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分裂與經濟疲弱的雙重挑戰下,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4日宣誓就職,誓言將從振興經濟與團結國民著手,擔任「全民的總統」。然而,面對川普回歸、朝鮮半島安全危機與中美戰略角力,李在明的外交與內政政策能否突破現實制約,牽動的不只是韓國未來五年,更可能撼動整個印太地區的戰略平衡。
「我將從振興經濟與撫慰民心開始,」李在明4日於就職演說中提到:「無論你在這次選舉中支持的是誰,我都會成為全民的總統。」他代表自由派的共同民主黨參選,並以接近50%的得票率當選。
《BBC》報導,李在明上任之際,國內依然面臨嚴重分裂,在前總統尹錫悅於去年12月震驚社會的戒嚴令宣布後,這種分裂更形加劇。
他將國家的政治混亂,歸咎於「那些對改善人民生活毫無意願的政治派系」。因此,他表示,「我將致力於團結國民,成為終結分裂政治的總統。」同時,他也承諾建立一個「靈活務實的政府」,並宣布將「立即啟動緊急經濟對策小組」。
然而,他面對的挑戰不僅僅是國內問題。《BBC》分析,李在明還需要應對一系列急迫的外交挑戰,包括在川普政府下,重新調整韓美同盟關係、平衡與中國的互動,以及處理與北韓這個最鄰近國家的關係。
《紐約時報》也整理了李在明過去對各項議題的態度。
免費訂閱【國際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助您掌握關鍵洞察!
致力修復對中緊張關係,不介入兩岸衝突
李在明表示,他將努力修復與中國、北韓的緊張關係,同時維持與美國的堅強軍事聯盟。他強調,美韓同盟應繼續作為南韓外交的基石,也批評尹錫悅對日本「過於卑躬屈膝」、對中國「過於敵對」。
「與美國和日本的合作固然重要,」他說:「但我們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李在明和他所屬的共同民主黨長期主張,與平壤對話,是避免韓半島衝突、化解北韓核武威脅的最佳方式。共同民主黨甚至表示,如果川普能透過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再度談判,促成朝鮮半島和平,將建議諾貝爾基金會把和平獎頒給川普。
「贏得戰爭固然重要,但不戰而勝更為關鍵,最好的情況是實現和平,使戰爭變得毫無必要,」李在明說。
他在競選時也明確表態,韓國應與中美兩方維持距離、避免捲入台海衝突,曾對此表示:「我們不該介入中國與台灣的對抗,應與兩邊都保持友好關係。」
而當保守派對手批評他是中美之間的「牆頭草」時,李在明回應,「國家利益」才是他的唯一指導原則。「中國和台灣發生衝突,與我們有什麼重大利害關係?」他在選舉期間甚至這樣說。
「韓國在關稅戰中有不少籌碼」
除了國防,經濟問題也是李在明的一大挑戰。
川普先前對韓國全數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此舉令首爾措手不及。儘管雙方簽有自由貿易協定,且是朝鮮戰爭以來的軍事盟邦,韓國卻未能倖免於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此前,鋼鐵與汽車等國內核心產業早已成為關稅目標。
事實上,在戒嚴風波與政局真空下,韓國經濟早已疲軟,今年第一季更出現萎縮,民眾這次投票,首要訴求就是挽救經濟,其次才是民主改革。
「對抗川普的強硬壓力,將是最迫切的外交挑戰之一,」李在明說:「如果為了人民必須這麼做,我會毫不猶豫地在川普腿下爬行。」他還補充,自己不是好欺負的對象,韓國在這場博弈中也握有不少籌碼。
專家:印太區域安全將迎來新變數
儘管李在明強調經濟復甦為施政首要任務,但分析指出,李在明的上台,勢必對印太地區安全格局、美中韓日關係,以及朝鮮半島的軍事局勢帶來不小影響。
根據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專家們觀察,李在明雖然延續韓國進步派一貫主張,即支持與北韓對話,以及維持與中國穩定關係,但他比文在寅更務實,傾向以條件式對話與分階段實現無核化,不會積極奔走於華府、平壤與北京之間,也不會立即推動重大外交倡議。
在對中政策上,李在明將持續堅守「一中政策」以避免激怒北京,但面對美方要求,預期他會以「戰略模糊」策略應對台海議題,並與華府保持低調溝通。
在安全環境上,韓國面對的威脅,比文在寅任內更為嚴峻。北韓不僅持續發展核武與飛彈計畫,還與中國與俄羅斯建立更緊密的安全合作關係,這使得韓國社會對自身核武發展的支持度節節升高,最新民調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贊成韓國擁有核武。
在這樣的安全背景下,李在明仍支持延續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儘管他在競選期間曾對日關係表現謹慎,但他已公開表示將持續強化對日關係,為印太地區的不穩局勢提供因應之道。
大西洋理事會專家指出,從整體區域戰略觀察,美日應持續與首爾協作,以強化印太地區三邊安全體系。儘管李在明政府的外交與安全政策仍存在諸多變數,但其務實性格與政局現實,將限制其推動過於偏激或革命性的轉變。
未來五年,李在明如何在黨派對立、安全威脅與國際壓力中保持平衡,將成為韓國及整個印太區域穩定與否的關鍵指標。
戰略天花板未破,台韓關係難有實質突破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洪耀南向《遠見》指出,在討論李在明勝選後可能對台韓關係帶來的影響時,必須先釐清一個結構性前提:台韓關係從來不是雙邊主動建立的戰略伙關係,而是「被動地嵌入在美韓同盟架構之下運作。」
洪耀南指出,韓國的安全政策始終以美韓同盟為基石,這不僅是軍事上的結盟,更是外交路線的錨定,只要華府對台政策沒有明顯轉向,韓國幾乎不可能單方面對台灣有更明確的支持或深化關係,這使得台韓關係的戰略上限,事實上是由美韓關係的變化決定的,而非由台韓雙方的好感或經濟互補主導。
李在明本人雖然被視為偏重中國的「戰略模糊派」,但即便換成立場親台的政治人物,若不改變整體韓國的國家戰略路線,在缺乏美方授權或默許的情況下,也很難在對台關係上有重大突破。
更進一步地說,戰略模糊不是李在明個人的選擇,而是韓國整個國家體系對地緣現實的集體回應。
自冷戰以來,「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成為韓國的生存公式,台海問題在韓國並非核心國安議題,而是應避免捲入的潛在風險,這種現實主義的考量,使得韓國長期對台維持低調互動,避免政治升溫。
因此,洪耀南認為,李在明即使上任,若沒有美國大幅改變東亞的戰略部署,或是中國與台灣爆發不可收拾的衝突,韓國對台政策將維持「不升級、不衝撞、不表態」的三不原則。
這也意味著,台韓關係在現階段將持續處於「熱經濟、冷政治」的結構性冷凍狀態,除非地緣格局出現大轉變,否則難有根本突破,其他就是選舉語言。
如何應對川普關稅?專家傳授四大招
至於經濟議題,面對美國對韓國產品加徵25%至50%不等的關稅,洪耀南建議,李在明政府需採取多項措施以維持經濟競爭力:
1.強化內需市場
擴大電動車補助金,並實施購車稅收優惠,以刺激國內消費。
2.支援受影響企業
提供中小企業緊急經營資金支援,並延長稅款繳納期限,以減輕企業負擔。
3.拓展新市場
推動與阿聯酋、墨西哥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分散出口市場,減少對美依賴。
4.加強產業投資
政府宣布,將對半導體產業提供33兆韓元的支援,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洪耀南分析,李在明的政策方向,顯示出他在外交上致力於鞏固韓美同盟,推動多邊合作,對中會增加互動與善意、對日則會突破尹錫悅對日的善意。
在經濟上,則透過內需刺激、企業支援、拓展市場與產業投資等措施,應對國際貿易挑戰,維持韓國的經濟競爭力。
李在明的上台,對韓國而言,這是一場對內平衡民意、對外應對壓力的高難度施政挑戰,他或許有意在韓國政治版圖中扮演調和者,但在中美爭鋒、川普強勢回歸的國際現實中,李在明的「靈活務實」將如何落地,將決定他是否能跳脫戰略模糊的天花板,引領韓國走出內外交迫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