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教授在倫敦會見了方勵之和李淑嫻夫婦,他們伉儷都說希望有一天能辦一所「獨立、自由的大學」。對他們這種想法,我一點也不覺得意外。
「遠見」在台灣為方勵之出的第一本書「我們正在寫歷史」,搜集了方氏多年的演講與文章,那裡面隨處都可看出他對文化和教育的關切。
譬如八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在浙江大學演講「知識是改革的關鍵」,他指出:「什麼是發達社會的定義呢?現在還沒有很清楚,至少我還不知道有。但大家同意一條「標準」是比較合適的,就是教育的問題。現在看到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在教育上是明顯的……,在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一定是不普及的,發達國家的教育一定是普及的。」
他接著說:「中國也是這樣,經濟不發達是個明顯的失利,教育不發達更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我們整個文化水平比較低,這是我們不能很快走向發達的重要因素。」
流亡不忘教育
八七年五月,李淑嫻當選「人民代表」,六月二十五日她在「人大」首次發言就直指教育問題。她說:「我們建國已經三十八年了,到現在還有那麼多的文盲和半文盲,因而還要進行成人教育和掃盲教育,我覺得作為一個……執政的黨應該內疚,對不起我們這個國家,對不起我們這麼好的人民。現在報紙上已經可以看見「要重視科學,要重視知識」,我希望不要只停留在宣傳上。」她指出,「有人說:「教育很困難,因為沒有錢。」是不是沒有錢呢?財政預算是人定的。」
現在去國千萬里,過著流亡的生活,方氏夫婦仍念茲在茲要辦一所理想的大學,個人十分感動。孟子早就說過,知識分子堅持自己的理想,要「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的。
一個中國人的「獨立、自由的大學」能設在那裡呢?在中國大陸,馬列主義多於學術;香港是一個殖民地,而「九七」之後即將「回歸」;目前唯一能選擇的,只剩下台灣了。
這幾年,台灣有明顯的「泛政治症候群」,政爭、政潮、政治耳語漫天蓋地而來,令人厭惡。這樣的政治如果能解決台灣的、或者中國的問題,早就解決了。從長遠看,還是要通過文化教育的途徑。
台灣的教育雖然發達,但總使人感到缺少一些東西--那種以國家興亡為己任、關懷同胞和國族前途的精神。而這方面,正是方勵之使人敬重和動容的地方,他堅毅的外表之下,跳躍著一顆「美麗的中國心」。
方勵之到台灣辦大學,未必就能有效地彌補台灣高等教育的不足,但是他可提供一個切磋的機會,使教育界能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當然,方勵之基本上是一個科學家,但凡瞭解他在合肥科技大學副校長任內的成績,以及聽過他演講、讀過他文章的人,大概都會理解他也是一個夠資格的教育家。
台灣提供經費
辦一所理想的大學,當然需要有經費,這一點,也許是台灣優於為之的,今年暑假,中研院院士許悼雲和清大教授沈君山,在美國加州主持了一個「浩然營」,邀請大陸、台灣、香港和海外的中國優秀青年參加研討,不談政治、不談主義,只談如何建設未來的國家。
在結束晚會上,這群明日中國的領袖暢談自己的感想與抱負,使六十歲的許倬雲潸然淚下,「浩然營」的經費,就是台灣工商界人士捐款一百萬美元創辦的。
「六四」以來,大陸的民主運動得到台灣方面不少的支持。方勵之理想中的「一個獨立、自由的大學」,可能是民主活動中一個根本而緊要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