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擴大循環經濟影響力,促進永續新商機,花蓮縣邀請在地創生團隊,與《ESG遠見共好圈》參訪團,進行一場永續地創工作坊,在6家在地創生團隊簡報分享後,並共同進入分組交流討論,找出E (環境面) 、S(社會面) 潛在合作機會,創造永續新商機,發揮共善影響力。
擁有得天獨厚好山好水的花蓮,有機農地佔全國第一,以友善環境種植的水稻、雜糧特作、蔬菜、水果及茶等,在縣府全力輔導下新創轉型,並引入企業資源,媒合出最佳的事業夥伴。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長吳昆儒說,「花蓮米太好吃,吃了就會黏住,像是打出名號的玉山瓦拉米,就有玉山金控加入永續場域保育,水產培育所也是縣內魚苗生產及生態保護的重要基地,期盼透過這次的交流更多企業認識花蓮地方創生團隊,聽好想法成為好夥伴。」
進入小組討論時間現場一片熱絡,《遠見共好圈》成員運用市場行銷經驗及學術理腦力激盪,為在地創生團隊發想行銷計畫。好的永續創意就能吸引企業投資,在利用花蓮水力能源發展微水力發電的「廣太綠能」,微水利技術、以教育力量改變偏鄉孩子能力的「木想傢木工坊」、復育蘆葦有成推動藍碳的「協槓生活文化」,受到《遠見共好圈》多家企業青睞投資意願高,另外對永續旅遊及綠色產品採購也有高度興趣,樂意企業資源採購推廣。參訪團肯定花蓮縣政府對地方創生的扶殖,未來希望有機會拜訪縣政府,了解企業可以提供什麼合作,幫助地方創生。
廣太綠能小而美水力發電與自然共好
小而美微水力發電的廣太綠能,是以自然共好的綠能新創團隊,創辦人陳昶宇分享,從水流落差造成的位能轉換為動能,帶動水輪機,產生源源不絕的電力,被視為乾淨的自產能源。只要在有水地的地方就能發電,現階升級發電設備,預計與海韻智能合作、結合IOT及智慧電表進軍國際巿場,目標以農地為主的東南亞國家,期望全民共享綠電的商業模式更能加速巿場應用。
高階木工培訓 木想傢木工坊打造偏鄉孩子在地生根夢
用教育的力量改變孩子,打造一個偏鄉孩子在地生根的夢,是木想傢木工坊創辦人王嘉納的創業理念。花蓮玉里土生土長的他,原本是一位老師,25年教職中教導學生木工技術,有感如此給不了孩子未來,長大後只能離鄉打拼,毅然決然放棄教職決定創業,成立木想傢工作坊。培養孩子更高階木作技法,在玉里留下一個運作的產業,不用再到都市工作,願意留鄉,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故鄉。
改造廢棄老宅 練習曲書店從社福出發,擴大商街影響力
練習曲文創公司創辦人胡文偉於2015年來到花蓮新城鄉,在海邊與小孩們打棒球時,發現了在地許多單親和隔代教養家庭,因而接下總教練,讓孩子們實踐對棒球的喜愛,並將新城街區的老宅改建成練習曲書店,成了棒球隊小孩們課後吃飯、讀書的去處,而書店也因其本身的文化特質。此後也開啟承租村上多個廢棄空間,改造村落中因人口外流、經濟效益、城市發展而位在使用的閒置空間,其中包括豆花店、食堂、幼兒園等空間,2024山海百貨將開幕,透過農產體驗、社福教育、街區商業擴大影響力。
從嘴巴到泥巴有感體驗 天心茶莊永續經營
以金針花海聞名的赤科山,位在玉里鎮內,每年吸引遊客賞花、體驗採茶,享受道地農產美食。有感赤科山旅遊淡季太長,為拓展在地商機,赤科山天心茶莊創辦人張瑩潔,號召8位青年返鄉創業。張瑩潔從食農教育出發,親子走向大自然,享受五感體驗,除了盈利更兼顧環境永續,天心茶莊獲得特色農業場域旅遊認證,發揮碳匯功能。
復育蘆葦推動藍碳 協槓生活文化號召企業成為減碳好夥伴
你知道蘆葦吸管嗎﹖以開發天然材質的生活用品,朝向無塑地球理想邁進的斜槓生活文化,創業初衷以永續與環境教育為己任。承租河川地進行蘆葦種植,推動「碳稅碳權」。創辦人張震宇表示,目前在藍碳商轉仍不成熟,希望未來能通過與企業合作,投入更多資源復育蘆葦共同減碳,為環境永續做出貢獻。
永續時序栽種 原生好物農場致力土地多樣性
以有機栽培沖繩珍珠苦瓜、水果甜椒及各式季節蔬菜的原生好物農場,創辦人周畢英書因疫情結束旅遊事業,回家鄉務農。感嘆現在的故鄉秋冬聞不到乾淨的空氣到處農藥味,土地因蓋房子流失,青年流失至外地,決心創業。周畢英書不僅自產自銷,更運用過去工作經驗,成立部落契作蜂巢計畫,協助周邊小農販售。為讓農場永續經營,周畢英書致力土地多樣性產品生產,未來一到三年 建立小農培訓班,打入店商平台擴大商業模式,希望能號召加入成為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