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市區、休閒的海岸、清新的山林,從不同角度看桃園這座城市,都能真實感受到它的美好,細細體會鑲嵌在風景中的點滴建設與服務,便會發現──「我家住桃園」,是幸福的代名詞。
近年越來越多青壯人口移居桃園,回顧桃園升格以來的改變便可窺知一二,多項前瞻性的建設完工、豐沛的就業創業資源、具發展性的工商環境吸引企業投資、良好的育兒環境、多元的專屬服務、永續的環境守護等,吸引許多人移居桃園,桃園從幼兒到老年的照護、從經濟發展到永續經營,考量在地特色貼近市民的有感政策,持續的進步使桃園自然人口逆勢成長,成為全臺最有活力最宜居的城市。
從生存到生活 青年築夢的城市
對青壯族群來說,居住正義、生育支持、就業穩定是城市宜居關鍵,自升格以來,桃園人口成長超過21萬人,生育率為六都第一,是年輕族群工作、生活、實現夢想的首選城市。截至2022年桃園已有7處社會住宅完工,透過積極建設社會住宅、提供租金補貼、包租代管等計畫,讓年輕族群可以享受高品質、高CP值的居住環境。
為支持年輕家庭,桃園率全國之先開辦「333育兒政策」,並接軌中央「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在公托資源及補助、親職輔導、教育量能等不落人後,至今桃園已累計增設109所公共化幼兒園,增加約1萬3,000個入學名額,成長速度為全國最快。
就業創業部分,除有鼓勵青年在地就業職訓的「就業讚」、「學習讚」、「證照讚」等補助方案,陸續設立青創指揮部、安東青創基地等,開放空間給青創團隊租用,設立單一窗口提供創業諮詢或與企業媒合,讓青年創業路上不孤單!另外桃園航空城計畫進入實質開發階段,「亞洲.矽谷」計畫正與國家前瞻產業接軌,優先產專區引進六大產業,打造桃園智慧產業鏈。
平衡建設與環境 乾淨的永續城市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功能多樣化的公共設施、穩定的基礎建設,都是市民生活的幸福感來源。為打造安全便利的交通環境,桃園與中央合作推動國道及快速道路建設,達成交通網絡三橫三縱目標;而桃園捷運三心六線建設正如火如荼展開,加速實現北北桃一小時生活圈;鐵路地下化工程除將既有的桃園、內壢及中壢車站地下化外,再增設鳳鳴、中路、桃園醫院、中原、平鎮等站,將大幅改變桃園城市風貌。
此外,為落實SDGs永續發展目標,桃園不只持續發展綠電、推廣低碳運具、進行生態造林等,更將智慧科技導入基礎建設來實現淨零碳排,至今桃園已全面更換16萬盞智慧低耗能LED路燈,每年減少約7.5萬公噸的碳排放及1.7億元的電費,不只減少碳排放,也以更具效能方式維護。
更高的生活品質 打造城市新樂園
除了提升硬體建設及軟性服務外,將一座城市融入藝術文化,規劃公園綠地也讓市民覺得生活更有品質,有別過往工業大城的印象,這些年桃園的藝文館舍、公園建設成績亮眼,桃園總共有30 座以上的城市故事館群、近800座公園,其中大有梯田生態公園,是全臺首座以低環境衝擊工法打造的農村生活體驗公園,在2022年榮獲全球卓越建設金獎,以墨池、硯台為意象打造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也獲得該獎項肯定。
此外,桃園匯聚了閩南、客家、原民、新住民等族群,為存續各族群文化內涵,桃園持續整建修復歷史建物及辦理特色活動,不僅保存了文化,更促進交流並帶動觀光,像是近年來完工的「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臺灣客家茶文化館」與「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等,以不同角度詮釋客家文化,2023年桃園更將舉辦「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呈現兼容在地與國際的客家文化。
全新的市政專刊《桃園式·蛻變的城市》,打破傳統出版品形式,以繪本的溫柔插畫,搭配有溫度的角色故事,述說桃園建設的進步與發展,讓市民更容易親近市政。故事鏡頭透過青年、兒童、長輩的視角切換,把「住桃園」的日常勾勒描繪出來,帶著讀者一起走入城市場景,品味每一刻便利、每一項服務、每一處精彩,感受到幸福就在日常。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