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一天只吃兩餐的緣故,59歲的千鄉萬才科技公司總裁林光信身型瘦長,一眼望上去似乎只有40多歲,氣質像個文人雅士,不像企業家。
2003年底,原本和他一起實踐理想,企圖把中國的窮鄉僻壤打造為網路城鄉的溫世仁驟然去逝後,林光信不得不承認:「面對現在的局面,感覺很孤單。」
2000年,當時在英業達集團天津公司擔任總經理的林光信,因為公司裡一位年輕員工遠赴偏遠山村擔任志工教師,帶回令人鼻酸不已的故事後,林光信決定親自到這個名叫「黃羊川」的村落看看,沒想到,這麼一跨出去,就此改變他的人生。
雖然林光信早在1993年就來到中國工作,當時大陸經濟還十分落後,但黃羊川窮困的情形還是讓他嚇了一大跳。當他看到當地學生只能在冬天喝冰冷的生水配家裡帶來的乾硬饃饃時,他立刻請校長估算讓全校學生每天都喝得到熱開水的燃料費,以及每星期都可以吃到一次肉的預算,然後立刻掏腰包每月捐助3000元人民幣。這就是他與黃羊川的開始。
動人的感召力
每次來到黃羊川,林光信都會找黃羊川職業中學老師胡萬龍,一起到各村落的山區人家探視,實地查訪需要幫助的人家,為老人家打氣,鼓勵老年人支持年輕人做自己的事。幾乎每位村民都變成他的朋友,年輕人常常透過電子信件往返向他抒發心得,林光信因此擁有許多忘年之交。胡萬龍說:「他會一直鼓勵到別人相信他為止,很多人都因為他的行動力與感召力,努力去達成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
談起林光信,住在山區的小學老師李興江對他感激得五體投地。幾年前,李興江尚在念小學的二女兒忽然得了腦瘤,夫妻倆為了愛女放下所有工作,把其他兩個孩子安頓在親戚家,帶著原本要拿來蓋新房的存款到蘭州大醫院為女兒治病,一年之後存款全部告罄,可借的地方也都全部借遍,當醫師告訴這對父母,唯有進行腦部腫瘤摘除手術才能挽回女兒的命時,這對夫妻商量後決定各賣一顆腎臟,換取女兒龐大的手術費用。
當時林光信輾轉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前去拜訪李興江,透過網路號召其他各地善心人士一起捐助,在短期內籌到足夠的手術費。雖然手術完成後,李興江的女兒還是過世了,但是為了報答林光信的恩情,千鄉萬才公司後來在黃羊川推動「西才東用」計畫,多虧了李興江走訪山區所有人家,發動親朋好友一起來支持這項計畫,才得以順利進行。
硬是不改初衷
儘管「得道多助」,但沒有溫世仁的「千鄉萬才」工程,畢竟日益舉步維艱。
溫世仁過世後,林光信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繼續堅持他和溫世仁當初的理想,畢竟無論是資金的投入或者是計畫的方向,許多事是後來接手的人無法理解的。林光信說,這就好像拼圖,你要全部拼起來才能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只從某一個角度看就無法理解。
林光信說, 溫世仁在世時, 他的魅力與財力讓別人相信他可以做到; 但是溫世仁過世後,很多人會喪失信心,怕千鄉萬才的計畫停擺, 也有旁人建議走不一樣的路來創造利潤, 但是耿直的林光信對這一點特別感冒,他在各個場合中總是不斷重申溫世仁當初的理想,他說:「我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守節,如果不堅持,那麼現在做的事就跟一般企業沒什麼不一樣,喪失原先社會創投的精神。」
身為千鄉萬才公司總裁,現在的林光信變得忙碌沉默,他把全副精神放在如何讓這個「始於公益、止於盈利」的公司能夠自食其力,再把賺來的錢繼續回饋在窮人身上。
理念的傳教士
所有的人都佩服他助人的精神,卻也有人質疑他的方法太「ㄍ一ㄥ」,不懂得繞個彎去建立良好的政商人脈才好做事。
對這些批評與質疑,林光信都了然於心,他不斷提到「社會創投」(social entrepreneur志工企業家)的理念,闡明他自始至終的立場就是希望透過社會創投的形式,不僅讓企業可以賺錢,還能繼續回饋給窮人,「這就是為什麼千鄉萬才的名稱是公司而不是基金會,因為它不是靠募款運作的慈善事業。」
面對現狀,林光信特別懷念溫世仁在世時候。對於溫先生與他一手成立的千鄉萬才科技公司,兩人總是相談甚歡,彼此的理念與想要改善社會的心情相同,「雖然不斷遇到挑戰,溫先生的個性更是『朝令朝改』,隨時都有新的想法出爐,立刻就要推陳出新實踐,但是彼此目標是一致的。」
林光信說,幫助人遇到的挫折實在太多了,有時候對方也不見得感激你的作為,但是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他力行愛人如己的觀念。林光信個性耿直,認識他的人從他的大學同班同學到身邊的友人,都對他熱衷的態度特別印象深刻,只要是他認定有意義又重要的事情,他可以像傳教士布道般不斷說明,直講到對方領悟為止,就算沒有完全領悟,也會被他的精神折服。
從2000年接觸開始,林光信到黃羊川已經不下八十次,無論是炎炎乾燥的夏日,或是白雪紛飛零下20幾度的冬日,農民們在農地抬起頭,經常都會看到林光信騎著馬的修長身影,在山裡穿梭。道路再孤單,他還是執意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