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肝是法國美食,18世紀的法王路易十五愛吃鵝肝,從此奠定高貴不凡的地位。然而,鵝肝不是人人都吃得起,法國人以鴨肝代替,照樣做出美味料理。
只是誰想得到,法國能大量生產鴨肝,老饕可以大啖好吃的鴨肝,竟然背後是台灣人的貢獻。
法國能提高鴨子生育率,就是靠台灣的繁殖技術,其中的關鍵人物便是南台科技大學校長戴謙,他還因此在2006年獲得法國農業部頒發騎士獎章,成為台灣第一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
1883年設立的法國農業部騎士獎章,獲獎者幾乎都是長期投入農業的法國人,例如以農業為題材的作家、農企業機構執行長,鮮少有外國科學家獲得。最著名的得獎科學家是發明高溫殺菌法的巴斯德,相隔123年,戴謙是接續獲獎的另一位科學家。
當過國科會副主委的戴謙,有「養鴨博士」之稱。他說,34年的公職生涯,政府給予良好的研究環境,讓他發展養鴨技術,才能超越國際。
「感謝國家給我很多機會!」戴謙不斷帶著謙虛的語氣表示,令人有人如其名之感。
戴謙的父親早逝,母親靠賣菜養育五個子女。學業優異的戴謙以第一名成績考進台大畜牧系,他希望早點就業,幫助家計,就在1972年參加高考,高中狀元,研究所畢業後,1976年分發到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從此和鴨子結緣。
30多年前,養鴨業不比養豬業走紅,加上宜蘭交通不便,俗稱「養鴨中心」的宜蘭分所不是熱門的公務單位,多數研究員興趣缺缺,戴謙沒有多想,反而獲得機會,一畢業就擔任七職等技正。
戴謙在宜蘭一待就是十年,這段時間,他制訂人工繁殖鴨子的標準流程,對他的人生發生長遠影響。
他分析,台灣鴨種當中,菜鴨每年產蛋300個,但肉質較差;番鴨肉質好,只是一年只產60個蛋。如何藉由育種技術,繁殖肉質好又會下蛋的新品種鴨,正是他當年的主要挑戰。
由於不同品種的鴨子體型大小不同,要自然配種,很不容易,人工授精因此成了替代方法。戴謙詢問鴨農之後,研發採精器,採集公鴨精液,注入母鴨體內,他說著說著,熟練地比了擠壓母鴨的手勢。
同是研究員、戴謙的太太劉瑞珍則進一步解釋,台灣人研究鴨子人工授精具有優勢,可能因為臺灣人吃飯用筷子,採精、注射的手勢也靈巧,所以,授精成功率可達80%~85%,有助研發新品種。
「那時我和工作人員晚上要摸鴨屁股,」戴謙笑著說,為了建立育種資料,登記鴨子的生育狀況,摸到屁股硬硬的鴨子,表示當天半夜它會生蛋,就要抓進籠子,而劉瑞珍則撰寫電腦程式和資料建檔。
就這樣,養鴨中心的工作人員透過育種,在1980年代把黑鴨變成了新品種白鴨,大受市場歡迎,還成功孕育平均年產220個蛋的改鴨。1984年,這兩項新品種鴨還成為第一個獲政府命名的家禽。
留美奠定基礎,傳法促交流
戴謙夫婦制定人工授精標準化流程,這套本領要歸功於從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習而來。
1980年,農委會的人才培育計畫提供戴謙公費取得博士學位,在出國觀光還沒有開放的年代,清貧子弟能到國外留學,讓他感念不已。
他回國那年,法國農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鄔維亞(R. Rouvier)從國際期刊看到劉瑞珍的鴨子人工授精報告,認為先進,便來台參觀。
原來,鵝一年只生30個蛋,鵝肝供不應求,當時法國鴨子的人工授精率只有三成,鄔維亞認為台灣超過八成的成功率有助法國大量繁殖鴨子,製成鴨肝醬。
經由戴謙協助,法國將鴨子的人工授精率提升到六成,產量大增十倍,台、法更在1991年簽署合作備忘錄,研究人員不但互訪,種原遺傳資源可以交流,而且共同發表學術論文。
1990年代中後期,戴謙升任農委會畜試所長、農林廳副廳長,他對鴨子的研究熱情並未稍減,甚至還選拔優秀研究員送到法國進修,如今這批人都成了農業專業人才。
因為合作案而獲得法國博士學位的畜試所副所長鄭裕信就說,戴謙眼光遠大,當年不惜遭外界質疑,大方將技術傳授法國,促進雙方交流,如今反過來,台灣正密集跟法國談合作,要利用法國技術來加強雞的免疫能力、降低雞蛋的沙門氏菌。2000年後,戴謙轉往籌備南科,及至現今擔任大學校長,中法農業合作仍受他的影響。原來合作項目也從當年的鴨子擴大到豬、牛、羊、兔、雞等動物。
畜試所恆春分所所長黃政齊表示,台灣希望建立亞洲種羊中心,法國的山羊育種技術在全球獨領風騷,製作的羊奶起士能賣好價錢,也是台灣可以引進的項目。
一位清寒家庭長大的公務員成為台、法農業合作的先驅者。未來台、法農業若有新進展,相信一定都有他走過的足跡。
台灣之光〉戴謙
年齡:61歲
職稱:南台科技大學校長
經歷:曾任國科會副主委、南科管理局局長
光榮成就:
● 2007年,獲國科會科學獎二等獎章
● 2006年,獲法國騎士獎章
● 1985年,獲選十大傑出青年
勵志格言: 成功來自於堅持
戴謙
想對台灣說的話
台灣可扮演亞洲研發中心的角色。發展精緻農業,研發豬、雞、鴨等新的本土品種,建立台灣品種特色,在國際上就會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