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縣市長調查向來備受矚目,每年不僅〈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還有〈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亦被視為最關鍵的城市體檢表。2024年〈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出爐,台北市四度蟬聯總榜全台冠軍,今年的大黑馬則是全台第2名(一般縣市第1名)的台東縣,較2023年進步5名;第3名(六都第2名)的高雄市,與2020年相較進步13名,創下高雄歷年最佳成績。而花蓮縣在全台排名中,較2023年飆升9個名次,成為第7名,也是一般縣市組第2名,競爭力令人刮目相看。
近年來,大數據成為公司及政府治理的重要體檢工具,因此《遠見雜誌》除了6月公布以民調為主軸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今日發布的〈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採集與城市競爭力相關的116項細指標來評鑑縣市的硬實力,更被許多縣市視為施政的KPI。
另外,SDGs(永續發展目標)已被視為政府績效的共同標竿,《遠見》自2022年起,將目前116項細指標匯整歸類成「環境永續」「社會永續」「治理永續」3個構面,讓各縣市得以為永續轉型進行對標;再加上原有的「經濟與就業」「教育與文化」「環保與環境品質」「治安」「公共安全與消防」「醫療衛生」「生活品質與現代化」「地方財政」及「社會福利」等9大競爭力,合計共有12個面向分榜。
至於受評的縣市,由於澎湖、金門、連江3個縣市資料樣本過小,故《遠見》僅分析本島19個縣市。同時,考量直轄市與其他縣市的資源差異甚大,為求公平,每個分榜也分列六都和13縣市排名。有鑑於政府的施政績效,難以從單一年度論成敗,此榜單除了揭露與前一年(2023年)相比的進退步狀況外,也呼應台灣地方首長4年一任的周期,與4年前(2020年)的成績進行跨年度較量。
台北4度衛冕總榜冠軍、台東居一般縣市龍頭
揭開2024年〈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榜單,台北市第4度衛冕總榜冠軍,並在12面向分榜中,拿下「社會永續」「經濟與就業」「教育與文化」全台第一,「公共安全與消防」「醫療衛生」六都第一;相較2023年,「公共安全與消防」為六都進步最多。合計7項冠軍寶座,榮獲「競爭力首善之城」美銜。
今年在競爭力總榜拿下一般縣市組龍頭的台東縣,不只是全台第2名,也較2023年大幅前進5名,成為年度黑馬之一,同時也在「醫療衛生」拿下全台第一,以及「社會永續」「治理永續」「教育與文化」坐穩一般縣市組龍頭寶座;與2023年相比,在「社會永續」為全台進步最多。總共有6項奪魁,堪稱是「競爭力典範之城」。
高雄創史上最佳名次、花蓮為大黑馬
在總榜摘下第3名、六都第2名的高雄市,與2020年相比,大幅進步13名,不僅是全台總成績4年進步最多,更創下高雄史上最佳名次。在「地方財政」亦是全台第一且是全台進步最多,而「社會永續」「治理永續」都是六都最佳進步獎。
另一隻大黑馬為花蓮縣,2024年取得一般縣市第2名、全台第7名,在全台排名較2023年大舉晉升9個名次,屬年度最佳進步獎。花蓮在「地方財政」為一般縣市第一,「經濟與就業」「社會福利」更是全台進步最多,因此有「財政典範之城」的美名。
桃園治安穩居第一、新北環保最優
桃園市以總榜六都第3、全台第4的佳績受到矚目,「治理永續」「治安」為全台之冠,且與2023年相較,「經濟與就業」為六都最佳進步獎,被譽為「政府效能首善之城」。
新北市在總榜為六都第6、全台排名第8,但是與2023年相比,有別於部分直轄市名次退步,新北市則進步1名,尤其「環境永續」「環保與環境品質」為全台最優,亦為六都進步最多,稱之為「環境永續首善之城」。
屏東、台中、南投、竹市及宜蘭,總榜進步顯著
綜觀2024年總榜,屏東縣亦是進步城市,於一般縣市排名第7、全台第13,較2023年晉升1名,尤其「教育與文化」一舉進步7名,說其為「文教潛力之城」也不為過。
台中市名列全台第5名、六都第4名,不僅「生活品質與現代化」全台第一,「經濟與就業」也是六都進步最多,「地方財政」更是全台優化最明顯,成為「生活質感首善之城」。
南投縣在一般縣市組第3名、全台第9名,相較於2020年,大幅飆升9個名次;2024年更在「社會福利」奪得全台第一,而有「幸福首善之城」的稱號。
新竹市在「公共安全與消防」拿下全台第一及最佳進步獎,而「經濟與就業」則是一般縣市第一,為「經濟競爭力典範之城」。宜蘭的「環境永續」在全台大幅進步9名,成為第7名,奪得該面向的最佳進步獎,被賦予「環境永續潛力之城」的封號。
竹縣治安優化、台南社福佳
以往警力不足的新竹縣,近年在治安層面優化效益卓著,不但是2024年「治安」一般縣市第1名、全台進步最多,且「生活品質與現代化」同樣是一般縣市第一,所以為「生活質感典範之城」。
府城台南在社福領域表現突出,「社會福利」六都第一、全台進步最多,以及「社會永續」六都進步最多,為「幸福典範之城」。彰化縣則因取得「環保與環境品質」一般縣市第一,故為「環保永續典範之城」。
雲林、苗栗、嘉義、基隆,細指標值得關注
至於各分榜的遺珠,雲林縣在許多細指標的表現皆屬中上水準,在「社會永續」一般縣市第8名,較2023年進步2名,其「文化資產年增率」為全台進步最多,被譽為「文資潛力之城」。苗栗縣同樣因許多細指標表現不俗,仍能在「經濟與就業」站上一般縣市第4名,較2023年進步3名,尤其「營利事業銷售額年增率」為全台進步最多,堪稱「產業爆發之城」。
嘉義市多項細指標表現獲得好評,且「人均負債數」全台最低,拔得「財政體質首善之城」的頭銜。而嘉義縣則以「醫療衛生」全台進步最多,贏得「健康潛力之城」的美名。
基隆市亦有許多指標都明顯精進,如「環保與環境品質」「生活品質與現代化」都是全台進步最多,為「生活品質優化之城」。
民眾最關心10項指標 檢視縣市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因縣市資源不均等,使得各分榜常由少數幾個學霸級縣市霸榜,惟攤開116項細指標,許多縣市仍有其獨到之處。
2024年,台東縣以33項細指標第1名,取代台北市(今年26項第1名)成為細指標奪冠王,第3名為新竹縣20項,接著依序是新竹市、南投縣各18項;花蓮縣16項;新北市、嘉義市15項;嘉義縣、彰化縣14項;桃園市、屏東縣11項;苗栗縣10項;基隆市9項;高雄市、宜蘭縣8項;台南市5項;台中市、雲林縣則各4項。
在116項細指標中,不乏「顯學級」關鍵項目,《遠見》特別列出民眾最關心的10項指標,來檢視各縣市的特色與表現。
首先,代表地方產業活力的「營利事業家數年增率」,桃園市以4.28%居冠,新竹縣、新竹市分別以4.14%、3.78%緊隨其後;令人驚豔的是,印象中非工商業見長的屏東縣和苗栗縣,居然各以3.75%、3.70%位居全台第4、5名,農業大縣的轉型實力不容小覷。
代表家庭富裕程度的「家庭收支-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前5名台北市、新竹縣、新竹市和桃園市、新北市皆與2023年相同,台中市2024年則是第6名。而代表縣市人口紅利程度的「老化指數」,由低至高分別是新竹縣、新竹市、桃園市和台中市為全台4大年輕城市;令人訝異的是,第5、6名的嘉義市和彰化縣,居然都比新北市年輕,排名第9的苗栗縣,也比第10名的台南市年輕化。
至於代表縣市綠能產業發展程度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成長率」,由彰化縣、雲林縣、台南市、宜蘭縣和花蓮縣名列前5名;若以裝置總容量來看,前5名依序是彰化縣、台南市、台中市、雲林縣和屏東縣。
彰顯縣市醫療資源的「每萬人口病床數」,前5名為嘉義市、花蓮縣、台北市、宜蘭縣和高雄市。「人口自然增加率」反映城市能否讓市民經濟負擔無虞而願意孕育下一代,全台「生產」大城為桃園市、新竹市和新竹縣、台中市和台北市;不過,全台除了桃園市人口自然增加率是正值(0.79%)外,其餘縣市皆為負值,少子化的問題可見一斑。
相對而言,「人口社會增加率」足以彰顯城市的吸引力,由新竹縣、桃園市、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拔得頭籌。近年來房價過高的台北市,出現民眾反向遷回的現象,倒是以往標榜所得高、出生率高、學歷高「三高」的新竹市,人口社會增加率反而降至第6名;基隆市民也不再被雙北市磁吸,人口社會增加率穩住全台第7。
至於治安面向,相較於其他指標,「無被害人刑案主動查處率」更能代表縣市警政人員能否主動積極地維持治安,值得鼓勵,以2024年榜單來說,台東為第1名、宜蘭第2名,嘉義市、嘉義縣及屏東縣分居第3至5名。
檢視地方財政狀況,嘉義市、台東縣和新竹縣、彰化縣、南投縣是「人均負債數」最低的5個縣市,而顯現地方創富能力的「地方稅收成長率」,由花蓮縣、新竹市、新北市、桃園市和嘉義市占居前5強。
民調反映民眾對於施政「看得到」的觀感,硬指標則挖掘出民眾難以一時體會的馬步工夫,《遠見》藉由9大競爭力、3大永續面向、116個指標,讓您更明瞭各縣市政府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