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些經驗,聞到某款特定香水味道,就會想起某個人,看到某些畫面,心底就會不自覺地哼起某一段旋律?
人的感官,像是點線面3 D立面,若是4 D,則加上觸覺、嗅覺,而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 則在此提出「5 D」感官,邀請觀看者迎向新的感官經驗。
戲劇家認為,看戲,不是真的只用眼睛,在此,「看」是「感受」,是打開所有感官,就有了對戲劇的感受,有了感受,才能享受戲劇所欲傳達的各種情緒。
即將揭幕的台北藝術節,以「情」為題,有渴求認同之欲、悲憫之愛、關懷之情,以及回憶底下的矛盾。
看戲,要先感受,才能享受,請打開感官,試著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細細品味,靜靜感受。
5D 開啟憐憫之情
「說穿了,5 D就是聯想,就是感官游移,就是各種感覺要一起甦醒、一起體驗美感、一起審美,」台北藝術節執行總監王文儀分析。
《嘿,女生!》(Hey Girl!)這齣戲,沒有劇情,透過觀看感受,每個人心底深藏的「5D」聯想能力,漸漸被喚醒。
戲一開演,一具從溼滑黏膩的粉色軟橡膠中起身的軀體,緩緩地褪去外殼,隨著舞台節奏,觀看者了解到這是一名女性,然後她手持唇膏,半學習式地為自己塗抹紅唇,時而她拿起寶劍,焚燒一方旗幟⋯⋯,台上兩位女性,從出生,懵懂學習,為了對抗內心與外界價值觀的衝突,不惜奮力捍衛自我價值,「她沒有名字,把自己隱藏在瑣碎的生活事物中,但代表整體人心,」卡士鐵路奇說道。
觀察人性,創作者的心思,總是縝密的。沒有人知道,一個人的一生,將會遇到多少內外在衝突,開車等紅綠燈時,瞥見一群女高校生嬉鬧過馬路的卡士鐵路奇,雖然樂見此般天真面容,卻也擔憂青春即將遭遇的衝突與挫折。
也許你覺得,「這不就是你我的人生歷程,沒什麼特別!」但是,卡士鐵路奇卻因憐憫人性之心,開啟《嘿,女生!》的創作點。
迷幻且超現實的舞台配置,短短的對白,在內心與外界衝突夾縫中圖生存的女生,低鳴的聲響,影射即將到來的危機,你為她,也同時為自己緊張握拳,才發現,自己業已陷入「卡士鐵路奇式」的悲憫人性當中。
聲音 自我認同的企求
初生嬰兒的哭聲,是人向這個世界宣示自我存在,所發出的第一道聲音。
《聖經》提到,人類本來是說同樣語言的,但是,當他們聯合起來,計畫築起一座通往天堂的巴別高塔,被惹惱了的上帝,憤而讓所有人各自說不同語言,失去相互溝通的能力。
因為語言不同,現實生活裡,我們經常遇上溝通困難,即便如此,以英、法、德、西語演出的《眾聲喧嘩》(Lipsynch),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卻試圖讓觀者跳脫語言框架,直接進入劇情。
這是一場「聲音」的舞台劇,四種語言,時而清楚,時而呢喃,各種聲響有如機械軌道的規律,又有電話鈴聲的韻律;各種音樂,收音機裡有時傳來浪漫柔軟的爵士,時而伴隨著高亢聲樂。
一字,一語,或是喜怒哀樂,人之所以發出聲音,一方面是想要得到共鳴、而獲得共鳴,也同時代表著他人對自身存在的肯定,在他人的肯定聲音當中,人,因此得到自我認同。
橫跨70 年的時間縱軸,長達8.5小時的舞台劇,9 段故事,每段以不同人名為分界,看似不盡相同的9 段人生,棄嬰、歌手、語言治療師,卻集合在同一條時間縱線,主角Jeromy 與其他角色的相遇又分離,道出的並非情愛,而是即便身為不同社會角色,所追尋的仍然是從他人身上所得來的認同感,哪怕只是一丁點,如同正在閱讀的你我,在現實生活中所欲追求的些微認同。
無人戲 對自然的關懷
遠古的過去,祖先敬天為神,天大於人,但是漸漸地,人們被教育人定勝天,而今,德國前衛作曲家導演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 將導一場「無人戲」,提出自然與人之間的新關係。
鐵架、機械裝置、投影圖像、乾冰、獨白、鋼琴聲,《史迪夫特的事物》(Stifers Dinge)的舞台上空無一人,是郭貝爾的刻意安排,在他的敘述手法中,人的重要性,不在於現實時空裡的存在,而是透過無數歷史文明的累積裡,所展現的人類智慧。
劇中,沒有人所扮演的角色,因為「人」,不再是天地自然的主宰,取材自19 世紀浪漫寫實作家史迪夫特(Adalbert Stifter) 作品《我的曾祖父》,精準掌握寫實文字的調性,要求觀者放慢觀察周遭事物的速度,
在無人卻仍舊轉換不斷的場景當中,品味緩慢氛圍。
在《史迪夫特的事物》中,我們觀看到工業革命濫觴之後的機械裝置,五架自動鋼琴前,不見演奏之人,卻傳出流動交錯旋律,時而加入的人聲獨白與吟詠,與環境取得新的友好關係,和諧而悠揚。
偶像 矛盾青春的回憶
八○年代的台灣,麥可傑克森的「爆紅現象」,絕對不只是因為他引領風潮的「月球漫步」,或是朗朗上口的「比利金」,而是當時的台灣年輕世代,面對美式外來文化如狂潮襲來之時,心底所產生的矛盾感。
「當時的文化現象,就像拼貼,一塊一塊的,擁抱外來文化,又同時不願完全拋棄自己的文化根源。」從小模仿麥可,6 年級藝術家蘇匯宇,負責《麥可傑克森》一劇的視覺呈現,也是那段黃金時代的無數見證者之一。
拼貼,是導演王嘉明的戲劇陳述手法,融合麥可、回憶、Kuso 文化,《麥可傑克森》這齣以超級巨星為題的歌舞劇,以麥克的音樂和舞蹈貫穿,由十幾段6 年級生的共同回憶所組成,當年同時引起轟動的楚留香、小虎隊、夥計與霹靂車、每日一字,請來當年最紅的主播盛竹如,播報十幾則當時最「夯」的新聞,很有梗,很好笑。
「麥可自己就是一個矛盾人格的代表,想當白人,音樂風格不一。」蘇匯宇說,就像八○年代台灣面臨的文化混亂現象,而今,一度爆紅,一度失去鎂光燈焦點,卻已殞落的麥可傑克森與戲劇《麥可傑克森》,同時提醒著那段瘋狂之後,冷靜反思的美好回憶。