少年必須具備超乎同齡的成熟,處理成人化的問題,已經喪失天真的權利。
由於種種現實的洗禮,「對於自己能做什麼不會抱持不實的幻想,比起六0年代為理想走上街頭的憤怒青年,他們實際多了。」上奇(Saatchi & Saatch)廣告公司策略計畫部門資深副總裁渥爾夫觀察。
X世代vs.Y世代
與十八到二十九歲的X世代(Generation X)相比,有人冠他們為Y世代(
Generation Y),二代的形式作風大異其趣。
對諸事不滿的X世代,遇到挫折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為什麼活該我倒楣?」
新人類的思維新方式卻是:「嗯,這件事的確很糟,我該怎麼解決它?」
如此理性懂事,源自生活淬鍊。在很小就要接觸成人社會的複雜面,不得不早熟的Y世代,讀書之外,必須學會照顧自己。
不完整的家庭就是一大考驗。四分之一(七百萬)的美國青少年由單親撫養,這個比例在二十四年前,只有八分之一。「日子有時滿難熬的,媽媽失業,我們得學會察言觀色。」雙親離異後,半工半讀幫忙家計的美琳無奈地說。
無論何種家庭型態,這一代的青少年都不被當成小孩子看待,雖然他們最大不過十九歲。
根據美國一家市調公司對一二一六位青少年的調查,Y世代要為自己和家人採購日用品,自己洗衣服,要自已弄飯的比例(三六%)比六年前多了一三%。
生活中有很多事要靠自己,必須自己拿捏做決定,獨立自主的個性也被慢慢磨出來。
十五歲的妮可,暑假後升高三,對自己的人生藍圖非常清楚:大學畢業後,繼續攻讀MBA,以後在娛樂界當一名會計師。
種種因素加起來,Y世代是一群很複雜的孩子。美國青少年暢銷雜誌「十七」(seventeen)的編輯米勒認為,他們的小腦袋裡裝有成人的知識;「然而仍是青少年的賀爾蒙。」熱門影集「三十而立」(Thirtysomething)的製作人里威可接著表示。他正籌畫的新影集「我所謂的生活」(My so-Called Life)便是以十五歲的新新人類為主題。
在最近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中,老年人口和青少年人口逐年激增,除了銀髮族的安養問題,青少年問題更令政府頭痛;觸目驚心的犯罪率,九二年有十萬零五千位少年犯被捕,比十年前陡升了五七.一%;每年有一百萬少女懷孕,每一千名新生兒中有四十五名非婚生子女,未婚媽媽吞食掉龐大的社會資源,問題不容再惡化。
叛逆的熱火青春
人數增多的Y世代,就業前景並不樂觀。東北大學的勞工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薩姆提出警告,供需失衡的就業市場,不僅將拉低第一份工作的起薪,僧多粥少也使找事大不易。
雖然並非事事都如意,有史以來教育程度最高的Y世代仍有前世代不及的優勢。
高中畢業後繼續升學的人數增加,女性的表現更突出。美國人口普查局表示,從一九六七年至今,女大學生的人數多了兩倍;更有甚者,前年,女生讀大學的人數還比男生多三%,男女不平等的藩籬,也許會在這一代崩垮。這群早熟的孩子,可能是未來科技社會學歷最高的工作者,等到他們籌組家庭時,經濟實力將十分可觀。
現在的他們其實仍是個孩子,將獨立自主掛在嘴上,卻沒膽穿錯牛仔褲的牌子上學;每天最擔心成績能不能過關、自己夠不夠漂亮。叛逆的熱火青春,代代相似的成長掙扎;探索性,摸索新自我,尋求同儕的肯定;也像一九五五年「養子不教誰之過」的詹姆士狄恩,和父母話不投機半句多。
然而,在許多方面,Y世代卻是不折不扣的新品種,和歷代前輩大不相同。善用電腦的第一代,可以上網路和全世界溝通;他們比父母更常旅行,將成為更具世界觀的地球公民。十七歲的巴黎小子艾濃說:「我已經到過明尼蘇達州和加州學英語,我的父母從沒有過這種機會。」
比起昨日青少年,他們更是有話直說,對性、藥品、自身的不安全感毫不避諱。也許他們反權威(父母),但是他們不反社會。事實上,他們比誰都愛地球,是身體力行的環保人士。拒買拿動物測試的化妝品,所以注重生態的美體小舖(Body Shop)能在日本,擊潰法國名牌香奈兒(Channel)。柏林的愛柏特堅持「我們要綠色產品。」
有人批評新世代漠然且散漫,渥爾夫認為這是莫大的誤解。「成人總認為青少年懶惰、愚蠢、對周遭毫不關心,真是大錯特錯。」他說。
T恤上繡著「我們屬於地球,地球不屬於我們」的Y世代希望醫好地球的病,擔負起照顧環境的責任。同時,他們聽到惠妮休斯頓的「我將永遠愛著你」(I’ll always love you)卻忍不住想吐、尖叫,不相信世上有這樣的愛情。
純真中帶著小大人的世故,不在溫室長大的他們,是很酷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