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是個找記憶也是書寫記憶的城市。
書寫關鍵字是——風雅。350 年歷史的台南,不但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市,一府二鹿三艋舺,也是台灣曾經最繁華的「一府」。
在這個當地人口中「著癖」的城市,你可以看到風雅成痴的一種風景。
站在武廟後院的古梅樹下,這株歷史朱牆旁的老樹,歷經300 年的改朝換代依然矗立。想像眼前的這株古樹,300 年前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看過,台灣國的總統劉永福看過,現在,樹下的人,是你。人在悠遠的歷史縱深下,繁華不過過眼煙雲。
當繁華落盡時,走過台南百年老街,腳下處處是歷史,民生綠園7 條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人生路何嘗不是如此?就像「觀音免穿鞋,人生是借過」,繁華落盡,何須在意?
「人生是借過」,代表的是人生的豁達。這是350 年的歷史底蘊下才有的產物。相對快轉時代,心靈空虛的幌然,於是大家開始到台南追尋這古老價值,台南成了美好時代的「集體記憶」所在。
這記憶,是關於風雅的,是關於歷史空間的,是緩慢不急躁,優閒而自在。農曆3月的大天后宮媽祖遶境、農曆7 月的「做十六歲」成年禮、9 月的孔廟祭孔大典,承自古風的節令儀式每年進行。在在表現的是台南人的謝天敬人。
美好的「古物」、文化的「古風」、人情事理的「古意」,成了這三個台南風格經濟裡密不可分的元素。你可以到這裡找古風、找古物、找古意,重新連結那個溫暖又風雅的時代。
古風 》 風雅中的庶民智慧
台南的古風,最特別是落在尋常百姓家。
詩歌或春聯,是表達感情或願望的一種古老方式,台南的庶民文化的對聯,超級有意思。
位在民生路小巷內、歷經三代的雙全紅茶,他們用茶的歌詩來表達對客人的謝意。
這首詩巧妙地告訴顧客,大年初5 重新開市,「初5 來坐,汝的笑容是羊年早春尚美的花」,而主人也透過「感情的生意,愈做愈甜」,表達對客人一年來照顧的謝意。
這些謝意,白話說出來顯得矯情,但透過詩更能感受主人含蓄的心意。
走進台南的小巷內,理髮店、碗粿店,律師、醫生⋯⋯,各式各樣的小店都有可能貼上一幅自創的春聯。
有的幽默、有的承諾,文如其人,好像你已經透過這幅春聯認識了主人(詳見右頁)。
「還不相識卻又可以交心,」台南在地奉茶創辦人葉東泰,就喜歡在台南的大街小巷內散步,欣賞市井間的風雅。透過文字,主人當時的心意被記錄下來。而這些紀錄變成了客人的記憶,甚至匯集成城市的記憶。
古意 》 爭千秋而不爭一時
台南最美的風景是「人」,台南文史工作者王浩一說。
歷史文化會形塑城市個性,也會影響到其中生活的人。
台南人知道「該掙的是千秋,而不是一時」。所以這裡人自有他生活的節奏。
「觀音免穿鞋 人生是借過 隨緣隨人客 相招講茶話,」這是一個茶老闆做生意不強求的態度。「屋矮不礙雲」,
這是一位台南人「大丈夫」的生活志氣。王浩一說,他看過一幅最美的台南風景是在東市場的麵店裡。賣麵老闆每天下午會把沒有售完的麵條再吹乾保存。他不會因為東西沒賣完就滿臉愁苦,相反的,他一面跟客人聊天,一面優閒自在把麵條挑放在架子上,打開電風扇的那一刻,白色如楊柳般的麵條隨風搖曳,充滿台南怡然自在的情調。
即使武廟前面生意好得不得了的肉圓攤子。每天下午,阿伯推出攤來,固定3、4 百顆的量,賣完就沒有,常常讓客人向隅而歸。「明明就有生意,為何不多賺一點?」
但阿伯的答覆是:「夠就好,何必賺那麼多?」王浩一說,這是典型台南人的態度,做生意無關賺錢,而是生活。
古味 》 百年雋永的情意
位在民權路上的「振發茶行」是台灣目前歷史最悠久的茶行,到目前為止,他們仍然維持手工包茶的傳統。4兩一個茶包,用紙包成一個長方形,四角一定要拉成直角,整包要工整挺直。
現代茶行真空包裝機器「喀嚓」一聲就完成了。而手工包茶一包需要10 分鐘。每一個摺角細心琢磨,每一個摺角都代表對茶的呵護,包完後再蓋上店內專屬的印章,那是古代的一種交易模式。
這種模式也演變成一種記憶的產品。像振發茶行幫台南「成年禮」做過專屬茶。蓋上朱紅章的手工茶,已成為父母送給成年子女的一份雋永的記憶禮物。
2008 年開始,台南府城有特殊的活動──封茶。參加的人聚集在一起,找來自己喜歡的茶罐跟茶,順便寫上自己的祝福跟願望。茶跟願望一起用封條封起來並且蓋上日期,參加的人一起拍照留念,相約20 年後一起開封品茶。民權路上的「飛魚記憶美術館」也販賣一種「時光寶盒」,把想對子女、另一半說的話,寫下來鎖在「時光寶盒」裡。有朝一日,你可以告訴他們到民權路上找一個鐵盒,那裡有你在某個時候對他們的誠摯祝福。
封茶的這一刻,好像也一起封住了當下的酸甜苦辣。
20 年後,不僅品到古味,也一起回味當時的心情。當記憶成為風格經濟的活資產後,台南也開始有意識的在書
寫曾經以及當下最真實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