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中略見曙光」是最能貼切形容近期投資市場的一句話,隨著美國公布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7.7%,不僅低於市場預期,年增幅度也是2022年以來最小,終於刺激台美股市反彈向上,數月以來被高通膨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投資人,彷彿撥雲見日般能短暫鬆口氣,那2023怎麼看?
FED示警經濟衰退機率攀升,2023年投資人無法掉以輕心
罕見的高通膨率帶動急劇升息,在2022年變成常態,重擊了市場與投資人,雖然根據芝商所(CME)最新Fed Watch顯示,12月升息三碼機率已降到19%、兩碼機率攀升至81%,且升息循環終點有望落在2023年3月,代表升息可能放緩,但投資人仍無法掉以輕心,因為2023年第1季可能還有2大危機。
通膨仍是隱憂,雖受低基期效應影響,不少人預估2023年將看到通膨終點;但美國銀行11月初針對基金經理人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認為未來12個月全球通膨將下降,但有92%的受訪者預計會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情景,也就是經濟成長放緩、通膨高於平均水準。
通膨讓央行貨幣政策更顯緊縮,相對壓抑經濟的成長,加上供應鏈吃緊等其他因素影響,經濟衰退的壓力更是迫在眉睫。根據美國聯準會(Fed)11月會議紀錄顯示,受到消費者支出和全球經濟減緩等影響,2023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機率上升至近50%,這是Fed自2022年3月升息以來,首度出現的示警動作。
平衡風險表現傑出,兼顧股債配置還能創造收益
面對通膨、升息及接下來可能的成長降溫風險,保有一定的投資彈性靈活度,如何精選標的,是投資人在2023年仍有機會在市場中破冰前行的投資策略。尤其當未來若通膨降溫、升息放緩、央行貨幣政策從緊縮轉向寬鬆,股債資產的負相關性將回復正常化,債券可望重拾抵禦風險的功能,若搭配有選股能力的主動式基金,將能在市場波動中,達到進可攻、退可守的作用。
同時兼顧股票與債券,持盈保泰還能創造收益的境外平衡型基金,也是投資人可考量布局的標的之一,2022年以來,境外平衡型基金持續受投資人注意,平均表現超越大盤,24檔境外平衡型基金過去一年平均僅小幅虧損5%,較其他類型基金相對抗跌,其中有三檔基金保有正報酬,而名列第一的富蘭克林坦伯頓穩定月收益基金績效則超過7%,反應出經理人卓越挑股擇債、進出場決策的能力,而近1年與近2年績效也優於同類型基金。
布局價值品質兼具的股票,搭配分散風險的債券,2023表現可期
面對變化詭譎的2023年,市場預估富蘭克林坦伯頓穩定月收益基金仍能繳出優異的表現,主要在於2大策略。
首先是布局價值品質兼具的個股,雖然升息讓股市震盪、個股本益比與股價皆大幅修正,但翻開財報,仍有企業維持不錯的獲利水平,每股獲利成長仍約有6%左右,若供應鏈吃緊可望在2023年第1季緩解,個股有望反彈。例如美國具備相對健康的消費者與企業資產負債表,有具備價值與高品質特色的防禦性標的,在景氣下行中仍有機會保有相對穩定的獲利、股利與現金流。
此外,2022年雖出現股債雙跌現況,但在貨幣政策有機會走向寬鬆,當股債資產的負相關性將回復正常化後,債券前景相對可期。但在布局策略上,投資級債因其殖利率具吸引力且風險狀況良好,具備分散風險的優勢;而美國公債因十年債殖利率已與基金所持有許多普通股股利相當,也具有風險分散及規避股市下檔風險的特色。
在即將邁入迷霧籠罩前景2023年的此刻,想穩步前行且度過危機,運用股債配置的彈性靈活操作,以平衡型的投資策略來降低波動風險,才能讓投資人的資產抓穩成長的收益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