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戰況不如莫斯科計畫,但俄軍從開戰前後就展開了一系列戰場上下的「混合戰」攻勢,這種新形態的現代戰爭方式,包含哪些元素,又如何替俄羅斯創造優勢?
2月24日俄羅斯進軍烏克蘭同時,除了陸海空三軍攻勢,俄羅斯網軍也發動多層次進攻。烏克蘭政治、金融、軍事、媒體和許多基礎設施的網路系統,都遭DDoS攻擊阻斷服務,國際輿論俄羅斯也與各大媒體展開假訊息大戰。
一張照片的資訊戰攻防
美籍獨立攝影師史汪(Wolfgang Schwan),前往戰況激烈的哈爾科夫近郊城市,拍下奧蓮娜庫列洛( Olena Kurilo)的照片,這位受俄軍轟炸波及受傷的女士,立刻成為各大國際媒體採用的頭條,這張照片也成為俄烏戰爭的最佳寫照。
俄羅斯駐聯合國副大使Alexander Alimov馬上透過Twitter反擊,稱這名女性是演員,並貼出另外兩張樣貌相似的女性出現在基輔其他場合的照片,俄羅斯媒體也傳出Olena照片是用2015年頓巴斯戰場舊新聞合成。
❗️How to make a fake. Western MSMs have been making rounds of this ⬇️ photo of a ‘wounded’ woman with suspiciously unnatural pomegranate blood make-up. Now it turns out she is a staff member of the infamous 🇺🇦72nd Info Warfare & PsyOps Center. 🇺🇦Producing lies. Don’t buy! pic.twitter.com/byJzRTxz1I
— Alexander Alimov (@A__Alimov) February 28, 2022
不過美國獨立新聞網The Intercept指出,Olena受訪當下除了Schwan,還有另外兩位獨立記者Justin Yau和Alex Lourie,且是直接透過相機拍攝和錄影採訪,因此可確定照片來自2月28日的卡爾科夫近郊,此外Alimov副大使提出的對比照片人物,長相與Olena Kurilo本人有相當差距。
利用假消息抹黑真相,主要目標並非顛倒黑白,而是提供親俄群眾口水戰的資源,並爭取中立族群,創造「美俄一樣爛」認知。現代人習以為常的網路筆戰,其實正是俄羅斯混合戰的其中一環。
混合戰是什麼?
「混合戰」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國防大學教授法蘭克霍夫曼(Frank G. Hoffman)2007 年提出,是指融合傳統、政治、網路和不對稱作戰,搭配外交、法律、假訊息或干擾選舉等方式,達成政治目標,並可躲避後續責任和報復的新型戰爭模式。
而混合戰與灰色地帶衝突(Grey Zone Conflicts)雖然概念類似,但灰色地帶衝突並不包括混合戰也採用的正規戰爭手段。因定義仍有許多爭議,目前混合戰、灰色地帶衝突和非正規戰爭(Irregular Warfare)等名詞經常混合使用。
「認知控制」是混合戰核心目標
2003年俄羅斯年度國防白皮書也說明,未來俄軍行動將融入各種非傳統手法,包括運用假訊息、網路攻擊和代理武裝勢力(Proxy Forces),搭配傳統武力,快速摧毀或控制敵方通訊、政經和軍事中心,讓對方指揮失能後完成目標。
前俄羅斯參謀總長瓦列里.格雷希莫夫(Valery Gerasimov)詳細說明俄羅斯混合戰略的框架、狀態分類和操作方式,這理論在愛沙尼亞、喬治亞和克里米亞都獲得驗證,因此歐美稱這套戰略為「格雷希莫夫主義」(Gerasimov Doctrine)。
格雷希莫夫指出,混合戰的各種手法運用,目的是進行「認知控制」(Perception Control),從國際、民間等所有管道,盡可能創造出對目標國政府不利的認知,進而對該國領導階層施加壓力,甚至分裂內閣團隊,最終做出對俄羅斯有利的決策。
目前俄羅斯混合戰的策略運用,特別強調運用非軍事手段,擴大目標國家的內部爭端,以便執行認知控制,主要手段有11種,這些認知控制手段,必須從備戰、執行到完成目標期間視情況調整使用,且不能中斷,否則控制效果很快會消失。
混合戰於俄烏戰爭應用
俄羅斯總統普丁2021年7月表示俄羅斯、白羅斯和烏克蘭都是東斯拉夫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烏克蘭成為獨立國家沒有意義,且多年來一直試圖改寫歷史,對莫斯科而言是不可接受的行為。
今年2月電視演說,普丁指責烏克蘭成為新納粹主義氾濫的國家,在頓巴斯地區對當地俄裔居民進行種族滅絕,因此俄羅斯有義務人道干涉,並正式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
大軍集結過程俄羅斯運用混合戰策略,不斷釋出前後不符訊息,並多次否認出兵烏克蘭,大軍集結純粹是為了演習,普丁和內閣官員多次嘲諷西方刻意誇大俄羅斯威脅,只是為了引發戰爭削弱俄羅斯。
尤其彭博社2月4日意外登出俄羅斯進軍烏克蘭的假新聞後,事後雖然馬上撤下並發道歉聲明,但也讓俄羅斯官方媒體大肆嘲諷,使俄軍戰前準備階段許多跡象遭其他訊息掩蓋。
同時間俄羅斯大軍集結在邊境城市別爾哥羅德(Belgorod),進逼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除了對基輔當局施加壓力,也誤導各界認為俄軍若要出兵,目標將是徹底控制頓巴斯地區,複製克里米亞模式。
因此從2021年底到2022年2月中,烏克蘭始終在戰爭是否爆發間猶豫不定,總統澤倫斯基直到2月初,仍多次公開反駁歐美的開戰警告,表示烏克蘭情報顯示沒有立即戰爭威脅,烏俄兩國仍在進行外交談判,可見俄羅斯混合戰策略開戰準備階段成功拖延了基輔的反應時間。
美國首次公布俄軍將在2月16日全面進攻後,俄羅斯為混淆國際視聽,2月15日宣布部分演習部隊撤回原駐地,並透過官方媒體釋放部隊撤回的影片,使多數國際媒體認為危機或將結束。
2月21日普丁突然宣布將在頓巴斯地區進行「特殊行動」,並再次聲明沒有占領烏克蘭領土的意圖,加深各國認為這是克里米亞模式再現,美國甚至沒有第一時間認定俄軍出動是侵略行為,直到俄軍借道白羅斯進攻基輔後,全球才確認俄羅斯真正意圖是推翻澤倫斯基政權。
台灣必須學會應對混合戰攻擊
以目前戰況而言,當初俄軍若將戰略目標鎖定在頓巴斯地區,用近20萬兵力壓境應不會太困難,但普丁試圖把克里米亞模式放大到烏克蘭全境,將基輔當作賽凡堡執行斬首戰術,規模遠超過俄羅斯過往混合戰經驗總和。
因此目前俄軍陷入泥淖,並將戰術轉回車臣時期傳統戰術,地毯式轟炸後再以陸軍占領,顯示這次對烏戰爭的混合戰策略,失去以往速戰速決優勢。
雖然俄軍準備階段相當成功,但普丁對烏克蘭高層官員和軍民反抗意志評估錯誤,使斬首戰術失敗,戰事拖長讓後勤調度跟不上需求,也失去格雷希莫夫主義的認知控制效果。
儘管這次行動,俄羅斯混合戰不如以往成功,但近20年發展的混合戰技術,已成為中國解放軍全力發展的參考目標,台灣可在這次衝突觀察混合戰技術的新應用,並儘快發展完整應對措施,包括資訊安全防護、假訊息快速反應及更深入的情報分析和輿情掌控,畢竟台灣面對的不是「小粉紅」而已,而是真正的「網路軍隊」。
本文轉載自2022.03.14「科技新報」,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