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南韓國會大選結果大爆冷門,除了執政的民主自由黨無法獲得過半數席次外,由現代集團領導人鄭周永創辦的統一國民黨,成軍不到兩個月卻囊括十分之一席次,使得波濤不斷的南韓政局,又成為國際媒體焦點。
在統一國民黨初嚐勝果後,盧泰愚政府即明顯地對現代集團展開一連串的制裁行動,不僅準備削減現代集團今年度近二十一億美元的貸款申請案,還將鄭周永的兒子鄭夢憲以逃漏稅的罪名拘押;政客和財閥間的鬥爭不只正式搬上檯面,更以玉石俱焚的態勢發展。
超級托辣斯備受保護
從韓戰結束以來,南韓政府即有計畫地集中資源,扶植少數大企業;以一九九一年為例,四大工業集團 現代、三星、金星、大宇的生產總值佔了國民生產毛額(GNP)的五七%。南韓政府和大企業集團一向是彼此的「愛人同志」,有著親密的互存關係。
正如大宇的貿易總裁孫永善所言:「大企業集團是南韓經濟的大腦。」無論汽車、建築、石化、重金屬、電子、造船……,所有關乎經濟命脈的主要工業,幾乎都集中在四大企業集團手上。南韓經濟快速起飛,和資本大量集中的特殊經濟型態密切相關。
在民主意識逐漸高漲的南韓,「超級托辣斯」式的大集團雖然迭遭批評,卻仍有官員認為,如果資本能夠更集中在不超過三個集團手裡,南韓工業會更具國際競爭力;這種看法正充分反應南韓當局數十年來保護大企業的根本心態。
長期以來,大企業集團不僅可以得到政府的低利貸款、承包國內的重要工程建設,南韓政府和其他國家的政治交易,大企業集團也首得其利。比如南韓貸款給蘇俄、東歐的協定中,便要求必須購買數十億美元的南韓產品,而南韓政府可以把這筆交易轉給任何一個大集團。大宇集團在過去七年裡,就由政府和利比亞的政治交易中,得到三十五億美元的工程標。
政治強力操縱經濟的結果,使得南韓執政者可以對大企業集團予取予求;執政黨每次競選耗費的上億美元經費,莫不來自大企業集團的政治獻金。對大企業集團而言,爭取當權派的關愛,就是爭取到發財的機會,自然使出渾身解數來經營與政界的關係。比如近年一路攀昇的第五大集團--鮮京,其領導人去年和盧泰愚結成親家;其後,在一項只能由公司登記購買的購併交易中,鮮京領導人卻得以私人名義買下。
青瓦台和大集團的親疏,可以明顯由一些事件看出。大宇集團今年一月間得意地宣告,該集團和北韓政府已簽下重要合約,將和北韓的九個工廠合作生產紡織、皮革、玩具等產品,成為南韓首先在政府授意下進佔北韓市場的集團。幾年前,在全斗煥時代,這個代表官方立場和北韓磋商的角色,一直由鄭周永扮演;現在,盧泰愚卻讓大宇取代現代,鄭周永雖曾是開路先鋒,成果卻拱手讓給了大宇。
財閥政客抗衡白熱化
鄭周永對盧泰愚的「第六共和」政府一直相當不滿。從一九八九年開始,他即不斷抨擊政府的經濟政策,直指盧泰愚政權的經濟目標不清楚、未顧及國家經濟現狀,批評政府的高鐵計畫不切實際。去年十月,在一次公開場合中,鄭周永將南韓經濟衰退的責任一逕歸咎於盧泰愚政府,公然指稱執政黨不應繼續執政,「五年來,第六共和把國家經濟弄得一塌糊塗,難道我們還要讓他們再帶來五年的災難嗎?」鄭周永說。
盧泰愚對鄭周永當然也沒有好感,一方面由於輿論壓力,要求政府改變對大集團的寵幸,再方面準備對鄭周永的放言高論施以顏色,十一月初,現代集團被稅務當局要求支付逾期欠繳的稅款及罰金,總額達一億八千一百萬美元。當時南韓許多政治評論家即指出,此舉是出於政治動機,財閥和政客間的抗衡已愈趨明顯。
利用查稅、拒絕貸款、拒絕轉介工程……等方式,掐住企業的咽喉,正是南韓當局箝制富商的手段。大集團或許罪有應得,不過,這同樣暴露出過分緊密的政商關係先天結構不良,制度及社會公義都因此不易建立。
財閥政客解經濟難題
七十六歲的鄭周永在迭遭政府打理後,終於脫下商人的外衣,走上政治舞台,除了滿足個人的權力慾望外,更決心扳倒盧泰愚。今年一月,他宣布籌組「統一國民黨」,以反對黨的姿態,參加三月二十四日舉行的國會大選。
鄭周永的新黨引起一些政評家的疑慮;「我們擔心,過去的政府已經和大集團糾結不清,現在,這個由財閥組成的政黨,恐怕更是集政權和經濟大權於一身,情形會更糟。」一位大報資深主編相當憂慮地表示。
然而,這個資本家為什麼未遭大眾唾棄,反而在三月大選中獲得近三成選票的支持?
主要原因在於,多數人民已對南韓的經濟情況感到擔憂。去年底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一百位受訪民眾中,就有八十四人認為,南韓經濟處在危急關頭,更有六成六的人認為經濟情況只會持續變壞。
根據南韓中央銀行報告,一九九一年的經濟成長仍達八.四%,僅略低於九0年的九,三%;在平均國民所得方面,也從八九年的五千美元提昇到六千二百美元,乍看之下,情況似乎不差。
然而,南韓經濟卻飽為高通貨膨脹率及日趨嚴重的貿易赤字所苦。
九一年南韓的通貨膨脹率高達一0.九%,是十年來最高點;資金短缺,企業頻頻挖東牆補西牆的結果,使得銀行放款利率高達二0%。此外,經濟分析家指出,高經濟成長乃由於國內消費增加,而不是來自出口;多年來南韓貿易總是逆差多、順差少;直到一九八六年才首度出現貿易順差,九0年卻再度開始出現逆差。到了九一年,累積的貿易赤字已高達九十八億美元的新紀錄。
外債及高工資也影響南韓的經濟力。四百億美元的外債一直是政府的重擔。而南韓在一九八七年快速民主化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大規模工潮,讓工資一路飆漲,目前已是亞洲除日本以外工資最昂貴的;相較於台灣每小時平均工資三.九八美元、香港三.二0美元,南韓每小時平均工資已達四.一八美元;在高通貨膨脹率的情形下,分析家預測今年工資還會上漲一五%。
經濟每下愈況帶來的危機感,成為鄭周永的統一國民黨的競選本錢。一位政治分析家指出,鄭周永試圖讓對政治及經濟現況不滿的中產階級,重新燃起希望。除爭取白領階級支持外,鄭周永還聲稱多次處理工潮的經驗,讓他深知藍領階級的痛苦,藉以博取工人的選票。
鄭周永強調,只有他最了解大企業和政府的糾結關係,「我比什麼人都清楚內幕,」他說:「我的黨將致力推動正常的金融運作,並防止土地投機炒作。」
擁有四十億美元財產的鄭周永,或許比其他人更玩得起競選遊戲;而除了財力雄厚以外,鄭周永顯然不只是有勇無謀的財閥而已。初試啼聲的統一國民黨一炮而紅,不僅令專家跌破眼鏡,更令朝野兩黨備感威脅。
在大選告捷後,鄭周永正式宣告他將參加十二月的總統選舉;而盧泰愚政府在選戰失利後,採取更激烈的手段打擊現代集團,企圖迫使鄭周永退出總統大選。
鄭周永則召開記者會控訴盧泰愚對付現代集團的種種惡行,並表示他絕不會向政府的高壓手段屈服,即使現代集團因此解體,他也在所不惜;對於政府以逃漏稅罪名逮捕其子鄭夢憲,鄭周永雖然憤慨,卻仍表示不會改變他從政的意志。
惡質鬥爭雪上加霜
政客和財閥的惡質門爭於是愈演愈烈,對脆弱的南韓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擁有十六萬名員工、五百億美元年營業額的現代集團如果解體,除了減損南韓的經濟實力,更會帶來社會的動盪不安。
另一方面,一向獨斷的財閥鄭周永,一旦成為南韓大統領,對南韓的民主政治都也不是好事。
南韓政商間從親密愛人變成對頭仇敵的過程中,只能一旁坐看虎鬥的人民,或許是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