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化愈來愈快速,人們,卻愈來愈寂寞,看似被濫情充斥的感官,心靈卻更渴求純情。
對於30 世代來說,愛情是渴望,也是孤寂;愛情是經驗,更是課題。
究竟什麼是愛?愛能永遠嗎?為何那麼多人大嘆真愛難尋?隨著世代的改變,愛情也會換上不同面貌嗎?《30》雜誌專訪以犀利觀點著稱、暢銷作家胡晴舫為大家說「愛」。
她說,愛情是人類唯一知道飛翔方法,無須翅膀,不必機器,也不用祈禱神的幫忙;每個人都在期待愛情的發生,終於讓另一個人心甘情願、無條件盲目了眼睛,看見你的絕對價值,唯有那一刻,再卑微的人類也有偉大的可能。
愛情讓人快樂,看見生命真諦。可是,愛情也像一塊浸飽的海綿,輕輕擠壓,憂傷,大量湧出,心碎,是人類無法快轉的情緒。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愛情,這是為什麼?
20 幾歲的蛋白質女孩,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偶爾說些無傷大雅的謊話,在愛情追逐遊戲中盡情嘲諷都會男女。
女孩們耍壞,並不是因為她們是壞人,而是與所有其他人一樣,缺乏安全感,只好用盡身、心每一個器官,要在愛情的浪頭中活下來。
10 年過去了,有人順利走進婚姻,有人還是單身,當身邊的姊妹們紛紛談論起奶瓶、尿布與小孩,才開始有了一種奇妙的感覺,感覺生命的列車正在換軌,只是,你依舊沒有找到你要的那個人。
觀察愛情百態的暢銷書作家王文華,最近出了新書《50個女朋友》,長大的蛋白質女孩,有人從一個人走入婚姻,有人一個人還是一個人,有人從婚姻中又變回一個人……。
愛情,多難求?你說,現在人談戀愛,太開放、太功利、太快速,讓你跟不上腳步!愛情,有多可貴?你說,進入婚姻中,大多就會變了樣!愛情到底有哪些模樣?王文華怎麼看,以下是兩人專訪的精彩摘錄。
胡晴舫談愛的機率
當一輩子等著「對的人」出現了,那就是真愛嗎?這裡面有機率問題。
就算是新世代,愛上彼此的方式還是一模一樣。
有部電影《戀夏500 日》跟新世代愛情觀有關,故事非常老套。男孩子從小就認為,世界上的人是配對出生,所以一輩子等著對的人出現。他本來該當建築師,結果去當廣告文案,有天公司來了個女孩,他無可救藥愛上那女孩,他跟那個女的說:「 I love u」, 那女的說:「That’s nice」。
兩人就像男女朋友一樣交往,最後女孩還是離開了。一個月後,她認識了另一個男孩,準備結婚,男主角很傷心,問女孩為什麼?她說:「 覺得對了!」後來男主角辭掉工作,追尋建築師夢,面試時,又碰到一個女孩子,又開始愛了,他忽然領悟,愛情不過是機率問題。
這跟女孩子買東西一樣,每天經過很多漂亮的商店,一時意志軟弱,就進去買了外套,有時買了後,回去可能就後悔了,有時意志堅強,就是不買,等到季節過了,就會想「唉呀!當初要是買了有多好」。可是就算妳買了,回家可能也只穿兩次,所以愛情的一時迷惑程度很高。
它發生的那個交錯點,給你的影響很大,然後人生會改變,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這是愛情最大的力量。並不是說,這個人要跟妳在一起很久,重點是他改變妳,幫助妳成長,一個情人,就像一本好的書一樣,就算他離開了,他還是跟著你一輩子。
等待的愛
當愛情的證明愈來愈難,大家對愛情就特別渴求。
有人說,這一代人對愛情太不切實際,我會換一個說法,因為他們必須放棄或是妥協的東西愈來愈少,以至於對愛情的期待愈來愈純粹。
以前的人比較願意相信,對方給了鑽戒,一定很愛我,才願意花那麼多錢,現在物質豐裕,愛情很難用金錢證明,要鑽戒, 可以自己買;你也不能到對方的家門口,大喊我愛妳,人家會說你瘋子;自殺更不能證明,對方會說你是威脅,那不叫愛,你是把我的人生變地獄。
當愛情的證明愈來愈難,大家對愛情就特別渴求。
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是我這幾年看過最偉大的愛情小說。頭一章就寫男女主角靈肉結合,一開始就說是愛情。但他們有社會階級的差別,男的一個月後,要跟別人結婚,最後一秒取消,女主角卻嫁人了。他千辛萬苦找到女主角,接下來7 年,為了看女主角,他裝作是女方親戚,每晚坐在女主角家的客廳,一起看電視。
現在的人都說不相信一個男人可以沒有性,等一個女人7 年。有意思就在這裡,當快速年代,連愛情都變速食時,反而回到最傳統、不用成本的方式──用時間去證明。帕慕克並不是在講,我們全部要回歸傳統,他講的是,等待反而變成最有價值。
愛情故事裡的士兵為了追求公主,帶著玫瑰花在窗台下等待九十九個夜晚,證明愛,一旦去下這個最寶貴的無形成本時,一定是愛了。
羞辱的愛
當愛出現時,就算想保護自己,也辦不到。我希望每個人都有這種受辱的經驗,因為那真的是愛情,你這輩子不會忘記。
但是,我不認為每個人都能遇到愛情。碰上了,算自己好運,也就是,你知道傷心是怎麼回事,是一份好運。
可惜的是,這經驗並不是每人都有。
愛情真的是直覺,當愛出現時,就算想保護自己,也辦不到。很奇怪,你突然脆弱起來,對方要幹什麼,你就過去,明知道很丟臉,讓人家拳打腳踢,也不離開。
不過,要懂得愛自己,不要被人家打之後,還在那邊說我愛你,「愛自己」跟愛情無關,這句話我會翻譯成人權,跟人權有關係。
男孩也是,明明知道對方會羞辱你,還送情詩,而且台灣的教育是男孩子被羞辱是應該的,第一次去求愛時,都會被拒絕一次,他們被羞辱的才厲害。如果可能,我希望每個人都有這種受辱的經驗,因為那真的是愛情,而你這輩子不會忘記。
張愛玲為什麼那麼老,還在寫小團圓,就是愛。她日日夜夜琢磨,那東西你沒有辦法解釋,她說看到喜歡的對象,忽然覺得自己微不足道,低到塵土裡。再年輕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因為我們的情感是一樣的,對愛情的看法很本能。
每個人都需要愛情,愛情是人的本性跟靈性,無法被抹煞。不會因為年紀、世代的改變,或是社會形態改變而不見。要不然文學早已經死了,電影也不會有人拍了,世界上也不會有這麼多關於心碎的問題,《少年維特的煩惱》不就是愛情小說,為什麼這些事情不斷發生?其實就是我們還在追尋,可見得愛情對大家來講,非常重要。
逃跑的愛
上一代關注的是逃跑這件事,這一代人關注的是,逃跑了以後,發生什麼事?
有部日本電影《flowers》,藉由一個三代的東京女性,講愛情、人生,故事一開始,早見優演的20 世紀初,那位受新式教育待嫁新娘,反抗父親安排的婚姻,從婚禮上逃跑,上一代關注的是逃跑這件事,這一代人關注的是,逃跑了以後,發生什麼事?
逃向未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如果願意,試試看。
試了,若不愛了,再說,也沒有那麼嚴重。老一輩會覺得很輕浮,試愛情好像在試化妝品牌,SK Ⅱ很厲害,我擦看看,擦了沒有用,那要怎樣?還是擦SK Ⅱ嗎?當然去試新牌子,碰到對的以後,你自己會知道,不想讓他走。
對很多事斬釘截鐵的人,我當然會羨慕他活得毫無疑問,另一方面,這是不是一種錯失?就像旅行,沒有照你的計畫走,當下看起來很恐怖的經驗,事後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太特別了,一輩子不可能忘記。
愛情一樣,沒有規則,自己摸索、自己負責。當然,這會非常寂寞、恐慌,可是我寧可要這個恐慌,不要人家給我一個既定的答案。人生,試總比沒試好,走時,不要覺得錯失什麼,愛情也是這樣,就去試,失望、徬徨也是很好的經驗。
王文華的50個女朋友
不管時間如何流逝,愛情本質不會改變,只是布景和道具不同。
2000 年,20 幾歲的蛋白質女孩們,曾經在情感領域裡嘲諷都會男女的愛情追逐遊戲,一轉眼,跨入2010 年,這些2 字頭的女孩長大了,從單身到結婚、離婚,甚至持續維持不婚;從女孩變成老婆、媽媽,或是單親媽媽。
3 字頭的人生情節突然緊湊、多變起來。有人過著衝鋒陷陣的辦公室生活;有人忙著應付婚姻暴走的日子;有人試著掙脫早已成為習慣的愛情框架;有人在婆媳爭戰中學會為情感加溫。一個人,好幾種情境,由猶豫、徬徨、拉扯、掙扎的情緒串起屬於30 世代的生命故事。這是王文華對《50 個女朋友》的觀察。
愛情中的一個人
在談愛情時,人們總給自己定下很多理論,超越理論之外,就不算100% 的愛情。
「全有或全無」,小姐不接受曖昧狀態。任何持久的感情,男方必定瘋狂追求。新認識的對象如果3 天內,沒有立刻打電話約她,就表示愛不夠濃烈。在3 天的框架中,她拒絕無數一開始就不是全有狀態的愛情。
追求純粹愛情的「全有或全無小姐」最後遇到雙方都一見鍾情的對象,他第一天就約她,她第二天主動約第二次,3 個月熱戀後,當她要敲定婚期,卻發現對方結了婚。
「11 點小姐」,她總是提早2 個小時到桃園機場,卻晚了10 年還沒踏進結婚禮堂。因為面對愛情,她習慣避嫌,太晚回家?不行,要避嫌;到對方家裡?不行,要避嫌。
她在感情路上從不擦撞,最後選擇到「精子銀行」,為孩子選爸爸。
擅長掌握戀愛作料與火候的「廚師小姐」,有一套愛情翻炒學,從放糖、蒸煮、小火慢烤到油炸,將愛情中的吸引、培養感情、鞏固關係到無所遁逃的步驟一一收納,一口好理論背後,她,卻從來沒談過戀愛。
人和人的關係,有很多可能性,每種可能性都會有一些曖昧、牽扯和妥協,面對愛情,理論永遠只是理論,沒有直接面對,不會有答案;而想要端出好的愛情料理,除了找到好食材,耐得住廚房悶熱外,還要吃過無數難以下嚥的失敗作品。
愛情中的打包小姐
外遇、小孩、婆媳關係,情感淡化,是走進婚姻中的愛情會面臨的額外挑戰,該怎麼維繫、該怎麼選擇,都得勇
敢面對。
「打包小姐」,喜歡將吃不完的食物回收,這回打包的是朋友眼中難以下嚥的男人。結婚仍然喚不回浪子慣常的外遇行為,最後,小孩成了分不開的理由。婚姻彷彿就像是冷掉的打包食物,即使味道不好,也捨不得丟棄。
「不見面小姐」,老公固定每晚都會從對岸打電話給她,一年難得幾次與先生聚首,每天30 秒的通話時間更僅傳遞活著的訊息,而非分享一天的喜樂,愛情早在聚少離多中蒸發,「沒有發生什麼事」讓婚姻得以繼續。有時,愛情很脆弱,但婚姻,卻強壯得多。
「最後一次小姐」,總是答應朋友最後一次請求。因為幫朋友最後一次作弊而被記過;願意原諒男友最後一次劈腿而走進結婚禮堂,3 年後,她帶著女兒從外遇的酸楚中離開。單親媽媽的生活並不好過,當再度與當年一同作弊的故友重逢,開啟晚餐邀約後,「最後一次小姐」的生活起了變化。愛情或許曾經離去,卻非不再回頭,或許最後一次,也是另一種第一次。
沒關係 打個方向燈減速慢行
王文華說,跨過人生3 字頭的蛋白質女孩,所處的狀態從單身到結婚、離婚,甚至持續維持不婚;扮演的角色從女孩變成老婆、媽媽,或是單親媽媽。面對愛情,有的得到、有的放下、有的失而復得,有的想要找回自己。
儘管遇到的情節日趨複雜。但是不論是10 年前的《蛋白質女孩》,或是現在的《50 個女朋友》,愛情的本質並不會跟隨時間流逝而改變,2010 年的台灣,或是羅密歐與茱麗葉時代的義大利,大家要的、想的都一樣,會玩一樣的遊戲,經歷相同的心情,只是布景和道具不同。
30 歲之後,人生經歷多了,不管對工作、情感都會慢慢累積起新的認識、了解,回過頭,才有能力發現自己曾經錯過什麼!就好像開始旅行時,往往急著收集景點數,每一個風景都看不久,等到去了下一個地方,才發現上一個小鎮比較對味,但是搭上的巴士卻無法回頭。
此時,就會有很多猶豫、徬徨、拉扯、掙扎的感覺出現,那也沒關係,就「打個方向燈,減速慢行。」
面對未知事情時,打個方向燈,聽取過來人的經驗、讓身旁朋友有機會給建議,不過,最後轉動方向盤的還是自己,不妨就減速慢行,自己慢慢摸索。當看遍風景,或是等到下一個或下下一個小鎮時,若是聞到舊味道,看到相似的風采,自然就知道要不要選擇留久一點,慢慢探索、細細品味,或者就停止流浪。
即使發現走錯了,也沒關係!人一生中總要經歷許多錯過,錯過後,不妨就往前尋找、創造昔日美好,會比回頭追求可能已經變調的浪漫,還要來得重要。
在2010 年這個時代裡,《50 個女朋友》雖然多了很多人生的新課題,卻也因為處於這個時代而獲得更多的包容。整個社會對於人生伴侶的型態、結合的時機,像是結婚、不結婚、早婚、晚婚等,傳統的僵化態度都慢慢
融化了。
原本散發「奇怪」氛圍的眼神不奇怪了,原本射出「不乖」利箭的言語收斂了,在這裡面,我們就有更多思考「如何活得淋漓盡致一點」的空間,不用活在30 歲的身體裡,以50 歲的想法拘泥自己。
既然處於多元時代,就比上一代更勇敢去做多一點非主流選擇。只要忠於自己,猶豫、徬徨、拉扯、掙扎都是讓自己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