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回專欄〈15家粒子治療中心,對病人會有怎麽樣的影響?〉,我試圖讓讀者了解,粒子治療只不過是放射治療的一種,而且,粒子治療只對於少數兒童癌症及成人罕見疾病而言,會有好處,對於絕大多數常見的癌症病人而言,還沒證實粒子治療會比光子IMRT治療效果更好,存活率更高。因此,粒子治療在台灣的需求量並不大,台灣最多只要一家粒子治療中心,提供全國適用的病人,就己經綽綽有餘了。
然而,醫界的軍備競賽在台灣早已不是新鮮事,大多時候,軍備競賽並不代表重要的醫療發展。譬如,非常貴重的粒子治療儀器,雖然炫目耀眼,但是,對於99.9%以上的台灣人口來說,是完全不相干的東西!其實,另外一則不顯眼的醫藥新聞,才跟絕大多數民眾的生命息息相關,才真正值得台灣全民去關心!
感染科醫生,將決定院內病人的生存率
上個月,聯合報報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的最新調查,發現醫學中心「克雷白式桿菌」抗藥性比率達38.4%,區域醫院更高達48.9%,較前一年快速上升。台灣感染症學會祕書長黃建賢說,目前全台感染科醫師缺口己高達八百多人。而感染科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則說,「外科手術開得再好,一旦病人發生抗藥性細菌感染,一切都白費了」。
他的意思是說,在一所醫院裡,如果感染科醫師人力不足,就沒辦法好好執行院內感染管制、抗生素管理等工作,住院病人就很容易發生抗藥性細菌感染,就算病人手術成功了,卻可能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失去生命,就是很大的不幸。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算,大約有27%住院病人或42%加護病房的病人是因為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而死亡。足見感染管制、抗生素管理的重要性!
另外,衆所周知,血汗醫院早己是台灣大型醫院之代名詞。因為台灣醫院的住院病人與護理師的比率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台灣護理師所照顧的住院病人數往往是歐美國家的兩、三倍之多。而根據歐美醫院的研究發現,護理師每多照顧一個病人就增加7%的病人死亡率,這是不可忽視的數字。
我想在此向讀者說明的是,一所醫院的存在是為了恢復病人的健康,如果這所醫院,不能夠確保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就失去它存在的意義了。而要維護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具備足夠的醫事人力(感染科醫師、護理師只是醫事人力的一部分)。
更直白地說,達文西機器手臂及粒子治療儀器等昂貴的軍備,從價格到形體設備看起來都威力十足,而很容易引人注目。然而,一所醫院是否擁有達文西機器手臂,大概不會影響任何病人的生命。除了極少數罕見疾病,一所醫院是否擁有粒子治療儀器,也不會影響其他一般常見癌症病人的存活率。
但是,民眾必須要深深認知的是,一所醫院如果沒有足夠的感染科醫師、或是沒有足夠的護理師、以及其他的醫事人力的話,病人住院時,死亡率就會增加許多許多。
如今,台灣醫院卻熱衷於「軍備競賽」,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人力配備,豈不是捨本逐末!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