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全年最優惠25折起,現在就是訂閱最好時機!

四大元兇塞爆急診室,非得醫師留言被嗆才引關注?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25-02-25

瀏覽數 20,550+

近來出現病床不足、急診室塞車的亂象。遠見資料照,蘇義傑攝
近來出現病床不足、急診室塞車的亂象。遠見資料照,蘇義傑攝
00:00
00:00

春節過後,流感、新冠、諾羅病毒同時襲擊,大批患者湧入急診室,有急診醫師向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求助,卻遭諷「呵呵,所以你的小腦袋裡,政府按一下鈕,事情就會完全改變了嗎?」讓發文醫師心灰意冷,準備辭職不幹了,連行政院長卓榮泰都被迫緊急滅火。《遠見》彙整出塞爆急診室的四大元兇,未料民眾喜歡「自助餐吃到飽」竟是幫兇之一。

其實,急診室亂象早已行之多年。最新案例是,近日一名麻醉專科護理師在社群平台貼文指出,一名重症患者被送到高雄某醫學中心急診室,因加護病房滿床,無法收治。經聯繫高雄、台南、嘉義等10多家大醫院後,均無法收治,八小時後被送往距離140公里遠的雲林成大斗六分院,由於病情嚴重,最後因敗血症死亡。

但這並非特殊個案,沒病床、轉診不易,幾乎成為急診室的日常。2月22日,台灣急診醫學會甚至發文表示,今年的急診擁塞程度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狀況。若問題持續,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的大規模離職,呼籲政府機關正視問題,並且採取有效措施。

雲林縣衛生局因此呼籲民眾小病勿直衝急診室,因為縣內的台大雲林分院斗六院區急診室,今天(25日)的等候住院病患高達26人;成大斗六分院也累積到15人。

台灣再多10家台大醫院,急診室仍無法滿足需求

為何台灣的急診室這麼容易壅塞?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說出背後「盤根錯節」的問題,《遠見雜誌》共彙整出環環相扣的四大原因。

首先是健保的設計,並未強制執行「分級醫療」制度。病患理應是先到小型家庭醫學診所再到地區醫院,如有需要再轉診至大醫院檢查治療,但台灣卻沒有醫療「守門員」制度,當民眾養成自由就醫的習慣,很容易產生醫療過度使用的弊端。

洪子仁指出,大家都繳了健保費,也負擔得起醫療費用,形成「自助餐吃到飽」的心態,就是不用白不用,出現「到醫院像逛街」的行為,愛到哪家看病就到哪家看,這是核心問題所在。由於無法徹底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就算再多出十家台大醫院,急診室還是無法滿足民眾需求,造就了今天急診室塞爆的亂象。」

從第一線就能看到分級診療有多重要?目前急診室的壅塞現況是,醫學中心平均待床超過30人以上,地區醫院待床數僅1至2人。誠然有些偏鄉因無區域醫院,只能到大醫院,但多數民眾確實偏好到大醫院掛急診。

台灣為何多年來無法落實分級診療制度?今年健保執行剛好滿20週年,民眾多年來已養成「自由就醫」的習慣,如果強制執行分級診療,恐引發民怨,導致問題難以解決。

護理師是高工時、高壓力、高風險、低薪資的工作

再來是,從事護理工作的人數銳減,洪子仁用數據說話,取得證照的護理師共計30萬人,但投入第一線的僅19萬人,意即僅六成三的人願意進入職場。

歡慶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為何護理師不願意學以致用,主因是低薪,加上新冠疫情期間,壓力過大、工作環境不佳,促使很多人離開醫療體系。「護理師堪稱是三高一低的職業,就是高工時、高壓力、高風險以及低薪資,而收入與工作量不呈正比,正是拖垮駱駝的最後一棵稻草,」洪子仁說。

當護理師不足時,醫院只能關床因應,導致必須住院的病患留置在急診室等待病床,壓縮到急診室的空間,很容易就被塞爆。

此外,還有第三個因素:人口老化更加劇「病床不足」的嚴重性。急診室故名思義就是緊急治療檢傷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中風、高燒不退、意外、車禍等病人。現況是急診醫護人員也要治療因慢性病而需要住院的病人。

目前待床最多的病人多屬感染科、腎臟科、胸腔內科與腸胃科,尤以老人居多。洪子仁進一步說,老年化影響很大,今年台灣又邁入超高齡社會,肺炎、尿道感染、腸胃道出血的病患變多,這些病人急診檢查後,需要住院治療,卻因一般病床不足,只能留在急診室等待,嚴重壓縮急重症的病床需求。

尤其,當流感、腺病毒、肺炎黴漿菌、諾羅病毒同時爆發時,急診室瞬間就會被塞爆。洪子仁說,「急診室醫護人員蠟燭兩頭燒,同時要照顧第一級、第二級以及第三級的病人,醫護人員怎麼可能不崩潰。」

新冠疫情期間,壓力過大、工作環境不佳,促使很多人離開醫療體系。護理人員情境圖。賴永祥攝

新冠疫情期間,壓力過大、工作環境不佳,促使很多人離開醫療體系。護理人員情境圖。賴永祥攝

急診塞車真正原因是「健保大餅不夠分配」

第四是,年輕醫護人員的價值觀已然不同,當工作環境無法獲得改善,且熱情不斷被消耗殆盡後,很容易選擇退場。尤其,當他們主動在社群平台Threads,請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多關心急診面臨的崩潰與壅塞時,卻得到「呵呵,所以你的小腦袋裡,政府按一下鈕,事情就會完全改變了嗎?」的回應,愈發刺激醫師想離職的念頭。

上述四大原因僅是近因,真正關鍵因素是健保的大餅不夠分配,從2022年開始實施健保總額預算制度後,每年健保總額的平均成長率僅3.4%,但醫療需求卻遠大於醫療費用的增長,醫院缺口愈來愈大,導致財務韌性不足,即便有心調整薪資待遇,仍無法達到護理人員的期待。當醫院收入縮水,留不住醫護人員時,就陷入惡性循環。

這也是近年來,醫療體系不斷呼籲,健保點值1點至少要換0.95元或1點等於1元的原因所在。「當總額增加了,醫院才有辦法給護理人員好的薪資待遇,才能產生良性迴圈,讓他們願意回到職場服務,」洪子仁說。

今年,政府已決定增加健保總額5.5%,也額外加碼700多億的預算投入醫療。「我們非常樂見政府提高健保總額,但仍需要一些時間,才有辦法扭轉人員不足的問題,畢竟沉痾已久,不可能一夜之間翻轉,」洪子仁更期許政策是穩定且持續的,都能維持在5%左右的成長幅度,否則很難根本性解決人力缺乏、病床不足、急診室塞車的亂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