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打群架你不聞不問,一條牛喘口氣你這麼在乎?哪有這種官員?「重畜輕人」,丙吉不下台好意思嗎?(本文節錄自《于美人說書》一書,作者:于美人,以下為摘文。)
丙吉是漢宣帝時的宰相,任期約4年(西元前59年到前55年)。
漢朝丞相的職務有幾個重要職責:一、上輔天子,調理陰陽;二、順合四時, 下督百官;三、撫育萬物,適時生長;四、為君盡忠,為民盡責。
有一個頗紅的節氣叫「小滿」,其實從小滿、芒種、夏至到大暑,這四個節氣還有一個說法叫「少陽」。丙吉就是選在少陽時節外出探訪民情。
走著走著,隨行人員跑過來報告丞相:「不好了,前面發生械鬥,已經有人死傷了,您要不要先下來看看?」
丙吉說:「不用,繼續走!」
車行不久,丙吉看到路邊老農趕著牛,這頭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
丙吉馬上讓車夫停車詢問:「這頭牛到底走了多少路,怎麼這麼喘?」
各位,這事如果發生在現代,隨扈若是立刻發限動,很快就會登上網路新聞,那麼,丙吉這個丞相恐怕要下台了。
為什麼?
百姓打群架你不聞不問,一條牛喘口氣你這麼在乎?哪有這種官員?「重畜輕人」,不下台好意思嗎?
還好漢朝沒有網路,丙吉才有機會說明。他當然也看出隨行官員的不解,丙吉的說明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路人打架,警察局會來處理,處理的好不好,在年底會有考核結果。但是,『問牛』這件事非同小可,現在是少陽時節的氣候,牛不應該如此喘息,除非這頭牛生病或者走了太遠的路。如果兩者都不是,牛卻這樣喘氣,那麼今年的節氣恐怕會失調。氣候變遷對於農業生產會有影響,事關民生,關乎國之大計,我不能不停車詢問清楚。」
後來「丙吉問牛」這句成語,就被解釋為丙吉看到牛的異常,想起天氣變化、影響民生,讚揚官員分層負責、各司其職、關心百姓疾苦。
但是,明朝馮夢龍卻認為丙吉「問牛不問人」,是迂腐!
你認為呢?
PS :農夫後來有解釋,原來這頭牛因為生病,趕了好遠的路要去看獸醫。好險!與氣候無關,丙吉這才鬆了一口氣!
延伸閱讀
《漢書.丙吉傳》節錄 ◉ 東漢.班固
吉又嘗出*1,逢清道*2群鬥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3獨怪之。吉前行, 逢人逐牛*4,牛喘吐舌,吉止駐,使*5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6,或以譏吉,吉曰:「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 歲竟丞相課其殿最*7,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8,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9,恐牛近行,用暑故喘*10 ,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11 ,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註釋
1.吉又嘗出:嘗,曾經。全句意思為丙吉又一次外出。
2. 清道:清淨道路。
3. 掾史:掾讀音同願,掾史是輔佐官吏的通稱。
4. 逢人逐牛:遇到有人趕牛。
5. 使:派遣。
6. 前後失問:前後兩件事該問的不問,不該問的卻問。
7. 歲竟丞相課其殿最:歲竟即歲末;課為評定考績;殿最,古代考核政績,殿為下等,最為上等。
8. 不親小事:不親自處理小事。
9. 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現在還是春天,天氣理應不會太熱。
10. 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擔心牛沒走多遠,就因太熱而喘氣。
11. 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三公此指丞相。全句意為丞相的職務是調和陰陽、治理國事,節氣失調的民生大事是丞相應該擔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