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印度搶位第5大經濟體!莫迪靠4大支柱打敗習近平?

丁學文
user

丁學文

2022-05-26

瀏覽數 1,050+

印度總理莫迪。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印度總理莫迪。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很多人喜歡用中國龍、印度虎來比喻中國和印度的競爭,但我認識的一個印度朋友告訴我印度更像是一頭大象,而中國和東協諸國才像老虎,大象動作雖然不如老虎快,卻更加的敦實。事實到底如何?沒人說得準。

但時序進入2022年,明明全球經濟籠罩在通貨膨脹的陰霾中苦不堪言,但我們看見印度利用俄烏戰爭一躍成了俄罗斯石油的最大進口國,還把這些石油精煉加工後轉運歐洲賺的滿盆滿缽;我們還看見印度的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54.7,已經連續擴張了九個月。莫非印度這隻大象真的厚積薄發,迎來了屬於它的一個時代?

印度崛起!莫迪功不可沒

事實上,印度在經濟方面的嘗試和轉型擁有著得天獨厚的特殊性質,而且很容易讓人想起19世紀的美國:一個巨大的全國市場正冉冉升起,企業莫不積極想從規模經濟中迅速成長,人口流動轉移著數千萬的赤貧人口;一群富裕但飢渴的消費階層正在崛起,整個國家正以新科技為基礎的被建立了起來。 

你有機會到印度,會發現擁有巨額投資實力的企業大佬們熱衷在媒體或峰會中談論著他們即將成為印度的洛克菲勒或卡內基。

當莫迪在2014年開始他的第一個總理任期時,印度還只是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但接下來七年,它成長了40%;在全球的大型經濟體中,只有中國的53%表現比它好。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今年的8%經濟增長率很有可能是全球表現最好的。 

該報告並預測,到2027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現在的印度股票市場規模衝到了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更重要的是印度今天擁有了超過100隻以上的科技獨角獸,只落後給美國和中國,位居第三。

《經濟學人》封面。圖片取自The Economist臉書

《經濟學人》封面。圖片取自The Economist臉書

不錯,光看封面設計,大家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期有關印度崛起的《經濟學人》內容,在橘黃的背景前,我們看見印度總理莫迪開著一台他大力鼓吹的電動三輪車(嘟嘟車)奮力的飛越過一大排的廢棄車輛上方。

上面兩排黑色補充文字,大字寫的是「India’s moment 印度的轉捩點。」小字則是「Will Modi blow it 莫迪會不會搞砸它?」

文章一開始就說一股新的力量匯合將在未來十年改變印度的經濟現況,進一步改善14億人的生活,並同時改變整個亞洲的力量平衡。 

科技飛躍、能源轉型和地緣政治的轉變正在幫印度創造新的機會和新的模式來解决看似棘手的問題。 這一切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印度那個充滿煽動性質的政治格局。

隨著科技成本的下降,印度推出了一套全國性的「Tech Stack科技堆棧」:一套由國家贊助的數位服務,將普通的印度人與電子身分、支付和稅務系統以、銀行帳戶完整的聯繫了起來。

這些平臺的迅速採用正推著大規模、低效、不正規的現金經濟進入了21世紀。它還利用矽谷精神與全球資本連結,讓自己成為了全球第三大的新創企業新興大國。

此之,全球變化正在創造更大的商業部落。在雲計算和全球軟體短缺的幫助下,科技服務行業的規模在十年內翻了一倍。除了印度,西方企業每年還能在哪裡找到50萬名新的軟體工程師?另外,一場再生能源投資熱潮正在發生:印度在太陽能安裝方面排名全球第三,並且是氫能源的先驅。 

隨著全球各地的供應鏈重組以及减少對中國的依賴,在260億美元補貼計畫的幫助下,印度想要成為製造業基地的可能性越來越可能。

印度還找到了一個將更多資金重新分配給過往對經濟改革無感群眾的變通辦法:那就是一個直接、及時的數位福利系統,印度透過這個系統在36個月內匯出了2000億美元給9.5億的印度人。

不諱言,在這些數字背後仍然隱藏著各種的起落和激烈的爭議。種族、政治、金融與疫情等都在拉扯著印度經濟的向上提升。

但經濟學人仍然在Briefing專文中指出了隨著疫情的逐漸消退,觀察四大支柱的持續性攸關著能不能支持印度未來十年增長的可行性:這包括了正在打造的巨大全國市場;藉由再生能源轉移和供應鏈遠離中國的工業擴張;在科技服務方面的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以及為印度數億人提供的高科技福利安全網

印度當地的電動三輪車(嘟嘟車),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印度當地的電動三輪車(嘟嘟車),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印度靠四根支柱,有機會打敗中國? 

具體而言,印度繼續增長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就是那個巨大的全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更多的企業和消費者正在開始使用著現代的金融體系,這正迅速取代了原本的現金交易市場和不正規的企業。

印度新增長的第二個支柱是印度工業,印度一直夢想能夠成為世界的工廠,但過去十年,由於所有企業的企業投資都停留在GDP的9%到12%的水準,製造業占產出的比例更是停滯在17%到18%之間,這讓印度目前為止僅占全球商品出口的1.9%,但擁有大量現金流的大型企業正在改變這種狀況。

印度的第三根支柱建立在一個長期存在的優勢之上:科技。印度的IT服務和外包行業在過去十年規模翻了一倍,現在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2300億美元,這使得印度成為世界第五大服務出口國。 

第四個支柱就是已經推出的數位福利規劃,印度已經推動了大約300個讓印度人脫貧的執行計畫,從就業支持到化肥的補貼,這些款項採取直接撥款到人們帳戶的數位方式,這成功减少了官僚主義,而且促進了驚人的消費支出。

在這幅景象的背後主導者目前就是印度人民黨(BJP),它既受益於全球的趨勢變化及其當前累積的基礎,但也聰明的通過支持科技產業和直接福利來堅持把收縮非正規經濟的痛苦任務完成。但莫迪的領導既是穩定的源泉,也是一個威脅。 

其中一個風險是印度人民黨對穆斯林的存在敵意,靠敵意鞏固的政治基礎恐難始終持續。此外,莫迪還縱容親信,對批評他的人毫不留情,甚至慫恿官僚機構壓制媒體和法院。 

印度有機會為全球商業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新市場,甚至另外一個製造業的基礎,並在亞洲創造一個更大的制衡力改變全球現在的力量平衡。命運、持續和務實的决定已經為未來十年創造了一個嶄新機會。那是印度和莫迪得之不易才盼到的難得機會。

我的想法?

隨著全球經濟的步入衰退,印度能不能獨善其身,通貨膨脹飆升和全球貨幣緊縮會不會影響印度接下來的發展?莫迪的強勢統治風格會不會說變就變?政策的持續性穩不穩定?國有企業的改革、電力系統的不可靠和教育的普及度會不會改善?這些都是印度崛起的重要觀察重點。

而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確實令人不安,強烈的意識形態和一觸即發的保護主義,讓印度根深蒂固的恐嚇文化成為商業世界的一個隱憂,媒體的言論自由以及司法的獨立運作會不會受到壓制,並進一步讓全球資本或跨國企業卻步?

但,我看見現在的印度,確實舉國上下都相信莫迪正在努力恢復印度的偉大。對他來說,這包括了犧牲其他族裔來增强印度教的自豪感,還包括建立一個大型、一體化的高科技經濟體。雖然這兩個雄心壯志目前暫時因緣錯會的走在了一起,但事實也可能並非如此。 

你去問問印度的大型企業家族和各領域的科技新創們,他們肯定更希望看見的是印度的經濟現代化真的能在莫迪奉行的政治分裂中幸運的得以持續。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原載於2022年5月16日《經濟日報》,本文獲授權轉載)

你可能也喜歡

憑數據決策 × 用AI造局 從0到1的行銷文藝復
數位專題

憑數據決策 × 用AI造局 從0到1的行銷文藝復

在Google表示2024將取消第三方Cookie,除了疫情期間的加速數位化,以及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個人隱私,品牌在D2C時代能如何掌握顧客的興趣、喜好,做到精準行銷?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