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最感人的溫度是堅持

當代國際藝術大師江賢二

許綠芸
user

許綠芸

2010-12-14

瀏覽數 7,250+

最感人的溫度是堅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好的年代,人們需要溫度;壞的年代,人們更需要被感動的溫度。

但不論好壞年代,從巴黎到紐約到台灣的花東,畫家江賢二一路走來,四十多年,在每一張畫作中,他都堅持把人的感情和溫度當作顏料入畫。

當代國際藝術大師江賢二的畫作,曾在紐約著名的Lamagna、OK 哈里斯畫廊展覽,在台灣,也是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等企業家的藝術收藏之一,甲桂林董事長張裕能,甚至還在位於淡水紅樹林的建案裡,闢了一處獨立空間,專門展示江賢二的畫作。

坐在新畫作「花」系列前,右手托腮歪著頭,邊思考邊緩緩地說,「有人說這個追求(感情和溫度入畫)很難,但是我卻是一直朝這個方向做。」

瘦削略顯駝背的身形,宛如日本江戶時期無欲無求的行腳僧侶,藝術家江賢二的雙腳,曾經走過六○年代法國巴黎的大學潮,七○年代紐約狂飆的極簡主義,走過台灣錢淹腳目的九○年代,改變的,是環境的物換星移,不變的,是他持著畫筆的雙手,揮灑出感動人的溫度。

江賢二說,有感情和溫度的藝術,具有一種無法言喻的「精神性」。難就難在,無論畫過多少張曠世畫作,創作者每回拿起畫筆,面對空白畫布,一筆一筆都是吐露,更是自我的省視。深刻感人的藝術,無論畫布大小,經驗多寡,重新攤開畫布創作之時,都是困難。

不只繪畫,有溫度的作品,足以讓人感動得食不下嚥。

江賢二說,有一年,他在巴黎的畫室裡,獨自工作,畫累了就坐在畫布前,吃著事先準備的晚餐,那時,收音機傳來了理查史特勞斯的樂曲《最後的四首歌》,他感動地「連飯都吃不下」,連忙放下餐具,衝到店裡買那張唱片,回來聽了好幾回,這才食得下嚥。

25 歲 前進巴黎當大師的鄰居

創作歷程的起點,常常起始於單純卻熱力十足的「追求」,三十多年前,正在師大美術系念書的江賢二,偶然從書上看到雕塑家賈柯梅第的作品《行走的人》,不完整斑駁的銅雕,卻彷彿雕刻著靈魂,深深觸動了他雀躍的靈魂。

為了追求心中仰慕的藝術家,大學畢業後,江賢二的心裡早已決定,「非到巴黎去,當賈柯梅第的鄰居不可」。

儘管當時簽證取得困難,透過在台灣的幾位法國神父的協助,順利取得簽證。江賢二毫不猶豫,離開台灣這舒適的家園,抱著「非成功不回家」的心情,搭上飛往巴黎的飛機。

這趟朝聖之旅,最後撲了空。當時台灣在藝術方面的資訊,不那麼發達,事實上,在他前往巴黎的前一年,賈柯梅第卻已離開人間。「根本沒見到他本人!」江賢二打趣地說。

巴黎,置身孕育著畢卡索、馬諦斯等大師的藝術之都,讓江賢二開了眼界,原來藝術的世界這麼大。

無緣見到大師一面,但是在巴黎的龐畢度中心看到心中大師的名作《行走的人》,江賢二卻在這座雕塑前,駐足無數次,更悟出了藝術那感動人的精神性,「它(指作品)吸引我的不是雕塑本身,而是它瀰漫的神祕氣息,彷彿一股奮力往外展開的強大力量。」

除了美術館,江賢二也喜歡走進教堂、廟宇裡,感受其氛圍。江賢二認為,在人們寄託心靈的宗教殿堂裡,情感在無形中形成了緊密的網,也找到了如何在創作上連結精神性,因此畫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巴黎聖母院》,畫面上接近30 個亮點,象徵教堂外投射進來的光, 吸取空間宗教性的沉謐,彷彿被賦予了神祕與情感的靈光。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26 歲 紐約蘇荷區的藝術撞擊

26 歲,他在巴黎遇上了大學潮罷工,加上當時巴黎的藝術活動不如美國旺盛,江賢二對藝術追求的情緒,又驅動著他的雙腳,攜著妻子范香蘭,從歐洲一路飛到美洲大陸的紐約。

江賢二的畫室,就在紐約的蘇荷區,六、七○年代藝術狂飆的紐約,在極簡主義、普普藝術等等風潮大躍進的驅動之中,純白的畫布,幾個色塊,和自己的創作觀念有出入,江賢二接受了另類震撼教育。

在蘇荷區的畫室,算算有百坪以上,偌大的空間,徬徨與外界所帶來的衝撞,讓江賢二曾在兩年之內,只畫了一、兩件圖。

他沉澱自省,發覺到,西方美學所演化出的「極簡」,怎麼都無法表現自己所重視精神層面的東方文化脈絡。

想通了,即便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江賢二用西方油畫顏料,在畫布上堆疊肌理,肌理之下是沉著而冷靜的精神性,手持恣意揮灑線條的筆,他已瀟灑出脫地像個吟詩作賦的文人雅士。

溫度 讓黑白變彩色

藝術追尋的過程,有時就像摸黑走在暗巷,他形容過去的自己,還沒信心是否追尋到自己所欲表達的「溫度」,因此常常感覺「很鬱卒」。

畫的色調,常常又沉又重,甚至沒有彩色。在國外生活超過30 年,江賢二為了堅持畫作的靈魂與溫度,他從沒靠賣畫換過生活費。妻子范香蘭經營的服裝店,雖然可以維持家計,有人想買畫,江賢二總是拒絕,「當時,我還沒有ready(準備好)。」

做藝術,是理念的堅持。十多年前,一次偶然回台灣,從台灣的廟宇感受到不同於教堂的精神性,「聖母院」系列的亮點,轉化成東方廟宇特有的紅黃燭火,江賢二畫出代表作《百年廟》系列,直到那一刻,他知道,「我準備好了,」而《百年廟》在台灣展出,果然叫好叫座。

江賢二說,住過那麼多國家,海讓他最有感覺。最近,他搬到台東金樽,面對最大的太平洋。

而不同於過去較沉重的色調,遇上太平洋的江賢二,畫風多了好多顏色!姹紫嫣紅,繽紛亮麗地像在天堂。

這樣神奇的變化,江賢二說這股「穿越的能量」,應該很早就存在創作自我當中,沉澱了30 幾年,現在,漸漸

滲透出來。

從台灣走到巴黎、紐約,然後走回台灣,江賢二累積了30 多年的藝術生命,在空白畫布上,加入了愈來愈多色彩,積蘊多年,強烈的情感熱度不但穿透作品,連滴在地板上的顏料,都是一幅驚人的畫作。

人間最感人的溫度,就是堅持給人溫度。一路堅持,這是江賢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