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眼鏡潮流的開創地位,相當於沙宣先生之於髮型,瑪莉官小姐之於服裝,」這是英國V&A設計博物館,為英國眼鏡品牌Oliver Goldsmith 所下的定位。
一副眼鏡,頂多不過占了人臉1/4 範圍,他,就是有辦法在這不到20 公分見方的方寸之間,玩出無限創意與可能性,讓新崛起的超級偶像女神卡卡,和八○年代紅極一時的女星奧黛莉赫本,都愛上他的創意。
一身白色西裝、領帶,深黑色襯衫, 設計師(也是品牌第三代傳人)高史密斯(Andrew Oliver Goldsmith),是位年過七旬的創意人,舉止優雅,活脫從電影裡走出的英國紳士,但只要談起設計,十足活力,神情興奮地像個正值30 歲的年輕世代。
自六、七○年代開始活躍,在高史密斯的設計裡,看得到嬉皮的自由、搖滾的顛覆反骨,甚至樂譜、動物、網球、彩色電視,都成了他玩弄於眼鏡方寸之間的創意元素。
抓住「人人都是大明星」的大眾消費心理,高史密斯在作品中,注入他永不熄滅的喜悅真實情感,加上堅持手工,恰恰正確地回應海嘯後的低迷人心 。
海嘯後 需要興奮 不要傷心
金融海嘯過後,人們對未來,不再抱持100%的樂觀心態,卻希望設計,能為生活帶來歡快和興奮的情緒,滿足心中對樂觀的想望。
就像戰後的六○年代,全世界瀰漫著反戰情緒,生活中人們亟欲擺脫主流,追求自由,社會瀰漫著對新事物的興奮。
當時的倫敦,是全世界創意與潮流集散地,人們大膽做任何嘗試,奇裝異服、頭髮五顏六色,披頭四、滾石合唱團都在此向世界發聲,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高史密斯琢磨了一會兒,而「令人興奮的(Exciting)」,是他認為唯一的形容詞。
一副用貝殼染上繽紛五彩的眼鏡,正面看起來,像隻隨時將要翩翩起舞的蝴蝶,這是高史密斯反六○年代,社會自由開朗情緒,所做出的設計作品,「在夏天要結束前,把蝴蝶加上眼鏡,不是很棒嗎?」 高史密斯興奮地說,他和父親一起完成的這件設計,就像是用飛舞的蝴蝶,留住夏天的尾巴。
金融海嘯襲來後,人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傷心」,最需要的,就是「令人興奮」的刺激。他說:「 沒有傷心的
人,設計也是。」
4 年前,日本經銷商在消費者身上,嗅到了這股「嚮往愉快」的群眾情感,力邀高史密斯,將六○年代的600 多張眼鏡設計圖,用同樣的手工製作品質,重新投入製作,推出之後,第一年在日本,就創出佳績,隔年成功進軍韓國,連韓國小天王Rain 也戴著高史密斯的設計亮相。
創意 從鼻樑開始
高史密斯認為,戴上他的設計,要先讓人感覺舒適,因此他的創意,從鼻樑為起點,在臉型線條的方寸間,開花結果。
「 眼鏡設計,肯定是限制條件最多的創意,」高史密斯說,兩片鏡片,太小,遮蔽了視線,太大,又嫌重,戴久了會累;兩隻鏡腳,長度限制在臉部到耳後的距離,太長太短,都不好使用,鏡架和鼻樑的支撐點,也得完美地吻合,才不至於讓人戴沒多久,就感覺疲累。
「我的設計,一定要從鼻子開始,」 高史密斯認為,唯有符合鼻型線條,才稱得上是好設計,他舉例,曾經看過鏡片、鼻墊都是方形的設計,雖然好看,卻失去了眼鏡設計最初始的原則──戴起來舒服。
堅持手繪設計圖,以及手工打造,他說,「眼鏡的設計,是非常私人的過程」,唯有親手用筆在紙上畫下最適合鼻樑曲度的線條,才能真正讓整支眼鏡服貼臉的曲線。
對象 所有人都是明星
今天,每個人都想當明星,也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曾為許多巨星設計眼鏡的高史密斯,在30 年前便決定,為「你」設計,用設計讓凡人變名人。
事實上,高史密斯所屬的品牌OG,自1926 年在倫敦成立以來,曾和當時貴族明星合作,包括約翰藍儂、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奧黛莉赫本、蘇菲亞羅蘭等紅極一時的明星都曾戴過。
然而,在獲得名流擁護的同時,高史密斯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設計,每個人都能搖身一變,成為明星。
因此他停止與名人的合作,為市場上的「你」設計,因此在1977 年,他也和聯合利華公司合作,推出名為「Goggles」的太陽眼鏡品牌,每年賣出百萬支。
在人人追求「我和別人不一樣」的時代,高史密斯了解,唯有創意和品質,才能滿足「與眾不同」的消費心理,因此,即便在工廠製造樣版化的今天,他仍堅持手工製作。
時尚 不斷淘汰又重演
在高史密斯的眼中,時尚,不斷上演,又重複,但是他對於創意、品質與消費者的關切,卻從未改變。
「潮流再怎麼淘汰又重演,我從未擔心,」踏入眼鏡設計領域,高史密斯的設計,在報紙媒體、時尚名流圈嶄露頭角,也曾經因為不敵工廠製造的便宜價格而一度沒落,而今,金融海嘯過後,人們對六、七○年代開放樂觀的想望、同時要求品質的風潮吹起,高史密斯的設計,再度成為潮流寵兒。
而經歷半世紀的設計生涯,在高史密斯身上,不變的是,設計師對創意的堅持,更有最貼近使用者的關切,也讓他的設計,擁有撫慰海嘯後低迷人心的創意。
給30世代的啟示
● 創意,來自對品質的要求
● 不管有沒有觀眾,做創意,就要堅持下去
●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